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润物细无声

    时间:2020-10-05 07:54: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注: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105年度课题,课题编号:(2015)-JKGHYB-1028”的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百世流芳;它们是民族精神的精华,熠熠生辉;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家园,一直在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的确,正是这些薪火相传的中华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赋予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这自然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然而,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中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人文素质、不懂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严重的失误。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不够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审视眼前的处境,就很有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课题组选择了“‘立德树人’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为课题进行研究。除了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任务,课题组全体老师致力于采取多种形式,导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以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目的,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以课程为依托,充分开拓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我们学校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课题组全体教师群策群力,对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教材进行了梳理,以教材为依托,拓展了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的链接。例如,在学习《〈诗经〉两首》和《离骚》时,我们适时引入了《诗经》和“楚辞”的相关知识,并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进行了归纳概括;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们以《红楼梦》为主,指导学生对“四大名著”进行了粗泛的阅读和一些具体章节的探究性学习。

    另外,经过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商议,又在教研组进行了广泛的意见征求,加之学校领导的关注与支持,在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上,我们选择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作为重点教材进行学习,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就统一了认识: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致力于引导阅读,不仅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先秦诸子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更要留给每个学生个体更多自主的空间,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有比较多的时间直接与文本对话,以“不求甚解”的态度,比较多、比较快地扩大阅读面。因此,全体课题组的老师在备课上下足了功夫,通过大量的讨论、梳理,尽最大可能把握好选修课程内容的选择,把握好所选文章的教学重点,把握好教学的聚焦点,做到了以点带面,以简胜繁,最终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将选修课进行的有声有色。

    《论语》《孟子》的选读,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孔子在修身、养性、治学及治国等方面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和充满魅力的人格,依旧隽永;孟子的智慧犹如甘泉一般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发人深思,甚至历久弥新。《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让学生们深深地敬佩,深邃的思想,更是让大家折服。“李杜”的专题讲解,让学生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大诗歌传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不仅开阔了视野,更是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甚至有学生在自主讲解杜甫的诗歌时禁不住潸然泪下。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

    如何让学生能自觉主动并有选择性地走进传统文化,我们集思广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1.借助现代视听手段来丰富课堂形式

    既然学生喜欢图画阅读、声音阅读,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投其所好”。有时候,语言反而是苍白的、无力的,难以表达出内心丰富而多变的情感体验,这时,如果我们可以试着换一种方式,或借助于美妙的旋律,或展示给大家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也许可以更容易吸引大家的兴趣,让学生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我并没有急于切入文本,而是先给大家放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请同学们静心聆听。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并且安排了大家交流讨论的环节,这样一来,首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增强了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此时,再进一步引入文本,大家不仅学习热情高涨,学习难度也大大降低了。

    2.抓住一切有利资源,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2015年入冬的第一场大雪,下得纷纷扬扬。一夜之间,世界银装素裹。学生们早上来到教室坐定之后,个个兴奋异常,心早就飞到了窗外。此时,上课铃响起,我拿出了昨晚连夜做好的课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精美的图片,邀请大家一起“听雪赏诗”,学生们立刻安静下来,把目光转向课堂。一节课下来,大家都反馈说有种满口留香的感觉,原来诗歌可以这么美,还顺带着对上节课刚刚学过的诗歌手法进行了巩固提高。

    而在练习中遇到汉乐府民歌《上邪》时,我让同学们先诵读诗歌,同时回忆在哪个地方见过相似的内容,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还珠格格》主题曲;再让他们比较一下,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么美的句子不是词作者的自创,而是从千年之前的诗歌中借鉴而来,因为觉得熟悉又亲切,所以再读诗歌时就特别激动,并且很快就记住了。

    三、留心身边的传统节日,以此为载体来传播传统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传统节日文化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比如传统的节日中的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等,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历史故事,包含着我国先人的智慧、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这与新课标所强调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契合。在去年中秋节,我们就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了解中秋的由来、相关的传说,交流中秋节的习俗,同时回顾古人诗歌中表现中秋、月亮的诗句,同学们的积极性和热情被调动起来,一下子背诵了几十首与中秋、月亮相关的古典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歌,不但能背诵,而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体会出诗歌中蕴含的浓浓的乡愁,了解了月亮这一经典意象在诗歌中的含义。端午节,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吃粽子,互赠香袋,缅怀屈原;冬至,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包饺子比赛,大家在开心吃饺子的同时又对《冬至夜思家》等相关诗歌进行了回顾;春节,让大家一起对对联,贴春联,了解相关知识……一系列的活动安排,让同学们对淡漠的传统节日逐渐热衷起来。

    四、组织经典诵读活动,让传统文化深入学生的内心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朱熹就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嘹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需多读数遍,自然上口,长远不忘。”熟读成诵之后,文章的内容、诗中的精华自然可以为我所用,成为自己的积累。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专门安排了午读时间,让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活动。通过吟咏诵读,营造出极富诗意的课堂。这一安排,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大家都表示,午间的诵读给他们提供了开阔眼界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更近距离的接触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士气,所以下午上课时,总是觉得精力充沛、信心满满。

    另外,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举行一次大型的经典诵读比赛,广大师生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朗诵,短剧表演等形式异彩纷呈,极大地提高了大家诵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开展专题讲座,在考试中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关注、关心优秀文化

    在人教版教材中,设置了“梳理探究”的章节,其中涉及很多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只是较为浅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各显神通,以“梳理探究”为中心,对其内容进行整理、扩展和辐射,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比如《优美的汉字》《巧妙的对联》等,促使学生去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真正从内心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此外,在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的考试中,出题时老师也会有意识地向这些知识进行倾斜,通过默写、语言运用等板块的考查,帮助学生巩固这些知识,进一步达到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关注度的目的。

    六、结合学校举办的各种育人活动,适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语文教师责无旁贷,但是,仅仅依靠语文课堂又是远远不够的。学校也常常会举办一些主题性的活动来渗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为烈士扫墓活动、到福利院和养老院为孤儿和老人送温暖、通过书信征文比赛来引导大家关注父母之爱、面向高三学生举办成人礼等。清明节、寒食节的由来与传统,重阳节的种种内涵,中华民族提倡的孝文化,儒家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都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我们总会努力抓住这些时机,进行相关知识的渗入与学习。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华夏儿女的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其实质就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个人的心里,如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立德树人”,让祖国的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我们的探索还在继续,努力还在继续,并将永不止步!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无声 润物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