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开启人物传播学的“潘多拉”

    时间:2020-08-17 07:51: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编者按 2009年12月26日,由中国新闻人网和今传媒杂志社、陕西省传播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来自传播界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作家和业界的众多嘉宾代表在会上或书面进行了重点发言,这里我们将摘要刊出部分发言,以供参考。

    郭远光(青年学者、中国新闻人网总编辑):

    首先感谢薛耀晗总编辑和今传媒杂志社、陕西省传播学会,是他们在我提出人物传播学的构想后给了我大力的支持。

    人物传播学是专门研究人物传播现象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自从人类活动的传播活动建立以来,对传播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便没有停止。构建中的人物传播学内容广泛,涵盖了人物传播活动的全过程和应用,如人物的人际传播研究、典型人物报道研究、人物传记研究、人物纪录片研究、人物类媒介研究等。

    现在既然人物传播学形成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那么我们就有责任推动人物传播学的最终确立,也为传播学的进一步应用和中国化服务。规范人物传播现象和行为及其规律,繁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公义和进步,人物传播学义不容辞。

    薛耀晗(学者、今传媒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今天的主题非常清楚,就是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暨中国新闻人网开通八周年庆典,首先我对中国新闻人网开通八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

    作为《今传媒》杂志的负责人和陕西省传播学会的发起人,我们愿意为人物传播学提供研究的平台,陕西省传播学会专门成立了人物传播学部,由郭远光担任主任委员,《今传媒》也将推出一期的人物传播专题,由郭远光来一块合作完成。通过这个平台我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贡献出来。但是真正的文章还要靠大家来做。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传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我也看到一些传播学者的研究,说是在21世纪,如果你不会传播,作为一个组织你不可能融入到社会中去,你不可能有自己的影响力。那么作为我们个人来说,我想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从研究层面可能讲不出更多的东西来,还是留给大家来贡献智慧吧。

    陈长吟(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

    对于人物传播学我没有专门研究,但是我觉得这个空间很大。我们中国人物传播应该是历史悠久了。古代新闻、文学不分家,所以《史记》应该是传播学的一个开山之作。

    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中学时候读过两部作品,对我有很多激励,很大的鼓舞。一个就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传记,他的标题叫《马背上的水手》,写这个杰克·伦敦怎么奋斗,怎么从一个水手变成一个著名作家。还有一个人物传记是卓别林的传记,题目是《永远的流浪汉》,对我影响很深。现在我也一直对人物传记之类的作品很感兴趣。去年我还买了不少像杜拉斯的传记、纳博科夫的传记等,现在只要有新的人物传记的著作我基本上都买。所以我觉得人物传播研究的空间很大。这个学说的确立研究,很值得进行做一些工作。

    其实中国新闻人网在这一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尤其是开通了视频的专访。我也去做过这个节目,后来我在网上一搜,感到很吃惊。因为那个视频专访有很多网站都转载了。你别看新闻人网它是一个设在西安不大不小的网站,但是影响范围很大,我感到很吃惊。当时我还想建议郭远光把这个视频继续做下去,最后搞上一部中国名人,搞上一百位陕西名人影像专辑,把它可以先在网上播出,然后作为光碟正式出版,这个事情就可以做大……希望人物传播学这个学说能够得到发扬光大,取得丰硕成果!

    袁秋乡(学者、《陕西日报》高级记者):

    关于人物传播他的内容并不新鲜,但是人物传播学的命题绝对是新鲜的,首先这个命题的提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因为大家可能都知道我们的传播理论一直依附于西方的传播理论,但是大家都知道我们和西方的体制是不一样的。他们是民主开放的社会,我们是一个高度的中央集权,政治背景是不一样的。第二传播运作体制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运作体制是在新闻法的规范下,以法律的意志作为一种权利在约束,而我们是在宣传纪律之下运行的,这个差异很大,就造成我们的传播理论和传播实践往往会脱节甚至会背离。

