•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马年央视春晚:充满文化仪式感的盛会

    时间:2020-04-19 08:04: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马年春晚不仅是一台荟萃了精彩纷呈节目的晚会,更是一次充满仪式感的盛会。它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和节目样式,用影像白描、虚实交织、谈古论今等艺术形式,荟萃直观具体可感的图像、声音、文字等审美符号,塑造了鲜明的荧屏形象。春晚节目不仅力求好看、好听、有趣,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人文情怀和文化象征,并关注了传统文化的新发展。马年春晚是一次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仪式,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家文化;中国符号;生肖文化;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008-03

    中央电视台作为电视传媒的全权代表,每年都以其视听语言优势在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春节期间为华夏送上厚礼。央视春晚,31年来在不变的年三十夜晚,以多姿多彩的、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节目内容与形式,凝聚了国内外中华儿女的审美视听,拨动着亿万华夏子孙的民族情感。

    马年的央视春晚,成为充满文化仪式感的盛会。据《新华词典》的解释,仪式是举行典礼或大会的程序和形式。按照美国学者詹姆斯·W·凯瑞的观点,“传播一词与‘分享’、‘参与’、‘联合’、‘团体’及‘拥有共同信仰’这一类词有关。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在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则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1]”央视春晚在中华各民族以及国内外友人的参与中,不断传播民族文化,演绎和谐共建的家园,“构建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1]”

    一、影像白描:MTV演绎血脉传承家文化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回家过年是中国人延续至今的传统习俗。从1983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每年在除夕之夜都播出春节联欢晚会,春晚已经和过年贴春联、包饺子、吃团圆饭一样,成为中国老百姓过年的一种仪式和新民俗。

    血脉亲情是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绵延不绝、繁荣昌盛的纽带之一。血脉的传承、子女的抚育、家庭的经营是中华家文化的核心。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是央视马年春晚中对家文化的代表性表达。在晚会现场,歌曲的演绎别出心裁地采用了MTV的表现手法。当歌曲的前奏响起时,电视画面的呈现就像一本打开的影集,影集的左右两页以一竖一横的方式勾勒出了两个类似照片的镜框。影集的页面是在大红灯笼映衬下的渐变黄色调,明黄和橙黄的色彩渲染出时光流逝所带来的淡淡哀伤和温馨记忆,而奔放的正红色则彰显了生命成长的喜悦和欢欣。当歌手王铮亮在右页镜框内深情唱出“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影集的左页镜框以舒缓的节奏依次呈现大萌子从1岁开始直到26岁期间,与她父亲的23张合影。1岁到10岁,大萌子小小的身体一直站在她父亲的身前。8岁的大萌子戴上了红领巾,从11岁开始,日渐长高的女儿开始站到了父亲的身侧,直到和父亲肩并肩。照片中父女的着装有着不同时代的清晰烙印,还展现了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23张照片没有做过多的后期修饰,最直观的用影像展示了女儿从蹒跚学步的孩童成长为花季少女、青春勃发的姑娘,而年轻帅气、朝气蓬勃的父亲日渐成熟直至步入中年、老年,影像更迭与歌词“老树长新芽,枯木又开花”直接呼应。当王铮亮再次唱出“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电视画面切回晚会现场,在舞台多媒体背景上投射出立体叠加的照片,展示了大萌子结婚、怀孕时与爸爸的合影以及大萌子几代同堂大家庭的合影。整首歌曲的影像贯穿了一个家庭中记录孩子成长的仪式。血脉亲情在声画并茂的电视艺术语言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用鲜明的屏幕形象、以情感人,将直观具体可感的图像、声音、文字等审美的符号集中在屏幕上,直接作用于接受主体的各种审美感知器官[2]”,令春节的家文化信息在深情的诉说中得到诠释。

    鲁迅先生曾将白描手法概括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 勿卖弄。[3]”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影像表达取材最朴素常见的父女两人合影,照片大多由大萌子的妈妈拍摄于家门口、小区门口、家庭婚宴、街心公园等寻常地点。一组平实普通的照片,没有过多的渲染和雕琢,只是通过照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不断变化,纯真质朴地记录下光阴的流逝,回答了歌曲的提问“时间都去哪儿了”。一张张照片的淡入淡出,丝丝入扣地触动每个人最温馨的情感。

