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基于语言学的语境视角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

    时间:2020-05-06 07:56: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这里的“中国话”是指更加符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话语。从语言学语境视角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方式,通过从话语逻辑、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的等方面的把握,为构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提供新的视角,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语境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

    一、马克思以实践为出发点指出,哲学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注重从本体论“追问世界的本原”,随着哲学的发展近代转向认识论提出“我如何认识世界”,现代哲学转向语言论要求哲学家关注“语言的意义分析”,哲学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现实需要和人生终极价值的足球。基于语言学的语境视角分析马克思哲学言说中国话,进一步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语体系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助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

    二、基于语言学的语境视角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

    哲学是对时代精神的思想把握,但思想必须通过语言去传达,话语是语言的具体形式。一定时代的哲学思想一定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时代内涵,马克思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对当时所处的时代语境之中产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语境之中,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符合中国的语言语境,遵循中国话语语境的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的话语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就是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话语逻辑更加符合中国哲学话语的语境。哲学话语逻辑是人们哲学思维方式的体现,哲学思想的精神实质集中于体现在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哲学在人类现实实践中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必须要实现话语逻辑与现实生活话语的切入和转换,以此来指导和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遵循马克思哲学的话语逻辑的方式,然后映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逻辑,以此来建构用中国话来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识和实践是马克思哲学认识论中两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使用“知”和“行”来阐述实践的辩证统一。“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口言之,身必行之”,到“知行合一”,“行先于知”,知行观的演变蕴含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折折射出中国的话语逻辑。实践与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中的表达,但是毛泽东将其用知与行来言说认识与实践,更能够体现中国特色,也更加符合中国的话语范畴体系,这样的话语逻辑范畴也容易被广大人民所接受。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的话语内容

    《大众哲学》提到,把哲学当做“一块干烧的大饼”供一般普通群众来食用,而哲学并非是“美丽的西点”仅仅为少数人服务,使用一些语言写作技巧来表达哲学观点,这种言说方式更符合中国人民的话语方式和逻辑,话语内容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及其阐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背景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言说“中国话”要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只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的话语内容采更贴近中国广大人民的哲学话语表达,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大众哲学》中使用“无风不起浪”、“不是变戏法”、“追论雷峰塔的倒塌”、“岳飞是怎样死的”等等这一系列中国话语内容的表达,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表达更加符合中国的话语体系。这些具体事物和人物都是为中国人民所熟知的,运用这些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话语内容,通过这样的哲学话语言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中国的话语体系里,最突出的就是用一系列历史典故、神话故事来论理。这种话语表达形式符合中国话语的表达形式,更注重于话语与现实的相互联系,也能够凸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实践的内在本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的话语形式

    哲学话语的形式对于哲学思想的传达和把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在话语的表达形式上也必须体现出带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形式。话语形式不仅仅要与文本相挈,而且要与当下时代的语言表达方式相融。物质与精神文明极大丰富的当代,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现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使命。

    “用照相機做比喻”通过照相机操作的原理及其结果,以此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的思想。例如“七十二变”,这样的话语形式融入中国神话故事,以这种形式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易于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在《矛盾论》中,运用“三打祝家庄”、“只见树木,不见深林”、“夸父逐日”、“羿射九日”、《聊斋志异》等历史故事、俗语、神话故事,这样的哲学话语形式有利于人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精神,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言说中国话不仅体现能够体现中国话语形式,同时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新的创新精神。

    三、基于语言学语境视角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示

    本文从语言学语境视角出发,通过对语境中的话语逻辑、话语内容以及话语形式的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的表达,用中国的话语逻辑来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充实“中国话”的内容,助力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同时促进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提供理论的指导和方向的把握。

    (一)运用中国的话语逻辑方式来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

    “要像路德让《圣经》说德语一样,让哲学说德语,因为一个民族只有用本民族的语言习知那些最优秀的东西,这些东西才会真正成为这个民族的财富。”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必须要以符合现实的哲学话语逻辑来言说哲学,才能更好地体现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层底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中国话语语境中遵循中国话语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实现中国话的转变,才能符合当代中国人民的话语逻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哲学功能。

    中国话语一般采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言说哲学思想,通过大量的事例从而达到论理的目的。避免采用抽象的语词去言说,注重从直观出发,逐步向理性直观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而哲学思想的言说必须符合哲学言说的方式,将中国传统哲学的哲学話语表达融入其中,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质,又蕴含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才符合中国的哲学话语方式。从中国哲学话语的语境出发,才能体现当代中国人民的哲学思考,才能体现中国智慧,从而助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二)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来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

    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类实践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创立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一伟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随之不断发展并且取得了有益的成果。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话语内容之中,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更加凸显中国特色,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在汲取其内容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必须要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采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众所熟知的历史典故、俗语、谚语等话语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精神统一,同时注重“古为今用”,结合中国优秀文化内容,融合新时代哲学话语的时代特征,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彰显中国特色,还能够体现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精神也蕴含着关注现实的人文关怀。

    (三)采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形式来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采用抽象的哲学话语形式表达,使得广大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把握陷入了困境。因此,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体系进行创新,采用大众通俗易懂的哲学话语,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摆脱这样的困境,让广大人民深入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和价值指向,指导当代中国广大人民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的决心以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终极价值诉求。

    哲学作为对人类思想的高度把握必须借助于语言的形式来言说,通过哲学话语来传达哲学思想的内在精神。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形式的分析,我们应该采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形式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话语形式与广大人民的生活话语形式相互切入和转换,从而形成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的话语形式,以便其能够被大众所深入的解读,与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相互结合,这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话”,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四、结语

    语言就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就是思想的最直接现实。而一个民族要想真正地消化并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条件就是必须拥有最准确、最生动、最鲜明的民族语言表达形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促使人们真正地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指向,必然要运用贴近中国广大人民的哲学话语形式,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加其新的内容,我们必须要寻求符合当代人的哲学话语,从而赋予哲学新时代的时代使命和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 丁卫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中国话语表达[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 何蔚荣.哲学话语的失位与复归[J].社会科学辑刊, 2007(02):13-15.

    [3] 王国坛.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言说[J].中国图书评论,2012(08):102-104.

    [4] 孙正聿.“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的思路与意义[J].学习与探索,2012 (08):29-32.

    [5] 张健.哲学话语的演进及哲学的时代意蕴[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30(05):73-77.

    [6] 朱永刚.新时代语境下党的学哲学用哲学传统——基于哲学层面的多维透视[J].学术探索,2018(03):1-9.

    [7] 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J].哲学研究,2018(01):14-24+127.

    作者简介:张维(1991- ),男,汉族,甘肃礼县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话 语境 语言学 言说 视角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