    郭远光现在把这个人物传播学的概念提出来,他是不是可以考虑作为我们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的突破口,我们不要再依附西方的传播理论而作为我们自己的传播理念建立一个突破口,作为一种尝试,在这方面是有开创意义的。另外就是这个概念的提出对我们媒体市场的运作也具有很强烈的针对性、前瞻性。大家都知道现在传播是一个全新化的时代,过去我们的传播特点是点对面,现在因为高科技手段的支撑我们就成了一种点对点,点对点的传播它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故事化。我们说新闻的世界化,世界的故事化,故事的人物化,人物的细节化,这个就是当代人物传播的特点和手段。这个手段怎么让他运用的更好,更能感染人、鼓舞人,就是如何和人的命运,人的生存状态,人的情感特征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提出这个命题并进行研究一定是对业界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说法。这是一个很重大、非常新鲜的命题,当然难度也很大,我们提出命题并不等于我们完成了命题。可能从提出命题到完成命题这个过程还需要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他需要更多的朋友,更多的专家、大家来加入命题的研究,来为这个命题进行论证、充实,使他最后能够真真正正的成为一个全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新闻实践。要达到这个目的,任重道远。希望远光继续加油努力,我也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来帮助远光让他行走的更好更远。

    陈仓(青年学者、杂文家):

    人物传播学是一个新课题。我想说两层意思:一个就是人物的传播,另外一个就是如何成为一个人物。作为中国新闻人网,一个网站,他要生存的话,首先要取得市场。如何取得市场呢,其实茅于轼先生说过,叫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如果一个网站生存的非常好那么他在市场的话语权、影响力既是一种证明也是一种能力。所以作为一个网站,首先要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为富人说话首先是为人说话,其次是为产权说话。第二件事就是为穷人办事,媒体是一个社会工具,社会工具就要为人民服务。你关心的是正义和公平就能获得相应的回报,你关心更多的人更多的人就会关注你,你关注的公平社会就会给你公平,你关注的正义就会获得道义。这是我对茅于轼先生这一句话的解读。第二个想法就是作为一个媒体你去宣传现成的人物,是没有意思的。作为媒体要善于发现潜在人物,和有价值有影响力的人物,宣传有成就的人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宣传的人太多了,你应该推出主打品牌,就是自己树立人物,这个人物有他的信息,有他的观念,有他的影响。还有一点就是要去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物,通过有影响力的人再来影响你,达到一个共同提高的效果。

    人物传播学这个概念我很陌生,那么我想人物传播学需要有人来传播,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人物,我曾经和海南的朋友说过这个事,我说首先你要确定一个目标,就是你要立志成为一个人物,最后要采取行动,人物真的是自己干出来的不是别人吹出来的,作为一个有希望的人他到了天涯海角觉得自己如鱼得水,一个绝望的人到了天涯海角就觉得自己山穷水尽。所以说,境由心造。不管你想干什么一定要从自己的内容和形式,精神状态表现出来,干什么像什么。最后一句话就是心想事成。你只要想那个事情,全身心的进入那个状态,采取行动,一定能做的很好。这样,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杰出人物。

    世俗智慧里,我有一个认识,要逆流而上。比如说本地不兴本地货,外来和尚好念经。这就是这个社会,你不要抱怨这个社会,本地与外地是相对的,你可以到外地去卖你的货,或者你把外地的货引进来,这样的话,这个交易过程就提高了价值。还有一个就是说衣锦还乡。衣锦不要还乡,你的童年永远会成为一个童话,而你的中年会成为一个神话,那么你的一生就会成为一个人物。最后一个想法就是多做自我批评,多做表扬和鼓励,人都是需要激励的,作为我们网站也是这样的,应该对有潜在能力的人做一鼓励。

    王正华(陕西省传播学会秘书长):

    陕西省传播学会是由省内的传播院校、主流媒体和大型企业三部分构成,这个结构在国内据我们掌握还没有。我们协会的宗旨主要是来研讨传播的规律,传播的途径(包括方法和技巧)。工作思路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工作实践、社会实践出课题,院校给予支撑,媒体给予传播的工具。现在人物传播学部是我们传播学会的第一个分支机构,我们还会不断设置更多的分支机构。围绕传播这个概念还要做哪些具体的研究我们正在思考。