    在马年春节之际,央视《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栏目走遍了大江南北,走访了海外华人,开展电视调查“家风是什么”。节目中提到“一个词、一段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央视春晚中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用动人的音乐、恬淡平实的歌词和一段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家庭影像记忆,用父母心声的娓娓倾诉,完美呈现了中国人注重家庭亲情的传统文化,中国人尊重长辈爱护晚辈的家风家貌,红红火火过日子的精气神。

    二、虚实交织:诗意剪影凸现中华文化符号

    马年的央视春晚不仅有国内外华人华裔的大众参与,而且体现全球一家人的和谐气氛。其中匈牙利影子舞团表演的创意舞蹈《符号中国》,通过13位舞者舒展优美的肢体动作进行投影,利用人体黑色的影子巧妙完成造型,融合色彩丰富、流光溢彩、变幻多样的背景,塑造了黄山、熊猫、秦车马等形象逼真的画面,展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10组文化符号,每一组文化符号都是一幅引人入胜的诗意画面: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两座山峰遥遥对峙,高高的山崖上挺立着黄山迎客松;在铺满晚霞的黄昏,桂林奇秀的象鼻山畔,一位渔夫撑着小船在漓江捕鱼,船头挂着渔灯,两只鱼鹰静静地停驻在船上;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坐在翠绿的竹林中,随着音乐憨态可掬地摇摆着脑袋,像是在向人们友好地打招呼;两座烽火台连接起一段蜿蜒壮阔的古长城;高高的伞盖和圆圆的车轮勾勒出了一架车马,一位秦俑士兵挺身跃上车马,端坐其上,手臂紧握髻绳,四匹骏马蓄势待发,微微晃动的伞盖营造了动感;还有天坛中雄壮大气的祈年殿;天安门前威武雄健的石狮;接着,在熊熊火光中,一艘火箭从发射塔畔腾空而起,飞向蔚蓝色的浩渺宇宙;在大红喜庆的灯笼映衬下,中国书法“春”字饱满流畅;最后是漫天烟花中,在大大的“福”字映衬下,舞者摆出四个数字“2014”,数字2被巧妙地幻化成一匹骏马的头像。正所谓“舞蹈艺术的体姿符号成为单纯的情感符号,成为以力的形式与情感形式的同构来象征情感的象征符号,成为具象性、情感性、形象性、动态性、审美性相交织的艺术符号。[4]”

    这10组剪影线条细腻、柔和、圆润、流畅,构图疏落有致,颇有中国水墨书画的诗样意境。这种利用光影来塑造艺术形象与中国皮影戏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同于皮影戏由艺人操纵道具人偶来完成表演,创意舞蹈的舞者用即时的身体投影进行艺术创作。而与剪影相呼应的背景则补充了剪影造型的意义,背景时而变换出瑰丽深邃的天空、碧绿的修竹,时而出现火箭发射塔、中国古典楼宇,还有中国年的象征符号大红灯笼、串串铜钱等。如果说黑色的身体线条带来写意的美感,叠加剪影的背景则用写实的手法,错落交织构成完整的文化寓意。

    舞蹈《符号中国》中的10组中华文化符号的选择颇具匠心,在多元文化符号的综合背景下,涵盖了中国代表性的自然景观黄山和桂林山水,中国标志性古建筑长城和天坛,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雄狮和兵马俑,熊猫是中国吉祥物和友好使者,火箭升空则彰显了当今中国的国家实力,将创作主体对生活本身的感悟和深度的理解,转化成富有灵性的舞蹈语汇,以虚实交织的诗意剪影凸现中华文化符号。舞蹈《符号中国》不仅跨越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文明,取材也来自中国安徽省、广西省、四川省、北京市、陕西省等城市,是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传达出中国大家庭富有诗意的、繁荣昌盛的审美意境。同时,央视春晚的舞台上,《符号中国》节目由匈牙利舞团表演,也代表了世界眼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凸显了传统文化中的诗意中国。

    三、万马奔腾:彰显中华传统生肖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中,马排行第七。而用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等词语象征着健旺非凡的品质,用千里马比喻杰出的人才,便是中华民族传承的文化精神内核。马是众多文人墨客在诗画中的咏叹,被赋予众多的正能量。

