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那一堂《窦娥冤》是这样炼成的

    时间:2020-09-26 07:55:1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7-0075-03

    笔者曾多次教学《窦娥冤》,初次赛课,就获得了成都市七校赛课的一等奖,之后,在一次全国赛课中,笔者又通过讲授这节课而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所谓“十年磨一课”,笔者在不断磨课的过程中,对这节课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并产生了独特的感悟。

    首次教学这节课,是参加成都市七校赛课,按照自己上公开课的惯例,笔者先作了学情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中国古代戏曲(包括外国戏剧)根本不感兴趣,平时几乎不看戏曲演出,也几乎没有阅读欣赏剧本的习惯。怎样导入新课才能让学生感到中国传统戏曲离他们并不遥远?——这成了后来准备教学设计过程中一直困扰着笔者的问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周杰伦演唱的片尾曲MV居然借鉴了京剧的身段和假声唱腔,一下子受到启发:为什么不干脆从流行音乐入手,从学生的偶像导入,提起兴趣,拉近学生与古代经典戏剧作品之间的距离呢?笔者立刻着手开始收集学生喜欢的时尚偶像在音乐创作中借鉴中国古代戏曲元素的歌曲和视频资料。

    收集素材的过程漫长而琐碎,笔者灵机一动,发动班上的学生去收集。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笔者根据学生提供的歌手姓名和歌名上网下载,一首一首地听歌词,一遍一遍地看MV,最后筛选保留了11个:

    王力宏 《花田错》《盖世英雄》《在眉边》

    李 玟 《刀马旦》

    陈 升 信乐团 one night in Beijing(北京一夜)

    周杰伦 《霍元甲》

    陶 喆 《Susan说》

    TANK(吕建中)Selina 《独唱情歌》

    后 弦 《西厢》

    胡彦斌 《红颜》

    周治平 《苏三起解》

    屠洪刚 《霸王别姬》

    薛之谦 《红尘女子》

    但仅仅是“杂交”版本当然不行,还得有比较原汁原味的戏曲素材,笔者又想起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有戏曲表演的段落,笔者又翻出近几年春晚的光碟,一年一年地筛选,最后笔者将《刀马旦》和《盖世英雄》一起作为课前视频,用来导入正课。

    解决导入问题的同时,整个教学的设计也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笔者没有去网上下载那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感悟”,而是静下心,生平第一次认认真真把《窦娥冤》剧本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然后重新开始了解那个比英国的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剧作比莎翁多出三十部左右的关汉卿,了解那个将生命定格在19岁的窦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笔者主要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沉下去——从自己对完整文本本身的解读入手,而不是从对网上教学设计的拼凑入手;跳出去——从文艺理论和美学层面入手,而不是从中学教育理论的小圈子入手;站上去——从理性思辨入手而不是情感渲染入手。

    事实证明,上面这几条当初懵懵懂懂后来才日渐清晰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这样的思考和设计过程视角更高,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思维提升;视野更宽,教师和学生能发挥的空间更大。

    要想把课上出新意,就必须打破已有的条条框框,为此,笔者特意查阅了有关《窦娥冤》的研究文章,于是,《窦娥悲剧性格的二重性与一元化》《?骉哈姆雷特?骍与?骉窦娥冤?骍中的悲剧精神比较》《浅谈传统绘画美学与京剧》等一系列论文进入了笔者的视野,成为了研读文本、思考设计的重要素材。随着素材的积累和整合,“学习目标”初步确定:①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和关汉卿的艺术地位;

    ②把握窦娥悲剧的典型性;③了解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紧接着,“结论让位于方法,以经典(文论)鉴赏经典(剧目)”目标突破策略基本成型。在初步的设计中引入4句有关悲剧的论断:

    1.艺术形象把握:美好的东西。

    ——窦娥善良、贞节、贤孝

    悲剧,就是将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2.戏剧冲突解构。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即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别林斯基

    3.悲剧典型性提炼。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恩格斯

    4.形象典型性深度挖掘:性格二重性。悲剧的戏剧性,一方面来自于性格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来自于性格内部的冲突。

    ——高尔基

    和朱老师商量后,反复权衡,笔者认为恩格斯的那一条更有概括性,最后删掉了别林斯基那一句,保留了3句。比赛前一天晚上,到朱老师家里做完最后的调整后,笔者坚定了信念,第二天带着一堆流行音乐和3句提纲挈领的经典理论,走上华西中学的课堂,很“放肆”也很“粗糙”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了《窦娥冤》。

    第二次教学这节课是为全国中语会教育资源网录制《窦娥冤》课堂实录,没想到之后这张光盘会帮助笔者参加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比赛。

    这堂课随后被王秉蓉老师推荐给了四川省教科所的何立新老师,当时何老师正在为四川省新课标研究物色研究课。很快,何老师和四川师大文学院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室的靳彤教授来到师大附中,和王秉蓉老师听了笔者的现场借班课,充分肯定了这堂课的理念和设计,并且同意将其作为四川省教科所新课标研究推广课,由四川省教育电视台录像,选送全国中语会。

