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时间:2021-01-17 07:56: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王迪老师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她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及文化学者。她一生中的学术成果颇丰,涵盖古琴教育、演奏传承、琴学理论,特别是对琴歌深入抢救式的整理研究贡献极大。王迪老师在绝大多数从业者认为无所作为的琴歌专业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出了巨大的艺术学术发展空间,并积累出丰硕的学术果实,奠定了这个分学科的发展基础,填补了学术空白。她是值得后人怀念的艺术家,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践行者、传承者。她严谨的治学精神、淡泊名利的风格、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不断激励着后辈们在学术道路上奋勇向前。

    【关键词】古琴艺术家;王迪;琴歌;学术生涯

    尊敬的先贤王迪老师已经离开我们九年了,但是她为古琴艺术事业操劳一生的身影一直印刻在每一位琴人的心中。她与古琴结缘、相伴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王迪老师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及文化学者,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所经历过的峥嵘岁月及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淡泊名利的风格、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无不激励着后辈们在学术道路上奋勇向前。她一生中的学术成果颇丰,涵盖古琴教育、演奏传承、琴学理论,特别是对琴歌深入抢救式的整理研究贡献极大。王迪老师在绝大多数从业者认为无所作为的琴歌专业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出了巨大的艺术学术发展空间,并积累出丰硕的学术果实,奠定了这个分学科的发展基础,填补了学术空白。她是值得后人怀念的艺术家,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践行者、传承者。

    一、邂逅良师 缘定古琴

    1923年lO月26日,王迪出生在北京。当时的北京城新文化运动刚结束不久,古琴作为封建文人陶冶情操的代表性乐器,自然不被多数“进步人士”所接受。王迪老师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却因为这件乐器抒写了传奇的人生。

    1936年,广播电台播放古琴艺术家管平湖先生的古琴演奏,王迪被这种美妙奇特的声音所吸引,从此与古琴结下了不解之缘。后经家人几番打探终于见到了录音机中演奏古琴的艺术家本人。年少的王迪当时可能还没意识到站在她面前的就是著名古琴艺术大师管平湖先生,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这次邂逅开启了她的艺术之门,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当时管平湖先生由于时局不稳,无固定收入,生活已显落魄。王迪家人时常嘘寒问暖,来往之间,奠定了师生深情厚谊的基础,而王迪也有了更多的机会近距离聆听艺术大师的教诲。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不断加强,后得以随管师正式学习古琴。20世纪40年代的王迪常随老师参加北平琴社的雅集活动,当时参加雅集的多为社会名流、文化学者,如前清贝子溥雪斋、民国公子张伯驹等。他们不凡的谈吐、深厚的文化功底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迪的成长。1947年,王迪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蔡元培先生创办的中法大学化学系学习。她在学习期间也曾梦想成为伟大的化学家,由于肺部天生对化学试剂过敏,不得不中途退学,住院疗养。在疗养期间她仍未放弃儿时的古琴梦,通过翻阅传统文化及古琴音乐理论书籍进行自学。次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后并人中央音乐学院),师从于著名作曲家江定仙先生学习作曲,1952年毕业。专业院校的学习经历使王迪系统地掌握了音乐理论并为今后整理古谱、研究琴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琴海邀游 承前启后

    解放之后,管平湖等艺术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管平湖先生被请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部任副研究员,有了稳定的收入。而王迪1950年在求学期间已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音研部实习,1952年毕业后正式留任。这段时光王迪与老师形影不离,协助老师整理古代乐谱。师生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管平湖先生有几十年的习琴经验,擅于分析总结古琴特有的减字谱,而作为卓越艺术家的管先生的学识本身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老一代艺术家不识五线谱,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音乐理论。只能靠口传心授传承古琴。怎样将能听到的音乐转化为后人永远能看到并受用的音乐乐谱,是当务之急的大事,而这正是作曲专业出身的王迪之所长。王迪老师既懂琴乐,又擅长西方音乐理论,可以将听到的音响准确无误地记录在案。老一代琴家传谱的活态音乐经现代琴人整理记录后就变成了定谱的现代乐谱。于是无论酷暑严寒,这对师生在音研部提供的良好平台上留下了尽情施展的身影。他们在没有生活后顾之忧的前提下,辛勤地工作着,乐在其中。这一时期管师弹琴,王迪习琴记录,这一配合形式成果颇丰。在后出版的《古琴曲集》中,管平湖传谱、王迪定谱的大量乐曲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管平湖先生、王迪老师无疑都是幸运的。管先生遇到王迪这样的得力学生,可以将自己毕生的学识完整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王迪老师在与管平湖艺术大师的朝夕相处中学到了常人终身无以企及的学术经验。可以说这对师生相互成就了彼此。