    马年央视春晚的节目开场即以“马”这一主题作为引线:一匹白色的骏马奔腾而出,带动万马奋蹄,再切换至人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回家团聚,转换到歌曲《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拉开了晚会的帷幕。

    而最能彰显马在中华文化中象征意义的节目当属舞蹈《万马奔腾》。《万马奔腾》塑造的是刚性、奔放、充满活力、蕴涵磅礴气势的骏马形象。舞蹈开场时,利用灯光和类似长桌子道具的掩映,位于舞台后端的两排舞者只有身体上部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激昂的打击乐中,他们采用一系列刚劲有力、快节奏的上肢动作,演绎出奔马的力量感和速度感,充分体现了舞蹈艺术所“具有的使用体姿符号来思维的特性,而主要体现为动作思维。[4]”舞者佩戴的头盔配以长长的装饰物,酷似飞扬的马鬃,头饰和服装的主体采用银白的颜色,配以暗红色花纹修饰。紧身的服装塑造出饱满结实的身体线条,充满动感的张力。随着LED屏幕上烟花爆燃,后排舞者隐去,前排9位舞者姿态各异地带动舞蹈进入第二部分。伴着一声骏马的嘶鸣,前排舞者轮流跃上简洁的道具桌子,舞姿既似骏马奔腾跳跃,又如勇士策马扬鞭。“舞蹈主体以审美情感发展的流动线支配者身体动作、姿态,经过艺术概括和艺术抽象熔铸为技巧等,在时空中按照不同的向度延伸、拓展,使情感与形体动作得到恰到好处的融合。[4]”

    与此同时,多媒体屏幕上从激荡变换的蓝色烟雾中迸发出红色和黄色的火光,火光之中,一匹红色的骏马昂然奋起前蹄。舞蹈第三部分由前排和后排舞者共同完成,前排舞者展示了大幅度的激越动作,不时跃上道具桌,奔跑到舞台的前端,恰如宝马一日千里的疾驰,其中又夹杂着静态的造型,犹如立马前瞻。后排舞者则营造出磅礴的气势。多媒体背景上用火焰的光芒展示了不断奔跑驰骋的骏马形象,在五匹火焰奔马一跃而起的瞬间,舞者用错落有致的造型完成了万马奔腾的艺术创作。

    四、谈古论今:传承中华民俗文化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过年吃年糕是很多地方老百姓的传统,不同地方年糕的做法和材料虽不尽相同,但都含有“年年高”的吉祥寓意。在马年央视春晚的现场,特别推出了一个高达九层的塔状年糕。据主持人介绍,年糕的制作材料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地区、五大洲华人华侨聚集地。每一层年糕所采用的食材都有着特别的寓意。如来自云南的玫瑰花寓意“花开富贵”,来在陕西的柿子饼寓意“万事如意”,顶层的山西面塑千里马昂首挺胸,寓意“马到成功”。另外,年糕中还含有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干、长白山的“长寿果”松籽、皇城根下的美味北京果脯等。用各地食材制作的年糕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团圆,在中华文化中,数字“九”还寓意着吉祥尊贵。“张灯结彩迎马年,我家马年年年糕”,春晚用年糕送祝福,用中国人舌尖上的年味引导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味和延续。

    而过年的民俗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进行着变更。歌曲《群发的 我不回》就用琅琅上口的民谣唱出了中国人拜年方式的转变:小时候孩子们跟着爸爸妈妈走家串户去拜年,上学时寄往远方的明信片传递了祝福,现如今用手机短信拜年成为时尚。可是有时候词藻华丽、深情款款的短信却因为是群发的而变得索然无味,大家开始重新怀念真诚的祝福。 歌曲《群发的 我不回》平实朴素,调侃了群发短信的拜年方式,描述了过年时人们对祝福的渴望,让大众在审美的愉悦中感悟到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内心深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总之,马年央视春晚是一场充满文化仪式感的盛会,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和节目样式,演绎了中华文化血脉传承的家文化,彰显了中华传统的生肖文化,传承了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俗文化,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刘秀梅.影视审美思维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3]张春生.试论白描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J].电视研究,2005(1).

    [4]刘秀梅.在情感与符号表现之间——舞蹈艺术内在机制探析[J].舞蹈,1992(3).

    相关热词搜索: 马年 盛会 仪式 充满 央视春晚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