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挥不去的乡土烙印

    时间:2020-04-25 08:01: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中国文化中历来有着“故土难离”的思想,尽管历经流变,“乡土”仍在我们的文化中打下深深烙印。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对乡土的找寻与回望别具意义。赣南作家唐小斌怀着对乡土的独特感受与思考,以客家特有建筑围屋为依托,用恬淡朴素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远离喧嚣的围屋乡关,在草木馨香和虫鸣鸟唱中体味乡关之美、领会乡关之情、找寻自我本真。

    关键词:乡土:唐小斌:《围屋乡关》

    “乡土”在中国历来占据着特殊地位,而乡土书写又烙印般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作家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新文学以降,鲁迅、沈从文、汪曾棋、莫言、路遥、迟子建等诸多文学大家以对乡土流变的独特感受与思考,描摹着一幅幅动人画卷,塑造出一个个令人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尽管时光流转,作家们仍眷恋着这一永恒的话题,来往于现实与精神世界,用生命与文字塑造着理想中的家园,让疲倦的灵魂得以憩息。散文集《围屋乡关》就是乡土烙印下的产物。赣南作家唐小斌,像所有客家人一样,闲坐堂前梧桐下,用其平淡素美的语言带你我远离喧嚣,在世外桃源中嗅着草木馨香、和着虫鸣鸟唱、吟咏溢满乡味的古老歌谣、品味记忆中的城乡与风俗巫事、领略客家儿女的酸甜苦辣咸……

    1 乡土情怀下的乡关之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人们在看待事物之前往往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衡量标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事看起来是早已命中注定。但这种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这样那样的因素干扰,人们很难一开始就认清自己、找到心之所向。作家唐小斌怀着对故乡花草树木、风土人情深深的眷恋,渴望从这一份宁静的乡关之美中拾起那些我们曾经淡忘的美好。恰恰是因了这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追求,才能让你我在都市喧嚣的浓雾中找寻到乡关的那份宁静之美,才能让你我久被尘垢的心灵得予治愈。也只有怀着这种“闲情逸致”与对生命的思索,才能真正体味作者笔下的纯粹、唯美、醉人。

    每个人对美都有自己的定义,有人喜欢雍容华贵的牡丹、有人喜欢换凌寒傲雪的梅花、甚至有人喜欢随处可见的野花,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为什么作者所选花木草虫、古道旧墙、风俗巫事都是来自故乡呢?难道只有故乡景物才是不可辜负、才是作者所钟情的吗?我想并不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喜爱的故乡景物、所难以忘怀的故乡记忆,那些事物都或深或浅地在人们心中烙下道道印记。作者以围屋乡关里那些细微、渺小、普通的人和事为线索,指引着我们去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自己的围屋乡关……

    作者的笔触总是娓娓道来、总是那么平凡质朴、细致入微,这都源自他独到的视角。尽管他也爱雍容华贵的芙蓉、也爱动人心魄的海棠、甚至是彼岸花、夜合欢、木槿花、茉莉花都尽情绽放在作者笔端,但是作者笔下的芙蓉不是李太白的“清水出芙蓉”,也不是藕香榭里的“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而是旧时老家秋天“红艳艳的硕大花儿挂满整个枝头,与祠堂古旧黑白的翘脚飞檐相互映衬,娇柔妩媚,明艳不可方物”的木芙蓉,少了一份书香,却多了一份迷离。

    一花一木总关情,但是说到故乡,总少不了一些草虫,“那些属于乡村里的草虫,在岁月的渐行渐远中”给故乡画卷增添了不少生动,散发着人世格外的清味……所以一只再普通不过的蝴蝶,在作者笔下也散发着故乡独有的气息。这种美丽精灵在客家人嘴里叫“拍叶的”,但是那种大而黑的蝴蝶却易让人产生恐惧,因为客家人眼里蝴蝶是鬼的化身,这就让人又喜又怕了。直至作者偶然读到“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才知道宋人的乡野和他少时的乡野是如此相像,都散发着一股人世清味,让人仿佛觉得“美”都是相同的。

    2 乡关情景下的灵魂之旅

    作者笔下的乡关之所以美得那么纯粹,并不仅仅由于那些来自故乡的事物是他建构精神家园的美丽支柱,还因为那些美好事物都寄托着作者的美好回忆,随着时光流逝,在记忆里窖藏得愈发香醇……

    人们往往感叹日月如梭、韶华易逝,其实换个角度来思考,我们所弃之如敝履的,或许正是众神所求之不得的。如果人的生命变得永恒,那么那些我们孜孜而求的事物是否会变得一文不值呢?人生本就没有尽善尽美,当我们在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候,假如能够在这段流年中重新甚至首次拾得那份美好,那便是极好的!这就是为什么《围屋乡关》让人读来如三月的春阳般甘醇醉人,感觉像是一场灵魂之旅。

    少时的独特记忆常常在某个记忆的角落突然就闪现在作者眼前,行云流水般缓缓流淌而出,透明有纯净。尽管现代高度的物质文明早已代替了一切,对比起来却难免让人觉得混浊不堪甚是湍急,反而不时让人忆起心中那股清白水质般的舒缓。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更喜欢停留在记忆的某处,希望从那份记忆中找寻到当时的那份美好与纯真。

