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江湖

    时间:2020-09-09 07:51: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邵氏武侠神话

    邵氏武侠片是中国武侠电影史上难以磨灭的奇迹,也是武侠片影迷心中不老的神话。

    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海外华语影坛,流行的是黄梅调电影加黄飞鸿电影的所谓“二黄”,粤语武侠片走的是《如来神掌》和《天剑绝刀》之类的神怪路线,动作电影的受众有限。彩色摄影和宽银幕等新技术已经开始运用,却还没有找到适合生长的温床。这时,独具慧眼的邵逸夫从卖座的《云海玉弓缘》和《金鹰》中看到了商机。在张彻的劝说下,他终于下定了发展武侠片的决心,从日本招来贺兰山、龚慕铎等摄影师,又派出徐增宏等赴日学习剑戟片的先进经验,于1965年开始连续推出《火烧红莲寺》系列试水。

    1967年是邵氏武侠片的丰收年,这一年张彻拍出了《独臂刀》和《大刺客》,胡金铨则推出了《大刺客》,二位日后的大师一豪放一轻灵,一举奠定了新武侠电影美学的两极,而且都博得了市场的肯定,武侠片从此迈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影像上更加写实、刺激,主题上更富有文化和历史意识,从儿戏一般的小市民消遣变成了严肃的艺术作品。70年代,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了邵氏兄弟公司的支柱片种,邵氏坐拥张彻、程刚、楚原、刘家良等名导,连续捧出了王羽、狄龙、姜大卫、岳华、郑佩佩、尔冬升等动作明星,功夫片《天下第一拳》更扬威美国市场,风头可谓一时无两。

    习惯了武侠电影卡通化、偶像化的大陆观众,不是每个都能适应邵氏武侠片的主角们经常出没于赌场、妓院等低俗场所,而且片中动不动跳出些女侠卖人头、裸女肉屏风之类的刺激场面。但这些都是邵氏武侠电影特有的格调,迥异于长城、凤凰等左翼公司的风格。

    这其中的原因很好理解,因为邵逸夫是个纯种生意人,把电影只看作纯粹的商品,什么卖座拍什么。坐拥十个摄影棚的制片规模,决定了邵氏必须量产影片。今人奉为经典的那些武侠名作,在邵氏武侠电影中其实恐怕连一成的比例都不到,构成冰山主体的作品大多主题重复、剧情支离。“邵氏出品,必属精品”的口号,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表明还有个基本的技术底线而已。

    邵氏武侠的遗产

    今人回望邵氏武侠片,第一印象多半是“天雷滚滚”。其实这种“俗”和“土”恰恰说明了它对后世武侠电影的影响—当年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早已经被吸收、融汇到了我们所熟悉的武侠文化之中。

    邵氏武侠片光辉落幕的80年代中期,新武侠正好接棒上位,两者的风格看似迥异,其实在人员、技法和题材上多有延续。从邵氏公司(包括无线电视台)走出的狄龙、陈勋奇、张国荣等明星影人依旧在第一线大展拳脚,更不用提各种配角和幕后人才了。新武侠的旗手们一方面受香港电影新浪潮影响至深,另一方面也从不曾忘怀陪伴他们成长的邵氏武侠电影。徐克的《刀》、李仁港的《独臂刀之情》都是海归电影人致敬张彻名作的诚意之作,《倩女幽魂》《新流星·蝴蝶·剑》和《新冷血十三鹰》之类,从名字上就能看出翻拍自邵氏老片。中国武侠片的血脉由此瓜瓞绵延。

    即使到了大陆古装武侠大行其道的近些年,邵氏武侠的影响依然不绝如缕。北上的香港人们挖空心思,几乎拍遍了粤语老片、台湾武侠和新武侠在内的各种武侠题材,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邵氏作品。说到这个话题不能不提陈可辛,这位曾经的都市言情圣手涉足武侠片的轨迹,几乎部部与邵氏武侠有关,《投名状》翻拍自《刺马》,《武侠》最后被硬生生拗成了“独臂刀”。

    邵氏武侠电影风格多样、节奏明快,又托了天映公司数码修复的机缘,在今日已经俨然成了传统武侠电影的代名词,不仅赢得了一大批年轻影迷的心,还屡屡被新锐导演致敬。郭子健的《打擂台》、卢正雨的《绝世高手》都把致敬邵氏武侠作为卖点,到底有几分相似,大家心中自然有数。

    相关热词搜索: 陌生 熟悉 江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