    同时,几位专家也提出修改意见:导入时间太长,必须大幅删减;文本诵读不够,阅读体味十分薄弱;课堂语言啰嗦,不够简洁凝练。

    接下来的日子,是在几位专家的面授和王秉蓉老师的邮件轰炸之下度过的,特别是王老师,对笔者每一次电邮过去的教学设计都会仔细审阅,返回的教学设计中,每一处需要修改和值得推敲的地方都详细地做了批注,并用蓝色笔标识出来。一直到现在笔者都保留着王老师返回的底稿,笔者所取得的进步,除了来自专家宏观的引领以外,可能更多地来自于王老师对微观细部俯身倾耳的指点、推敲与帮助,下面引用王老师的一部分批注,因为这些或宏观或精细,或建议或商榷的批注现在读来依然让笔者感动:

    ◎读完教案,我认为有两个问题要思考:一是对文本阅读的问题,整堂课中对文本阅读的思考还不够细,比如不同阅读目的地阅读,如果只是不同方式地细读文本是不够的,既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至少应该有诵读、析读、品读等不同层次地阅读;二是对阅读过程中的方法指导与提升的问题,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这应该是个很薄弱的问题,阅读仅仅是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思考,学生在其中获得了什么,这些都要具体思考,细化修改。

    ◎教学目标的拟定要思考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从你所拟定的目标来看,缺乏目标设定中的过程与方法思考,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考,需要修改。

    ◎这样的表述不规范,缺乏行为动词的支撑,需要修改。

    ◎这个内容放在这个环节是否太早?

    ◎这个材料作为备用是否有些可惜?

    ◎这个环节如何完成,如何与文本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它的分析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但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主体与教师主体的不同作用的发挥。

    ◎这里所引用的文论对高中学生有难度,能否换掉?

    ◎第一课时完成后应该有阅读方法的提升与总结,思考如何体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问题,方法的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个薄弱环节。

    ◎前面的教学缺乏阅读方法的总结与提升,这里用什么来拓展?

    “教学目标”反复推敲,前后修改了四次后终于确定: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和关汉卿的艺术地位。

    2.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体会其抒情性和音韵美。

    3.把握《窦娥冤》的浪漫主义手法和悲剧性。

    内容删掉了对“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戏剧文化”的介绍,删掉了“戏剧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的归纳;删掉了一半导入部分的歌手资料,加入了2个外国友人学京剧的资料;删掉了“戏剧文学的特征”“戏曲语言的特点”“课堂拓展”等环节;为了加强文本落实,加强了诵读和第二、第三问题的诵读和三桩誓愿的细部讨论;从一课时改成了两课时,又从两课时改回一课时。

    经过紧张的后期制作,光盘通过省中语会报送全国中语会,成为四川省入选教育资源网4节课中的唯一一节高中课例。

    第三次讲《窦娥冤》是参加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及课例研究。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应成为每一个一线教师需要迫切研究解决的问题。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应该怎样上?新课程理念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具体落实?朱老师希望语文组通过观摩展示课和聆听专家们的评点,揣摩上课教师的课堂操作技术背后的思想和理念,提升自己的认识和思考,积淀、形成自己的好课观,从而最终改善、提升自己的日常教学、形成有自己风格的语文课堂教学。

    这次备课时,笔者翻出了《元杂剧史》和《西欧戏剧史》,增加了对关汉卿在世界范围的地位和作品影响的介绍,增加了国外对中国戏曲研究的成果。此外,还翻出了《文学语言引论》和《当代西方美学》,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重新优化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元杂剧常识和关汉卿的艺术地位,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学习兴趣。

    2.借助中国和外国部分关于悲剧的经典文论认识窦娥形象的悲剧性。

    调整后的教学目标,引入了接受美学中的“前理解”(期待视界)概念。因为“前理解”会直接导致鉴赏者在面对同一个文本时出现“文化位差”“文化时差”“文化级差”,而且“前理解”(期待视界)的在场与介入是阅读中无需准备的自发准备,是一种无意识的在场与介入,它在某些方面预先决定着鉴赏的基本方向和持续力度。在这个基础上,再优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首先,课前展示学生喜爱的时尚偶像在音乐创作和演出中借鉴中国古代戏曲元素的视频资料,通过这种方式,拉近学生与经典古代戏剧作品之间的“文化时差”。

    其次,通过对元杂剧常识和关汉卿艺术地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欣赏兴趣,达到减小“文化位差”的目的。

    最后,借助中国和外国部分关于悲剧的经典文论,指导学生对剧本文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在自能思考与即时表达中逐步减小“文化级差”,最终实现认识悲剧性,感受经典,靠近经典,了解经典的目的。

    到此,教学理念第一次真正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设计理念终于有了方向感和归属感。

    随后,按照王老师和何老师的意见,重新筛选替换课堂上使用的文论:将恩格斯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放入学生预习素材,将别林斯基的“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即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重新放入课堂设问环节。

    课例研究活动结束后再次调整,改版后的《窦娥冤》被四川师大文学院教学法研究室列为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班的示范课,又一次付诸课堂。