    人物传播学这个概念比较新,也有很多争议,这是完全正常的。我们的目的在于探讨,好多专家都讲了。人物传播的重要性、必要性就不说了,但是怎样来搞好这个传播我们现在也没什么新的想法。从实践出发,感到需要才设立这么一个学部,郭远光同志担任学部的主任委员。我们是探索是实验,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都不要紧,只要我们研究了探索了,我们就胜利了。最后感谢各位学者、专家来开这个会议。

    最后再说一点,陕西省传播学会是2007年5月18日成立的,是民政部门正式批准的社会团体,会员是由大型企业、期刊、传播院校的院长或者副院长组成,但是我们的力量还不够,我们的学部还很小,我们研究的范围很广,因此欢迎各位老师加盟、指导,共同为传播学的发展、前进,努力贡献我们的力量。

    孙光(书画家、中国意彩仕女画派创始人):

    什么叫人物传播学?昨天我特意上网查了一下人物传播学,除了中国新闻人网的人物传播学给了介绍以外,几乎是零。那为什么我感兴趣呢?我觉得这个课题太好了,但这个课题也太庞大,很可爱也很可怕。我有时候想事情做事情,都喜欢用最低度的方式去思考。其实人类的一切折腾还是为了人,而人的本身的最大价值才是这个世界的最大价值。所以说人物传播学这几个字,这里面的空间大的就像环保局。“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我有个直觉,这个东西如果要好好的做,确实很有价值,但并不是这么好做的。

    另外中国新闻人网开播八周年,这一转眼,岁月有情啊,已经八年了,明年我的个人美术馆也是八年了。中国人都喜欢8这个字。八周年大家坐在这也是一种幸福,所以为了这个幸福我今天就来了,也借这个机会学习一下大家对人物传播学智慧、理念的探讨,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谢谢大家!

    王新民(作家、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发行处副处长):

    贾平凹新出版的三卷本《浮躁》、《废都》和《秦腔》代表了其三个创作时期的创作高度,也契合了时代特色和历史发展规律,“浮躁”几乎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代名词,“废都”也不无时代变迁的缩影,“秦腔”无异于新旧世纪交替的绝唱,城镇化下乡村传统文化消亡的挽歌。所以贾平凹及其作品绝不仅是所谓的媒体炒作的结果,也不仅是出版社包装推销的结果,更不是评论家评介推崇的结果,既有正面推动的因素,也有反动力的作用。比如说,盗版是侵权行为,是损害作家、出版社和读者权益的不法行为,但对《废都》这部曾经的禁书而言,却起了正版被禁后“替代”作用,记得贾平凹在答媒体时说过,《废都》盗版达一千多万册,仅他不完全收集到的版本就多达五六十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甚至不以官方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上传播了贾平凹及其作品。

    这就有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有一个风云际会的问题,有一个时来运转的问题。王蒙在《老子的帮助》一书中写道:“外人也罢,某个集团也罢,社会也罢,世界也罢,对你的反应,往往不是按照你的真实情况而是按照他们的想象与需要,他们对你的想象与他们的需要恰恰一致了,于是铺天盖地之荣誉会在一个早上自天而降。同样,如果你的表现恰恰不能满足他们的想象与需要,再加上俗人难免的嫉妒啦谗言啦,以及你不能不正视的个人确有的缺失不足的因素的影响,于是外界对你的反应会瞬间一落千丈,荣极易变为辱,誉极易变为毁。”

    所以贾平凹在亢龙有悔导致的低潮时要默雷止谤,转毁为缘,潜龙看飞。果不其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艺、出版政策的日益开放,在《秦腔》获奖、当选省作协主席等一系列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废都》终于获得解禁重新出版。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作家的命运,一部书的命运就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命运的折射,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学史的缩影。

    总而言之,人物传播学大有可为,人物传播学的研究也要打破已有的藩篱,不能就人论人,就事论事,而要知世论人,知人论文,在风云际会方面追根索源,在社会的人上作文章,当然,人物的成长史、家庭甚至家族史也值得探讨。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方文章的哲言应该借鉴,也希望人物传播学的研究取得更好更多的成果。

    赖伯年(学者、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秘书长):

    关于人物传播学这个概念,似乎有点熟悉,又似乎如此的陌生,陌生是因为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人物传播学,我以前是学图书馆学的,分类里面可能有几万个类,但是确实没有人物传播学这个类目,但是又似乎十分熟悉,因为我们的历史不就是个人类活动的历史嘛,我们的历史不就是人物写出来的历史吗?从三皇五帝一直到司马迁写《史记》,一直到现在人物传播方面的各位写的不都是人物来写的吗?

