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浅析《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存在主义意识

    时间:2020-09-29 07:54: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斯蒂芬·茨威格(1881一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其中篇小说代表作《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表于1922年,具有强烈的存在主义哲学色彩。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它的基本信条: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他人即狱。本文旨在解读《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存主义意识。

    【关键词】:茨威格;存在主义;萨特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一个年仅13岁的少女迷恋上了刚刚成为她的新邻居R先生,并感怀于他的学识和温柔的注视,因此对他着了魔。接下来的狂恋,失身,并为他生了一个孩子。可是R先生对此毫无所知,即使后来的数次相遇也未曾认出她就是当年的那个邻家女孩。而她就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一一陌生女人—一个永远在等待的女人。少女时代的她,每天等待作家深夜的归来;等待与他不经意间的相逢。离别两年后放弃一切再次回到维也纳的她,白天干活,晚上悄悄地来到旧日住宅门前徘徊,无论时光如何变迁,不变的是陌生女人在爱的目的地的等待。

    一、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我意识

    存在主义的首要基本点是把自我意识作为存在的核心,把自我与世界置于敌对的位置。萨特曾经在《存在和虚无》一书中将存在分为两类:“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所谓自在的存在就是外部世界,它是混沌的、虚无的、偶然的、荒诞的。自为的存在是人的意识。而只有自为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自在的世界是作为自为的世界的阻力存在的。因此,存在主义把个人看成是独立于社会的孤立的封闭的体系,把社会看成是束缚人的个性的侄桔,并把人與人之间的关系看作在本质上是一种冲突关系。存在主义认为畏惧、焦虑、死亡是通向个人存在的道路。”[1]

    陌生女人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的她从小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她内心深处是封闭的,而她的灵魂深处是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母亲的改嫁,环境的变化,她被迫离开所爱的人,她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与外界交往,靠着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孤独与幸福的那无比漫长的独立前的两年。孤独的环境,相思的痛苦,并未改变陌生女人,相反她的自我意识却变得异常的强烈和清晰。哲学家萨特认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自由选择的可能性是他的最重要的本性。”她否认道德的客观标准,认为个人有自行选择自己的道德标准的自由。为了爱,她委身于R先生;为了爱,她在贫穷和歧视中生下R先生和她的私生子;为了爱,她拒绝别人的求婚,只为保持一个自由之身。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作为一个异于常人的女子,以自我的放逐来追求自己的自由、独立和幸福。萨特认为“由于‘存在先于本质’,没有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去说明人的行动,因而不存在决定论,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2]

    二、存在主义文学中的自由意识

    存在主义的第二个基本点是人对自我力量的信任。人如果一旦认识到存在的这种荒谬性,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使存在获得意义。人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通过选择来改变命运。“在萨特看来,人是自己造就自己,生活意义是由人赋予的”。“人有选择的由,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而这种选择,不是那种终生格守一个原则来砒砺自己行为的道德修养和磨练,它不遵循任何规律,也不遵循任何规范。因为人是自由的,人的选择也是自由的。”[3]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理论在《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得到体现。对情人的直觉评价有时是惊人的透彻和准确。这种透彻和准确并不违背理智。陌生女人在见到年轻、潇洒的作家的同时,在第一秒钟里,她已把握住了R的双重人格,“热情洋溢、逍遥自在、沉腼于玩乐和寻花问柳”,同时又“十分严肃、责任心强、学识渊博、修养有素”。陌生女人把她一个十三岁的姑娘的全部韧劲都用来窥视R的生活、R的起居,R的习惯和R的朋友。她知道R的一切,了解他的每一个习惯,认得他的每一条领带、每一件衣服,甚至每一个朋友。虽然被感情搅昏了头,她并没有丧失其判断能力。她也知道R对每个从他身边走过的女人,都是一概投以那让她心动的脉脉含情、具有吸引力的目光。

    陌生女人对R先生的爱忘我到似乎可以超越生死的程度。然而存在主义认为“太受一个人的支配使我们自己的人格不可能独立,理想只不过是我们的想象所要求的投影。”[5]陌生女人从未独立地把握过世界或未来。作家R是她的整个生存。她的整个一生都在找机会接近R,她把自己埋进一个晦暗的、寂寞的世界里。

    三、存在主义文学中的死亡意识

    存在主义者认为死亡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人只有面临死亡时,才能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才能超越界限,达到对世界,他人的超越。[6]在临死之前她写了厚厚的一叠信,把自己从13岁30岁中所想和所作以幽怨的笔调倾诉出来。在她面临死亡的时候,她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证实了自己的存在,展现她真爱一生却的不到应答的悲剧。存在主义者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世间万物原本没有什么意义,而人一旦对事物采取了行动,事物便获得了意义[7]。只有面对死亡,人才能够彻悟自己的处境,从一片孤独、虚无中正视自己的存在.反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察觉到自身的自由和责任。[8]陌生女人的爱是有尊严的爱,虽然为了维护这份爱情她曾在众人面前放下尊严,作为妓女自己养育他们的孩子,即使日子过得再贫穷却也从不向他求援。但她却从不乞求爱情。少年时的邻里,成年后的再次回到维也纳的几次相遇,她经常在剧院、音乐会、大街等各种场所碰见R,每一次她的心几乎都停止了跳动,可是R却没正眼瞧她,有几次对她瞥上一眼,但目光却是生疏的、礼貌性的、可怕的、陌生的。最后,在一次音乐会上,当R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在她的身上时,她又有机会与R度过一个销魂的夜晚。那个夜晚,尽管她向R作了很多暗示,但R并没有认出她,却只把她当作歌舞厅的妓女,偷偷地往她的暖手筒里塞了两大卷纸币。情感与理智的冲突达到高潮,她惊呼起来:“为了这一夜,你付钱给我,付钱给一个童年就爱着你的人,付钱给你孩子的母亲!”对爱情的绝望,加上儿子的死亡,“陌生女人”对未来彻底绝望了,她写下绝命书—“来信”。数十年的无数次相逢,都未曾使他想起她就是那个13岁的邻家女孩。“你没有认出我来,那时侯没有,永远,你永远也没有认出我来”。 [9]在信中她不只一次地表达出她的忧伤、失望和无奈。在存在和死亡之间,陌生女人选择了给自己的生命划上一个句号。她精神上的依托,她和R的儿子已经死了,所以她用死亡的手段完成了她对自我的追寻,升华了自己的灵魂。

    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步步都有障碍、限制和不幸,每个人都是荒谬而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而孤独的人。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由选择型的死亡观。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境遇之中是绝对的自由的。人进行自由的选择和自由的创造,以获得自己的人生本质。

    参考文献:

    [1][2][3][5]柳鸣久,萨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1.

    [4][9] 斯特凡.茨威格(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施种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

    [6]朴玉,张而立,被挤压的人性—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在主义色彩,戏剧文学

    [7]陈敬玺,试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存在主义向度,西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8]何胜莉,世界的荒谬与个人的孤独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科学学报

    相关热词搜索: 存在主义 浅析 一封 来信 陌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