    第四次讲解《窦娥冤》是为四川省中语会年会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研讨会献课。献课前,成都市教科所的几位老师来到学校,再一次听笔者讲课,课后委婉地提出了建议或直接进行批评,王老师说笔者当初参加七校赛课时的亮点全部没有了,上成了一节没有新意的常规课。每一位专家都给予了笔者这个并不年轻的教师无私而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每一次点评都一针见血,每一处修改都有的放矢。

    笔者重新读剧本,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新抄课文。认真反思,这次课堂讲授失败的真正原因是自己顾虑太多:专家的意见如何体现,名师的关系如何平衡,教学水平如何展示,学校领导同事如何看待自己,等等。但却忘记了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一堂课的要义——学生的收获。接下来的几天,笔者把自己关进书房,读《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读《莎士比亚与现代西方戏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阅读帮助笔者进一步理顺了思路,强化了思维深度。全新设计的结束语,将定位提升到中国文化传统魅力和民族自豪感的层面;细化课堂教学语言,第一次书面整理成2000多字的《课堂上必须要说的话》;导语也重新设计,增删课堂素材;调整思路顺序,修改充实学生课堂素材;最后加入赠送《窦娥冤》剧本和相关研究论文的延伸环节。接下来,易晓老师、朱老师对笔者的讲稿、教学设计和课件做了最后的调整。

    到达比赛场地后,笔者立即投入到对多媒体设备的熟悉中,随后见上课班级的学生,当时正好有一节自习课,笔者便带着他们预习课文和课堂素材资料,诵读课文,纠正字音,点拨情绪,并且还准备第二天早上早自习再去一下,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接下来,笔者把课文又工整地抄了一遍,重新在课文上作了批注,把课堂流程计时演练了一遍,第二天,重新调整的教学设计得以顺利实施。当下课铃响起,师生的掌声响起时,笔者看到了左侧嘉宾席里何老师和王老师会心的笑容,也看到了四川师大文学院刘永康、许书明和靳彤教授赞许的眼神。

    第五次讲授《窦娥冤》是参加全国首届“语文教坛新星杯”课堂教学大赛。当时,朱丹老师通知我,因为易晓老师忙于高三“一诊”迎考和锦江区的教研工作,分身乏术,经学校研究决定,由笔者代替易晓老师参加四川省的选拔赛。在准备过程中,笔者整理了包括成都市推荐意见、教学说课稿(2000字)、课堂教学预演光盘等在内的所有参加四川省选拔评审的所有资料。几天后,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副主任许书明教授发来了书面通知,《窦娥冤》被评为高中组一等奖,将代表四川省参加在重庆市举行的全国首届“教坛新星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

    对此,刘永康教授给笔者提出了三点建议:

    1.“导入”部分的时间太长,流行音乐的资料要压缩;

    2.上课要有激情;

    3.注意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许书明教授代表评审组转达修改意见:

    1.“导入”部分在时间上应严格控制。“导入”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定向、激趣。

    2.提增讲课激情。

    3.凸显本次大赛主题:学习方式变革与语文课堂教学。

    还有什么能比离开大学校园多年以后又能聆听恩师教诲更让人激动兴奋的事情呢?

    接下来的时间,笔者再一次把自己关进了书房,几乎是整夜地“啃”《元代文学史》,在深夜里一次次去触摸那个连生卒年月和生平都不详的关汉卿,一次次去靠近那个将19岁的颈项坦然伸向屠刀的窦娥。在这其中,有两本小书是必须提及的,《歌德谈话录》和《罗兰·巴特尔随笔选》,因为它们帮助笔者进一步从文艺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对剧本作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在研读理论著作的同时,和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学论研究室几位教授的邮件往来也给笔者打开了更加广阔的世界。

    首先,将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的评述插入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将第二稿里因为担心教学目标不集中而删除的课堂延伸拓展环节进行全新设计和定位,把之前从讲稿中删去的七娃的《窦娥冤,还是楚州百姓冤?》又放回了设计中,连同后来找到的王龙《窦娥该当何罪?》、张燕瑾《?骉窦娥冤?骍的悲剧价值》、赵小红《窦娥冤,仅仅是一己之冤?》等3篇文章整合成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解读的素材。

    接下来,刘永康和许书明两位教授再次听笔得说课,详细询问最后多元解读和延伸阅读环节的细节设计。比赛当天,笔者走进重庆八中的多媒体教室,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同人面前,和学生一起,跨越时空,与关汉卿和窦娥完成了一次充满理性的思辨性对话。

    这次赛课,是一份珍贵而苦涩的礼物,给了笔者一个机会,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找到了信心,增强了教学和研究的动力;同时,通过赛课,看到了差距,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找到了突破教学瓶颈的着力点。《礼记·学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比,然后知不足,赛,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省也;知困,然后能自新也,也许赛课的意义就在于此吧。

    《窦娥冤》暂时告一个段落了,对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思考和尝试才刚刚开始。《淮南子·人间训》云:“智者离路而得道,愚者守道而失路。”吾将笃行之!

    (编辑:朱泽玲)

    相关热词搜索: 是这样 那一 炼成 窦娥冤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