    对学科的分类、构成,它里面的内涵,跟周边的所有的上类、下类、并列类,都要考虑一下,这个人物传播学确实是个非常大的有丰富内涵的这么一个学科。从历史的跨度来讲,它是非常久远的,有历史就有人物。而发展到当代,人物传播,就不光是《史记》这个书了。记人物传记,写传记,这样的学说,这样的理论是有的,关于传记怎么写,有几种写法这是有的,传记也可以叫做人物传播学原始的简单的一个形式。

    人物传播到今天已经发展到非常非常的丰富了。我估计在座的各位都会收到很多的通知,这类的通知把你收录到什么人物大辞典,什么世界级的,又是什么全国哪一个方面的,我估计各位都会收到很多,就是一大本书里可能会收上好几百位上千位介绍你的情况,这属不属于一种人物传播手段?各种各样的新闻手段,还有我们现在不是还有人才交流中心吗?这算不算是人物传播啊,你要求职也好,干什么也好,这个招聘应聘的,你可能会介绍我的简介,这种资料库,都是人物传播,信息传播的手段。所以说这方面的研究不仅仅是郭远光或者是几个人能够完成的事,只不过远光把这个概念提出来,我觉得非常的好,非常的有价值有意义,这个文章,这个大题目可以往下做。

    刚才当代杂文家陈仓老师提了“境由心造”这个话,我曾经写过一个对联,叫做“境由心造不妄造,事在人为当力为。”就是人们的心境,首先得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不能妄想,远光这个不是妄造,他这个想法是根据目前人物传播,由历史经过发展,这个现实社会,事实发展到这一步了,人物传播应该作为一个课题,作为理论的高度来研究,所以我认为这个不是妄造,但这个事情非常的不容易,事在人为当力为,当然远光和在座的各位朋友有志于此,或者有兴趣的朋友共同深入的把这个课题一步一步的做下去,这对我们人物传播的事业,对我们的信息事业,对我们的新闻事业,可能有非常好的必然好的意义,把这个做的更好。

    朱希良(学者、《武警后勤》杂志副主编):

    《今传媒》包括更名前的《报刊之友》最支持前沿学科、创新学科。刘荣庆老师是《报刊之友》最早的编辑,他和刘婷写的《新闻民俗学》83万字、20章、100节,是创新之作。在2003年《今传媒》上先发学科的学术构想,今年发《新闻民俗学诞生小记》,12期又发了他的《报刊与网络互动的启示——〈新闻民俗学〉书讯网上调查与分析》。薛耀晗主编在全国第一个写的报刊审读著作,也是在《报刊之友》一篇一篇发表的,全国新闻学术期刊,最早有我们开了媒介批评版块。现在郭远光创立人物传播学学科,他的《人物传播学简论》也是先在《今传媒》发的,并准备明年刊发人物传播专号。这些也说明《今传媒》杂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后我也会大力支持人物传播学,支持中国新闻人网。

    郝建国(《华商报》深度报道部记者):

    中国新闻人网能够在八年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而且有大的发展。我想,我们会有一个更大的空间,在中国新闻人网成立八周年之际提出一个学科叫做人物传播学。学科呢,有大学科,有小学科,有其他的分法,我想这个人物传播学这个学科是可以成立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个从《史记》开始,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廉颇与蔺相如列传》,它就是一个典型的人物传播的例子,那么我们再看近几年业界的动态,做的比较成功的《南方人物周刊》也是以人物传播为核心,另外我们看CCTV-10《人物》这个栏目做的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业界证明,人物传播学是人物传播一个核心的东西,我们平时在写作中有句话就说:讲故事离不开人,叙事离不开写人,写人离不开叙事,但是写人和叙事还是有一些侧重点的;那么写人呢,是围绕人来展开叙事的,叙事是围绕事来描写相关的人的,这两者之间有很多的联系,但也有差异。