    下东门是作者小时候认识的小城的第一座城门,尽管物換星移,如今的下东门早已难觅昔日踪迹,但作者心中仍保留着那份美好记忆:雾霭缥缈,人影蒙蒙,唯有水声哗哗及木杵的捣衣声,偶尔有欢快的笑声传来;河面竹排上渔人撒开水晶珠链、鸬鹚逐鱼飞舞;小小的我和母亲驻足东门前桐荫下,听梧桐籽落地的“叭”声,画面就此定格在脑海中,永世难以泯灭……

    并不是所有记忆都是那么唯美动人,人们有时对那些略带苦涩的记忆难以忘怀,美其名日“忆苦思甜”,往往是难以释怀。其实世间万物有舍方有得,陷入其中往往一无所获。正如饮茶一般,初入口中稍显苦涩,略一品味便有苦尽甘来之感,正想细细品味甘甜时才发现味淡如水。人生难免波折和无奈,倘若能够善待这份记忆,事后回味起来便能彰显弥足珍贵。

    百年老街黄道生留给作者的便是这样一种记忆。在这条街上零乱的开着很多店铺,充满着形形色色的人:有戴着眼镜的钟表匠、有长着山羊胡子的老中医和帮“我”治疳积的女大夫、还有上下飞剪的剃头师傅和令人发寒的牙医……就连母亲也多数时候低沉着脸在那卖铁器(因为生意不好)。而“我”则在散发着酸腐味的巷子里,望着窗台上偶尔放着的书籍,发酵着“我”的少年梦。尽管那时的生活于“我”和母亲而言充满着忧伤与无奈,“我”仍希望和母亲一样保持那份贞静的坐姿。

    然而旧迹毕竟已难觅,作者只有从书籍中寻找一丝慰藉,却在吟唱《诗经》时,品尝到诗中袅袅而出的乡味,“那些乡间的日子,鲜活得若刚从那些古老的歌谣里跳将出来”。作者少时读《诗经》里的《关睢》篇,眼里便闪出那个一头乌发、身材窈窕、笑起来有酒窝的细凤英,她的那种农家女儿素朴的美和回眸时的如花笑靥让“我”回味无穷,这或许是古往今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缘故;但《硕鼠》篇中的大田鼠并不是“我”所喜欢的,也由于《诗经》里生僻字太多和读不懂诗里的意思而放棄。后来仔细思考,觉得《诗经》的疏离其实更多的是与人生阅历有关。近来作者重拾旧卷,才发现字字如玉、句句珠玑,顿感“今夕何夕,我心戚兮,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少时不懂离痛,纵使秋风萧瑟、鸿雁哀鸣也咏不出《绿衣》和《项脊轩志》里透彻肺腑的哀痛。后来作者年岁稍长,才略有感触。作者总想看看“赣州桥”香烟上的标志物(水东桥),但真正看到这桥却是带父亲看病的时候,实在难以兴奋起来。不久作者父亲过世,此后每次经过水东桥便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次带父亲看病的情形。而今作者再翻阅《项脊轩志》,读至“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竟然内心大恸、不忍卒读。其实最深切的情感往往寓于最平常的事物之中,正如《诗经》里那一件平常的绿衣,却能吟唱出诗人千年前的悲痛。

    3 回归本真下的自我升华

    “富有富的活法,穷有穷的快乐。”“富活法抵不了那种穷快乐,那种快乐是来得如此简单,又是如此的纯粹,就是单纯的快乐,没有任何人世的纠纠杂杂。”这样朴实平淡的文字,寄托着一份最本真的情感,映照出作者内心之所向往。

    音乐老师刘老师,被人从“三寸丁”叫到“五寸丁”,大家都不喜欢她;到底是因为“五寸丁”老师看不起我们乡下人,还是因为我们心中固有的模式与偏见?“人与人之间最深的寂寞,就是你不理解我,我也不理解你。”少一分偏见,多一分理解,其实刘老师并没有大家心中那么不堪。那住在有着桂花香的、有柚子树的旧式老房子里的阿下老人,对那些拿着棍子去顶他的袖子,喜欢开他玩笑、常趁他不注意摘掉他的帽子、摸摸他光光的脑袋的小孩,他也只是象征性的说一句“你们这帮兔崽子”,极其的和善;就连死了嘴角还带着淡淡的笑意,一个多么乐观豁达的老人!

    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来写经过我生命中的客家儿女,就是因为这些人身上有着最纯真质朴的情感,作者渴望从中得以回归本真、自我升华,更渴望用这份情感来凝聚塑造心中所向往的精神家园。

    4 结语

    不同作家的乡关书写各有不同,却自具风味。相比野夫笔下透着痛苦与悲伤的故乡,作者在《围屋乡关》里表现的故乡是那么恬静与祥和。这部散文集以客家特色建筑围屋命名,不仅是想以此来表达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想借助这一特殊的符号来展开他对于故乡的一个回忆性书写,尝试以故乡花木草虫之美陶冶人心,以旧时记忆掀起一场精神之旅来涤荡灵魂,以本真的情感来凝聚塑造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一个属于自我的乌托邦。在那片乐土中,让人自得其乐,但这片乐土也如同围屋的建筑结构一般,相对封闭。围屋内外,有人乐在其中,有人徘徊踟蹰;而唯有烙在生命中的“乡土”才是打开这一精神家园的真正钥匙。

    参考文献

    [1]唐小斌.《围屋乡关》[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

    [2]野夫.《乡关何处》[M]花城出版社.2012.

    相关热词搜索: 不去 乡土 烙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