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从“领域分设”到“路径分化”

    时间:2020-08-22 07:52: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进入21世纪后,苏东剧变的历史后果和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效应进一步显现,顺应理论自身的演进逻辑,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为了从历史挫折的困顿中走出来,需要重新回到原典中去寻找力量和资源,“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重读马克思”遂成为新的研究风尚。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价值是世纪之交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马克思文本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两个方向;探索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备受关注的焦点。经过30年的探索和积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路径,目前正孕育着新的范式转换。

    一、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价值

    2001年,对于新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说,“马克思哲学论坛”的创设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马克思哲学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共同主办的一个年度学术论坛,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为常设主办单位,各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作为轮流主办单位。论坛自创设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届,几乎每一届论坛的主题都成为一个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兴奋点。目前,该论坛已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对引导和推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评述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状况和进展之前,有必要先把各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的主题列举出来:第一届论坛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承办,主题是“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2001年);第二届论坛由复旦大学哲学系(院)承办,主题是“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2002年);第三届论坛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承办,主题是“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最新进展”(2003年);第四届论坛由中央党校哲学部承办,主题是“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2004年);第五届论坛由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承办,主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2005年);第六届论坛由南开大学哲学系承办,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2006年);第七届论坛由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2007年);第八届论坛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承办,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2008年)。可见,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价值是21世纪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首先得到关注的主题,它既是上世纪80年代“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继续,又是90年代后期马克思哲学观反思的深化。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作为问题被重新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当代世界所发生的新变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遭遇”密切相关。自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后期以来,当代世界发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新变化:苏东剧变,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程度不同地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艰巨课题;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特点,其中最突出的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活动所引起的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交通、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整个世界日益进入一个普遍交往的时代。社会生活本身的这些重大变化,使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面临着新的历史境遇和问题,必须对此作出有效的应答。而从理论方面来看,这一问题的提出,根本目的是为了消除笼罩在马克思哲学理解上的种种“遮蔽”和“误区”,以阐扬和彰显其当代意义。

    虽然多数学者都充分肯定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但在如何理解这种“当代性”的内涵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从近现代西方哲学转型的大背景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意义和当代价值。有学者认为,从批判和超越以二元分立、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等为特征的近代哲学思维方式,建构一种以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以及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基础、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时代要求的新哲学思维方式来说,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哲学存在着重要的类似之处,二者均属于现代哲学思维方式,具有某种程度的同质关系。还有学者认为,与当代西方哲学一样,马克思哲学也具有一种超越现代性的后现代立场和后现代意蕴。在后现代语境中,马克思哲学的拒斥形而上学性、实践的本体论意义等被传统的解释体系所忽视或遮蔽的意义得以彰显。而在马克思哲学视野中,对现代社会的“问题学”特征和对现代性负面效应的批判,与后现代思潮对现代性的解构之间有着历史向度上的一致性,二者在当代“相遇”了。另一种看法,是基于当今时代的现实立场和时代性问题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有学者指出,从根本上说,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就在于:马克思提供给我们进行分析和批判的那种叙事传统所依据的社会现实,至今仍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马克思思想的那个时代尚未成为过去,马克思试图解决的问题仍然以变化了的形式延续着,蕴涵在马克思学说中的普适性价值对我们这个时代仍有巨大的意义。总之,“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这些学者还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首先在于其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上,它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今生活世界的各种问题提供了钥匙,其深刻性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无法比拟的。

    在如何阐扬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上,“回到马克思”的口号成为争论的焦点。倡导者认为,“回到马克思”就是要通过对第一手文本的历史的、具体的解读及其语境分析,摆脱传统哲学解释框架的教条,呈现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原像,以期找到哲学新视界的理论立足点,因此,马克思在今天的语境中从来就不是现成性的。而不赞成“回到马克思”提法的学者则认为,这个口号既抛弃了自己在当代生活世界中应有的立场和旨趣,又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顽固的崇古意识,存在着对自己的历史意识和对马克思在当今世界中的现实意义的双重漠视。也有学者指出,“回到马克思”的“原本”,只是一个不可实现的幻想。还有学者认为,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巨大可能性,只有在与当代思想的批判性对话中才能实现。但更多的学者则认为,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最根本的途径和方法,是对时代特征和本质进行反思,对时代问题进行科学解答,包括立足于我们时代特有的问题和境遇,对当代中国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本质进行准确的透视和定位。

    虽然看法不同,但作为世纪之交形成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研究方兴未艾,至今不衰。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者从本体论变革或存在论转换来深入解读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实质,从而在理论上推进了当代性研究。

    众所周知,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整个90年代,一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分歧很大的焦点性问题之一。近些年来,吴晓明、王德峰、张曙光、贺来、邹诗鹏、杨学功、仰海峰、陈立新、张文喜、崔唯航等学者,致力于从存在论变革或生存论转向视角来阐扬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实意义。他们的具体做法各有千秋,但在总体方向上又保持一致,形成了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思路。其共同点是:确认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发动的,其结果就

    相关热词搜索: 分设 分化 路径 领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