    我想在建立人物传播学这么个学科还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我们要把它与传统的通讯划开界限,我们新闻中很大的类叫通讯,那么通讯中呢,很大的一类叫人物通讯。人物通讯与我们提出的人物传播有哪些关联和区别?这个问题要好好研究,也可能是本学科的一个重点。二、这个人物传播学和相关的学科有什么关系?比如说,公共关系学和人物传播学有什么关系?第三、与宣传要区分开来,因为在整个新闻学领域里面,有一个叫传播,有一个叫宣传,宣传呢,在西方的语境中它是一个贬义词,传播带有一个先进的理念,有一个先进的东西。灌输宗教就是一个传播的东西,这是传播者带有主观的一个东西,传播相对来说是一个客观的东西,它不能有主观,这就是宣传与传播之间的区别,那么在传播当中我们怎么把在四五十年代《人民日报》宣传的一些东西区分开来,这可能是这个学科能不能建立、发展的一个关键的东西。

    刘荣庆(学者、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员):

    郭远光同志的《人物传播学简论》,我浏览了,尚没有认真思考,就亲历的新学科创立体验而言,觉得必须严肃、严谨,持科学态度,寻找超地域、制度、民族文化差异的普遍规律。有学术争论更好,在争议中新学科就会得到补充、完善。例如,远光谈的人物典型报道,依据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的典型报道消亡论,我就持异议,持相反学术观点。在去年西北大学熊宁典型报道学术研讨会上,我谈了《来自民间回归民间》,分析典型报道消亡论的非科学所在。在《新闻民俗学》一书第十六章“类的样本”报道方式,我与刘婷对此做了更为系统地探讨,特意列了“中国典型报道来源与走向的争论”专题。今后我愿意进一步撰文谈这个学术问题。

    人物传播学不能等同于“人物报道学”、“人物新闻学”,恐怕不仅是一门社会科学学科,还关乎传播的技术层面、自然科学。司马迁的《史记》在人物的史学、传记文学、新闻民俗学等领域具有开创性、里程碑价值,但却不是人物传播的始点。女娲伏羲、炎黄等神话传说也是人物传播。殷周甲骨文、青铜铭文、《尚书》、《左传》、《论语》、《山海经》都有人物传播。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物?什么是典型人物?人物传播有哪些方式模式与历史传承方式?人物传播学产生的条件、价值等,首先得弄清楚。

    董惠安(作家、资深媒体人):

    我从事新闻工作算来有三十年,写过的人物通讯,写过的人物估计也有上百个。本来想把这些人物都编成册的,但是这个决心也没法下,因为其中有些人物直到现在仍然是社会的中坚,和我个人也保持着很好的友谊。有的这个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也有的上吊的、自杀的、犯罪的等等。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啥写作的,传播的这些人物后来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我想是受两种因素的影响。应该说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头,我们看到的英雄人物都是受到一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把他拔得很高,他的全身都是红的通透,包括过去看到的那些事迹,这别的都不说了,孙光老师是从事美术的,我看到文革期间宣传这个英雄人物的一个连环画上,有一个英雄在河里头抢险救人,但是最后他淹死了。正因为淹死了他最后的事迹也就报道出来了,如果当时活着的话也就是一般性的表彰一下。但是每一个画面上都有毛主席语录,都有毛主席金光闪闪的像,他的一个手划水救人,另一个手还举着毛主席语录。在这种情况下,咱从这个画面上来看的话,那他必死无疑。当时用这种美术的方式来传播英雄人物显然是不真实的,当时的文字传播也脱不了这种模式。

