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古籍展览与教育推广

    时间:2020-04-22 08:00: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作为全台规模最大的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对于现代博物馆功能定位的认知,自来即以“典藏”为基础,以“维护”为方法,以“研究”为核心,并以“展览”为渠道,以“教育”为目标。论文以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邻苏观海”特展内容梗概,传达杨氏东瀛访书经历、学术钻研成就,以及汉籍东传,终又回流之历史文化现象。展览之设计规划不仅侧重实物陈列,使游观者得以亲炙观海堂藏书之真善美盛,亦强调科技应用,以数字媒体呈现古籍内容,使之多元多样,提升观览兴味。

    关键词 台北故宫博物院 邻苏观海 古籍展览 教育推广

    分类号 G265

    0 导言

    台北故宫博物院庋藏之善本古籍数逾21万册,要为清室各宫殿旧藏、清末杨守敬日本访旧搜遗之所得,以及政府迁台后各界捐赠、寄存之珍本秘籍;其内容多属宋代以降历朝刊本、钞本、活字本、批校本,以及若干源自高丽与日本之古刊本、旧钞本。以量而言,此批藏书虽不谓丰,然孤本佳椠往往而在,既可资考镜中国图书递嬗源流,亦可供校勘后代各种传本。故宫有见及此,乃于1968年成立图书馆,开放各界方家学者申请提件阅览;继于1983年新辟图书文献陈列室,以专题展览方式,择尤选粹,向国内外观众介绍院藏善本古籍,冀收教育推广之效。

    今年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之期,亦为清末藏书家杨守敬逝世百年纪念。图书文献处以台北故宫为杨氏观海堂群籍典藏重镇,且其东瀛搜访之佚书“最能呈现汉籍的多元丰富及其流传于东亚文化圈的特色”[1],特规划以“邻苏观海”为题,拟将其旧藏图书展览纳入九十志庆活动,藉申对其护惜国粹潜德之追怀感念,并盼世人观览之余,亦有鉴于前贤搜求调护古籍之不易。惜乎院庆活动期程紧凑,安排调整不易,策展同仁遂决定将之提前至2014年初夏推出,为期半年,使与今年展开之院庆特展活动衔接。

    本院典守之杨氏观海堂藏书,凡1634部15 491册,约其旧藏十之四五。其中,宋元明各种汉籍刊本并日本、朝鲜钞录刻印之书,为数颇丰,尤以若干日人影写之唐宋以前古卷子本,最为难得[2];究其内容,则以古钞本与医家类图书最具特色,前者“多存隋唐之旧,其价值当出宋元旧刊之上”,后者“大抵皆小岛学古旧藏……多为各书目所未载”[3]。“邻苏观海——院藏杨守敬图书”特展以杨氏任驻日公使随员,以俸余访书为经,并以其绝意科举,专事舆地、金石、版本学术研究为纬,除尽出观海堂旧藏之精尤,纷陈胪列,亦别出心裁,以本处经营数字典藏多年所得,制作电子媒体节目,于陈列室播放,增益观众教育效果。本文旨在介绍此项特展及各单元呈现之内容,并说明图书文献处将古籍展陈与信息科技相结合之具体作为。

    1 杨守敬及其观海堂藏书

    杨守敬字惺吾,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籍隶湖北宜都;6岁启蒙,赖母氏授读,继就外傅。11岁,他遵嘱辍读,随祖务商;每日照顾生意之余,“夜间仍诵书学文不辍”。期间,他曾得见江阴文人六严所作之《舆地图》,并“假之……影绘,无间昕夕”,进而对历史舆地产生浓厚兴趣。杨氏虽潜心学术,“喜……诸名家文”,又“得闻国朝诸儒之学”,智识日开,惟仕途多舛;14岁初应县试,终覆第十三名,18岁三就院试不售,19岁应府试,“五场皆第一名”,旋以院试入学,20、21岁恩科皆不中,直至24岁参加乡试,始“获中第八十名举人”。此后十八年间,他六赴会试俱报罢[4]。杨氏科考不顺,然“每次入都,与当代学者相往还”,得结识陈乔森、潘存、邓承修等名士,彼此志趣合符,“共研金石之学[5];亦“在肆厂买得未见之书盈车”,并常往“琉璃厂法帖店物色碑版文字”[4]10,12。会试之余,杨氏以“都中为人文渊薮”,更与年轻学人谭廷献、李慈铭、袁昶、何如璋等交好,“乐与赏奇析疑,为学问进步”[4]11-15。

