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勐海打洛景来傣族生计策略变迁与文化再适应

    时间:2020-10-27 07:54: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勐海县打洛镇景来村是一个典型的傣族聚居村落,也是当地重点发展的边境特色旅游村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傣族在适应外来资本介入的过程中,生计方式从传统的以稻作农耕为主的混合生计方式向新型的多元化生计方式转变。当地傣族能动性地选择不同的生计方式,反映出在新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其文化观念与经济体系的互动,同时也呈现出傣族社会新一轮的文化再適应。

    关键词:生计变迁;傣族文化;再适应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9)01-0019-08

    生计(livelihood)是指维持生活的方式或手段,而“生计策略(livelihoods strategies)则指人们为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 追求能带来效益的生计产出, 采用的一种资产利用配置和经营活动组合的选择”[1]。生计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民族学的基础性研究方向,正如伯德·大卫所说:“我们应该将地方性生计模式的分析,作为一种具有启发性的手段。”[2]本文力图梳理打洛景来村傣族村民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生计的变迁,以此看待当地的傣族村民在变化中的适应策略。按照这样的理解,位于中缅边境的打洛景来村的生计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文化能动适应环境变迁的禀赋。

    一、田野调查点概况

    本文选取了一个位于中缅边境线上的打洛镇景来村作为田野点,该村傣族的生计选择过程,有助于揭示社会结构、价值观如何与经济变迁相互关联,并最终表现为文化新一轮的再适应。

    景来村距离打洛镇镇政府4公里,距离打洛口岸5公里,国土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1亩,人均耕地面积073亩;林地面积323717亩。海拔635米,年平均气温22℃左右,雨季集中于5月至10月。截止至2016年,全村有113户人家,共计540余人。

    景来村有上百年的历史,“约在1933年(傣历1295年),景莱属勐混,由勐混议事庭派召火怀为波郎管辖。后来又属勐板,由勐板议事庭派叭刚火为波郎管辖,解放后又归勐景洛”[3]148(即西双版纳勐海打洛,傣胞当年通称“勐景洛”)。现景来村隶属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委会,是打洛村委会管辖的13个村民小组之一。景来村为傣族村寨,因位于中缅交界地带,有中缅通婚的情况,主要由傣族和缅甸的掸族互动婚姻组建家庭。此外,还有少数招赘上门的汉族或其他民族。由于地处边境,两国居民之间的亲缘关门密切,以至于该村的缅甸掸族也称自己为傣族。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受到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当地的傣族改变了传统的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混合生计方式,他们不再仅仅是依靠土地直接获取生存来源,而是向多元化和专业化的生计方式转变。在逐步变迁的过程中,景来村的傣族也积极改变和采取了多种生计适应策略,并呈现出一系列与传统农耕生计不同的生计选择。

    二、传统的生计与社会结构

    在20世纪50年代,西双版纳地区得以解放并实行民主改革之前,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依旧是封建农奴制社会,但同时又保留着农村公社的残余。其实行封建领主制度,最高政治统治者是“召片领”,其社会由“召片领”及其宗室亲信“召勐”及家臣(包含议事庭长、卡真、各勐波郎等),以村寨为行政单位的各地方基层中“叭”“鲊”“先”等各级头人构成封建领主集团,其社会政治统治权与土地所有权合为一体,实行劳役地租,具有严格的阶级等级结构[4]。在土地所有制方面,“以最高的政治统治者召片领为代表的封建领主阶级是西双版纳全部土地的所有者”[5]。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全部土地的所有制方式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召片领”与“召勐”等领主的直属领地,包括领主直接控制的私庄田,其中包含“召片领”的宣慰田和“召勐”的土司田;其家臣属官所占有的薪俸田,其中包含波郎田、头人田和陇达田等;少部分宗教用地[6]。其二是农户占有地,包括村寨集体占有的寨公田或称寨田、村社内家族占有的家族田以及少部分私田[7]。在封建领主制度下的傣族农户阶级共分为3个等级,分别是由从领主支裔繁衍分化而成的农民组成的“召庄”、由原农村公社的自由农民转化而成的农奴组成的“傣勐”、由奴隶或战俘等演变而来的农奴组成的“滚很召”,“所有各类土地都用不同方式由各等级农奴和农民耕种,由于各等级来源不同,和农奴主的关系疏密,他们占有和使用土地的情况也不相同”[8]243,如“召庄”占用私庄田、薪俸田及少量私田,“傣勐”主要占有寨田、家族田及少量私田,“滚很召”主要代耕的是领主土地中的私庄田、薪俸田以及为农奴主服专业劳役的支差田[8]244。解放后景来村隶属勐景洛(现今勐海县打洛镇),勐景洛有寨田、私田、土司田、和少量的波郎田和头人田几种土地所有制方式,其中当时景来村的土地所有制主要是寨田[3]152。勐景洛在新户增加时都有权分到一份寨田,由于勐景洛荒地多,若有新户增加则常用集体帮助开荒的办法来满足其需求,但在20世纪50现代时很少再实行分配调整,在勐景洛单户占有土地数量方面,从全勐看其特点是“基本平衡,无田户少”,因当时景来村隶属勐景洛,所以勐景洛的土地分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景来村的状况[3]152。

    在实行民主改革之前,西双版纳的全部土地都归“召片领”所有,各等级的农奴种田都必须为农奴主出负担,简而言之,就是种田服劳役,以各种形式的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地租为辅[8]246。据历史调查记载,勐景洛每个村寨除了需出劳力进行犁田、插秧、割谷、打谷之外,还需不定期盖守田房和挖排灌水沟,此外还有非农业性的劳役如养马、养象、割马草等,同时每年每寨都需向土司和波郎缴纳财物,如柴、棉花、黄豆、芝麻、苦竹笋、菜油、橘子、小瓜、冬瓜等,除此之外还需每年每寨向土司提供蜂窜、牛肉、猪肉,猎虎要献虎皮和虎骨,猎熊要献熊胆,猎麂子、马鹿要献肉[3]150-151。从勐景洛上缴的物品与当地农户从事的劳役来看,景来村所在的地域范围在解放前从事着水稻种植、牲畜养殖、瓜果蔬菜作物种植、打猎等多种混合生计,在当时的情况,当地傣族所从事的生计获取的生存资本都需将其大部分缴纳给封建领主集团,且部分生计方式为被迫劳役所做,但亦可反映当地傣族的传统生计方式是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混合生计方式。除了在水田中种植水稻外,瓜果蔬菜等相关农作物都需在旱地种植,鱼虾类水生物的捕获需在水域中进行,牲畜养殖需在坝区、山地或森林中进行,而打猎也均在山地与森林中进行,由此可见当地傣族的生计方式所进行的区域涵盖水田、旱地、水域、山地和森林等不同的生产空间。

    相关热词搜索: 勐海 傣族 生计 变迁 策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