    其实,这种影响实际上还在左右着现在的人物报道,人物的传播。但是现在又多了一种受制约的因素——金钱。这个人,现在需要宣传他,他掏了钱,比如说是报社或者单位委托你要写这个人,你就不能把这个人的缺点都写到上头,你很公正的很客观的很真实的把他写出来的话,你就发表不出来,那么因为掏了钱,掏了钱你就要把他写的高大全。当然这些人我想在座的也有不少从事新闻工作的,也可能接触到这种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尽管我们现在写的很客观很公正,某个企业家某个人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你谁敢保证在几年以后这个人出不出事情。这个人现在看起来是很辉煌,将来历史上又怎样评价他。现在都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我个人的想法是就他做的某一件事情,他在这个时期对这个历史,推动这个历史的作用。我们也只能写到这里为止,为后来的人,为他写传记也好,或者是将来公正的客观的为他做一下盖棺定论的评价的时候,能提供一些基本的材料,我认为,这也算,就像一个人物传播的接力赛一样。咱们这一棒起码能交的比较好,我认为也就很不错了。

    史飞翔(青年作家、陕西终南学社副秘书长):

    我说几句心里话,8年风雨路,8年新闻情,今天呢,这个岁末,大家欢聚一堂,是为中国新闻人网八周年进行庆祝。中国有句话叫八年抗战,形容一件事情做起来有多难,因此我想这个庆祝非常的有意义。几个星期前,朋友们问今年这个庆祝怎么做,远光就说,绝对不要给网站来表功,而是要致力于推广人物传播学。

    中国新闻人网八年走到今天,如果说能取得一些成绩的话,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远光本人八年如一日的这种坚持与执着。徐悲鸿说过一句话,一切的成功者都是偏执狂,独持己见,一意孤行。远光的行为可以给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做一个注解。第二,我觉得这个网站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也应该归功于一大群的师长、朋友。因此我自己经常这样告诫自己,当然远光也这样告诫我说,要常怀感恩之心,与人为友,与人为善,与人为本。我为什么会说这话呢?最近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甚至说是亲身的体会吧。那就是在现实中,有时候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那该有何其的艰难,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有时候确确实实是实难向外人道也,实难为外人道也。但是我又想起古人说的一句话,是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因此我想我们还会坚持下去。

    姚展雄(青年作家、企业内刊主编):

    中华五千年历史悠久漫长,文化丰富灿烂,而传承这一文脉,须依赖于人。“千古史圣”司马迁花了18年的心血,在身受宫刑、打入蚕室的困顿处境中,完成了526500字的煌煌巨著《史记》,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在其中的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诸多体例中,写人是着墨最多、最丰富的,也就是说,其他的历史著作大多以记事为主,而司马迁开创了“以人为史”的先河,而且写人是没有等级之分的,这里面不仅有将相、谋士、文人、侠客,还有商贾、优伶、佞臣、巫师等,三教九流,应有尽有。

    中国新闻人网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继承了这种“以人为史”的传统。因为自古迄今,从来不朽之作,须传不朽之人。在报道人物方面,中国新闻人网也是打破了门户之见、等级之别,以海纳百川般的包容性,囊括了各行各业的精英。而人物传播学会的成立,为人物传播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首届人物传播学研讨会的召开,为人物传播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支撑。

    蔡静(青年作家、《教师报》记者):

    从人物传播的字面上来说点自己的认识:人物传播就是以人为主体,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传播模式。要传播就必须和媒介打交道,离不开媒介也就是说离不开新闻这个载体。从传统的新闻观点来说,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对媒介的作用,那都是“新闻人”在其中。人物传播中的“人物”就必须具备新闻最基本的特点:真实与新鲜。

    刘景(流芳在线总编辑):

    大家几乎都是新闻媒体的精英,或多或少都采写过人物专访或人物报道的稿件。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相关的专业书籍或者系统的人物传播学研究知识,对于人物传播学的概念一直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当我们看到郭远光老师的论文《人物传播学简论》时,这个问题似乎得到解决。郭老师从人物传播学的形成入手,深入研究了人物传播的繁荣、困境以及人物传播的策略和使命。这对于国内从事人物传播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无疑不是一种福音。

    过去由于没有规范的人物传播学理论支撑,尽管时下人物传播活动比较繁荣,但困难和不足往往让从新闻业者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尤其是我自己在从事纸质媒体文化报道时经常发愁对报道对象的定位,稿子都发排了,心里还是没底。只能靠读者的反应来给自己的报道打分。

