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时代的号角,普世的追求

    时间:2020-11-22 07:53: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作者简介:沈迁(1990-),女,汉族,江西九江人,学生,文学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摘要: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尖锐,战争形势严峻,许多文艺工作者云集抗战大后方,他们纷纷用笔暴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对战斗的讴歌以及对光明的希望。戏剧在此时也是发展迅速,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田汉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和先驱者,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剧作,为大后方戏剧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夏衍曾说:“田汉是现代的关汉卿,我私下把他叫做中国的戏魂”,本文以独特的历史背景为出发点,分析五幕剧《秋声赋》所体现的真、善、美。

    关键词:大后方戏剧;求真;扬善;尚美

    一、战时“真实”的世界。

    《秋声赋》以抗战救亡为主题,与抗战现实紧密结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现实针对性,社会历史批评认为作者的生平际遇对作品的产生有直接影响,作者往往在作品中熔铸了他的生活经历、他对生活的理解以及他所意识到的使命感。

    1941年,因战争形势的严峻,田汉带着母亲和女儿移居桂林4年之久,切身感受了抗战大后方的真实世界,《秋声赋》就创作于此时,作者似是将他的亲身经历转移到男主人公徐子羽身上,徐子羽也是由于抗战带着一家老小移居桂林,在桂林体会到大后方的战时独特的社会面貌,大后方物价上涨,房价居高不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男主人公徐子羽是作家,妻子秦淑瑾是教师,但却为房租发愁,连杂志也依靠母亲当了戒指才得以出版,好友黄志强原本也是知识分子,可在现实面前,也只有弃文从商。此剧反映的抗战现实,并不只在于战争本身,关注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变化。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是“并不修正现实,并不粉饰现实,而是再现它充作它的代替物”。作者将人物各自内心情感的变化用细腻的语调,适时的冲突,应景的音乐展现给我们,令我们感受到一幕幕真实的画面,如同亲临抗战年代,切身感受大后方知识分子的革命理想,他们在理想面前也会有动摇和苦痛,但都有强大的责任感,在个人情感面前懂得取舍,在国家民族的利益面前,家庭纠葛只能克服,只有团结一心,消除个人利己主义,才能走向胜利。

    “求真”一直是文学的重要功能,抗战时期,戏剧与大众是联系密切的,内容和形式的大众化和真实化便于人民理解和传播的。剧中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窘况和情感的变化其实反射的是整个抗战大后方情况的严峻,这些现实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心。

    二、传递“扬善”的思想

    焦菊隐认为:“必须抛弃我们传统的戏剧观,放下在剧本里追求“戏剧”的念头,才能感觉到这些人物与故事不是“戏剧”,而是“人间的剧”,……他们没有丝毫的矫造,没有一个人像是“戏”中的人物,他们都是人们所常见到的活人”《秋声赋》中的人物就是这样的活人。

    男主人公徐子羽感情丰富,有正义感,具有极大的勇气和极强的忍耐力,始终坚持着韧性的战斗,他坚信着革命对于社会人生的积极意义,并将爱情与革命统一起来,他想要的是革命者的家庭,想要争取大众的解放,始终坚持自己的抗战理想,时代的苦闷与人性的惶惑在徐子羽身上交织,尽管他预见中国革命的道路艰难,他看清民族缺点的暴露,仍然坚持尽其责,为大国舍小我。在他身上体现了在人人自危的大忧患时代,文艺工作者仍旧有着极大的历史使命感和坚定的救世精神。

    《秋声赋》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两位女主人公,她们是冲突的推动力,推动全剧的发展,她们也在整个时代洪流中成长,随着战争的发展,她们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抗日救亡。旧情人胡蓼红是活跃在战区的一名救济难童的诗人。她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将战区难童当做自己的孩子,成为民众救亡的重要力量。徐子羽的妻子秦淑瑾,到战区成为教育难童的教师,令人惊喜的是她摒弃前嫌,放下隔阂,和胡蓼红合作互助,同生共死。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和鼓舞。

    抗战时期的戏剧更富有教化作用,传递给我们更直接更明显的正能量。《秋声赋》中的人物大都富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有着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而牺牲的精神,这些生动的人物体现出田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审美理想,在现实中,激励着我们吸取先辈们的经验,将历史继续推进向前。

    三、体现“尚美”的品格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文学注意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都强调积极的教育作用,也都讲究观众得到美感享受。”另外,高尔基在《论艺术》中提出:“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爱看鲜明的色彩,爱把自己的环境变得比原来的更好、更美。”

    为营造作品的抒情气氛和写意清境,田汉在创作中追求语言的诗意化,增加文本的艺术感染力。“种竹如培佳子弟,卜居恰对好河山。”烘托了桂林景色之美。“四时皆是夏,一雨变成秋。”说明文化界的繁荣也是极易打破的,塑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为全文文艺工作者的处境奠定一种苍茫的基调。这些带有抒情性的诗句,给严肃的战争描写增添美的色彩。

    “美是一种只能符合于想象的价值”,需要使用意象营造氛围。《秋声赋》里每一种意象,无论是鸟叫,山峰,晚霞,美酒,雪茄,坦克,大炮,都给我们创造了适当的想象。此外,剧中多抒情插曲,渲染气氛,加强作品的审美吸附力。他把歌声、乐曲溶入到戏剧创作当中,使所写之意更加幽深、所抒之情更加浓烈。主题歌营造了胸潮澎湃,群情激昂的氛围,带我们去到那个民族翻身的年代。《漓江船夫曲》《落叶之歌》《潇湘雨夜》《银河秋恋曲》等歌曲的插入,能把剧中人物复杂的心情袒示无遗。

    四、结语

    《秋声赋》反映了战争年代真实的世界,表现了战时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在家国面前,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除了对抗战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令迷失在个人利己主义中的人民警醒。作品具有敏锐的时代触觉,带有现实性,批判性,令人容易接受并深思。作者用诗的语言和富含意味的赞美表达抗战救亡的爱国主题,给我们描绘了永不退色的魅力画卷。

    参考文献:

    [1]刘平.戏剧魂——田汉评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70—75.

    [2]焦菊隐:《<樱桃园>译后记》,《戏剧艺术》1980年第三期,133。

    [3]孙惠柱.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67—169

    [4]杜勃罗留波夫.文学论文选,外国文艺理论丛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414

    [5]萨特语,转引自《萨特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1983年版,第33页。

    相关热词搜索: 号角 追求 普世 时代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