    光绪六年(1880),杨氏奉驻日公使何如璋召请,以使馆随员身份横海东渡。时日本明治维新方兴未艾,“颇欲废汉学,故家旧藏,几于论巾估值”[6]。他“游于市上,睹书店中书多所未见者”[4]18,“有唐人写本《玉篇》,又有释慧琳《一切经音义》,隋杜台卿《玉烛宝典》,皆钞本,其余秘籍尚多。隋唐以下金石文字,亦美不胜收。彼国自撰之书,与中土可互证者尤多”[7]。杨氏与目录版本学素无渊源,然“念欧阳公百篇尚存之语,颇有搜罗放佚之志”[6]471,乃节衣啬食锐意购藏,并以所携汉魏六朝碑版、古钱古印,为日人所未见、所钦羡者,以有易无[4]18,“不一年,遂有三万余卷”[6]471;而“每得一书,即考其源委,别纸记之”[5]640。他自诩“其中虽无秦火不焚之籍,实有奝然未献之书”[6]471。次年(1881),黎庶昌接充日本钦使,见杨氏《日本访书缘起条例》申述“日本所藏汉籍源流、公私藏弆概况,以及重要典籍的学术价值”甚详[8],大为激赏,萌发以罕传善本刊刻《古逸丛书》之志。

    黎公使好古敏求,系出藏书氏族,乃文章之士。在他的支持下,杨氏对于古本逸编“日日物色之”,“又得森立之《经籍访古志》抄本”,即“按目索之,其能购者,不惜重值,遂已十得八九,且有为立之所不载者数百种,大抵医书类为多,小学类次之”。采访所得悉“由黎公择取付梓人”,并由杨氏“一人任之”,“日与刻工磋磨善恶”,务使镂刻精雅,“夜则校书”,品评甲乙,力求精审,与原本纤毫不移[4]18。越三载(1884),《古逸丛书》印成,计收中土久已失传之佚书、国内罕见之隋唐写本与宋元刻本、日本刊刻之中国典籍凡二十六种,计二百卷。全书以扶桑美浓纸刷印百部,洁白如玉,墨如点漆;“日本人固已叹为观止,即国内诸藏书名流见之”,亦皆惊为精绝,认为“可与黄丕烈《士礼居丛书》骈驾”[8]。

    森立之之外,杨氏结交之日本藏书家与文化人士,尚包括向山黄村、岛田重礼、木村正辞、町田久成、寺田宏、岛田蕃根,以及杉本重温、柏木政矩、岩谷修、日下东部作、冈千仞等人[9]。渠等或提供线索,助其按图索骥,搜访佚书,或以自藏佳椠秘籍转让赠予,或代为借阅各处藏书,供其校勘影钞。据杨氏自述,森立之《经籍访古志》“所载佳本,守敬约得其半,其不能得者,亦多方影钞之。至于奇籍出于此录之外者,守敬亦多有之”[10]。《古逸丛书》刊刻既成,杨氏差满返国,任湖北黄冈教谕,东瀛访书所得亦尽携之归。至于藏书质量,他曾自云:“……已几十万卷,其中秘本亦几万卷,就中有宋板藏书五千六百册,大约在本朝惟钱遵王藏书可以相并,其它皆不足言也。”[7]3

    相关热词搜索: 台北 古籍 故宫博物院 展览 推广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