    参加了中国新闻人网开通八周年庆典暨人物传播学研讨会后,对于人物传播我看到了希望,不在那么迷茫。尽管人物传播学还是一个前期的框架,但基本阐明了人物传播学产生的背景,同时也让我们清楚了人物传播学的内容和研究方向。我想不只是我一个人在期待,而是国内所有从事人物传播工作的媒体职员都在期待,期待郭远光老师成立的中国人物传播研究中心为新时期人物传播领航、同时更期待郭远光老师所创建的《人物传播学》早日面世。

    郭朝阳(西安银杏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病毒式人物传播作为人物传播的一个另类方式,在当今时代已被极大限度的发挥利用。病毒式人物传播,是指把人策划包装,有专业推广人员通过技术的,公关的手段,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以达到被包装人的快速成名。简言之,以营销的手段进行传播,也可理解为小人物的大传播,即人物本非名人,事件并非典型,而这样的人物最终成为公众视线里的新闻人物,所用到的就是病毒式人物传播。

    病毒,这个在网络里流行的事物,同样在人物传播过程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奥巴马女郎,犀利哥,糖葫芦西施,公交MM等,这些所谓的名人其实很普通,可以说很弱势,但有了网络,有了网络背后的推手,他们竟然成了热点人物。不可否认,这里面更多的是策划,是利益的驱动,人本身没有错,是社会的病态心理给了机会。

    刘增锋(青年作家、期刊编辑):

    人物传播学是一个新兴的学术课题,范围看似狭窄实际上却相当的广阔。凡是和人有关的话题基本上都包含在里边,所以说要想透彻的研究人物传播学也是需要花费很大心血和精力的。自从中国新闻人网首次提出人物传播学这一课题后,该网站一直围绕着这一课题开展相关的活动和研究,尤其是“新闻人访谈”视频节目的推出更是将人物传播学推向了更高的层面,为组建中国人物传播研究中心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田冲(青年作家、《西安商报》副总编):

    从广义上来看,人物传播学古已有之,它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便顺理成章地诞生了,有文字记载形成规模的大约是《史记》了。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人物传播学便从传播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门崭新的独立学科。

    当今时代,风云际会,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人人都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同时也有很多人已然成为了行业精英时代楷模,他们成功的经验,奋斗的历程,骄人的业绩,无不成为创业者的活教材,成为怀揣梦想者的奋斗目标。激励创业的斗志,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喜悦,便是人物传播学的意义和使命。我们当今的时代是全民创业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创业,需要行业的精英和领袖的指引与示范,人物传播学便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份重任,它通过对人物的科学有效传播,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使人物的思想和影响力愈发彰显和突出,鸣奏出时代的最强音,更多更好地服 务于群众,服务于社会和国家,应该说其善莫大焉功莫大焉,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物传播学的地位和作用会愈加突出和重要,研究人物传播学 的规律和特点,探求其发展的方向与使命,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人物传播学意义重大,大有可为。

    张念贻(时评家、《三秦都市报》编辑):

    “每个人都是尘世跳荡的精灵”,这是我主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时,讲到人物报道相关章节的开篇语,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基于笔者过去十年的新闻职业生涯的感受,相对于撕心裂肺的死亡种种,往往来的比阳光下的幸福要真切、要深刻、要疼痛。

    世间万物因人而存在、因人而发展、因人而毁灭。人交往着人,事交织着事,人事相杂,构成所谓的命运。世间之人,有图名者,有图利者,而名利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又让世人感慨万分。回顾新中国以来的六十年来的语境变迁,从“领袖语录”到“名人格言”再到“雷人雷语”,从某个侧面体现出的是话语权利的逐步开禁或者说下放,所谓“人微言轻”,也要看何人何言?人物传播的实现,不仅是对人的行为、举止、语言的放大,而且是对人的思想、精神、价值的实现。

    人是被人所激发、所感染、所影响的,放大任何一个人都是在放大一种生活和一个阶层,人物传播是在尊重传播规律的情况下,对于人物传播方式与技巧的一种专题性研究,这种研究在当下,这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传播学者来讲,是一条学术大道,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相关热词搜索: 潘多拉 传播学 开启 人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