    1954年3月,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成立,管平湖、王迪、许健加入到了新成立的古琴研究小组。1954年10月,北京古琴研究会成立,溥雪斋为会长、查阜西为副会长,在20世纪50年代琴会成员都是古琴艺术国宝级的人物,如管平湖、张伯驹、顾梅羹、汪孟舒、乐瑛等。而王迪由于自身的工作能力与学识也被选为琴会会员,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成员。她通过历次雅集与日常工作中与诸位大师的朝夕相处而受益良多。1956年4月至7月,王迪参加了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组织的古琴艺术普查工作,在查阜西的率领下,王迪、许健作为助手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历时三月余,走访了济南、南京、上海、扬州、长沙等17个城市,采访了86位琴人录制琴曲共270首,并发掘、搜集多本散落在民间的极具学术价值的谱集,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当时很多老艺术家已年过古稀,由于多年的战乱,时局不稳,古琴艺术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他们精湛的琴艺在多年荒废中已大有退步,及时的艺术普查实则是一种对宝贵文化遗产的抢救,也是对王迪这一代人应付历史责任的承担,更是对后人的交代。普查结束后,回到北京的王迪一刻也没有休息,马上投入到整理工作中。大量的古琴音像资料堆积如山,需要将这些音像资料运用现代记谱方法与古琴减字谱对应整理出版,王迪毛遂自荐接受了这项浩大的艰辛工程。尽管工作繁重,但她深知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夜以继日地工作,累并快乐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工作圆满完成。其学术成果最终在《古琴曲集》第1集(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音乐出版社,1962年)中的25首记谱乐曲和《古琴曲集》第2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4首记谱乐曲得以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这十年间,王迪打谱了琴歌《胡笳十八拍》,参与了《琴曲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63)及《历代琴人传》1-5册(中国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印)的整编工作。从1958年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教师起,开始了古琴教学生涯。这一时期陆续教授学生多人,很多为各国留学生。在1962年拜师王迪的瑞典著名汉学家、文化学者林西莉最具代表,她在近作《古琴》(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10月)中对那一时期的学习情景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并将此书献给她的恩师王迪。

    三、喜见新天任重道远

    1978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社会从动荡不安中慢慢复苏。古琴艺术的发展也迎来了全新的契机。王迪得以继续从事琴乐研究及琴歌整理工作。人们再次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始终为古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奋斗操劳的身影。她总是乐此不疲,并享受在其中。她认为古代琴歌的整理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孔子编撰的305篇《诗经》,绝大部分的诗歌都是配以音乐吟唱来表现的。只有通过诗、乐、唱三位一体才能将中国古诗词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达。这也是中国琴歌音乐的独特之处,与西方歌剧的宣叙调、咏叹调及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绝不相同。近代以来,琴歌派式微,琴人的表演形式多以演奏古琴独奏曲为主。这一派琴人被称为“独奏派琴人”。王迪意识到这种形式如长此以往地发展,将会打破古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原有的平衡,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大量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流失殆尽。全面开展古代琴歌的整理工作已刻不容缓,任重道远。

    1982年王迪根据古诗词《无题》(唐·李商隐)、《钗头凤》两首(南宋·陆游、唐婉)、《沈园二首》(南宋·陆游)谱写了歌曲,并将《竹枝词》(唐·刘禹锡)创作为合唱作品。在同年她与中国音乐学院策划组织的“华夏之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音乐会上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她的又一理论巨著《琴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发行,整理经典古代琴歌52首,除《蔡氏五弄》《五瓣梅》两首作品为管平湖先生定谱外,其余50首琴歌作品均为王迪整理定谱。《琴歌》中的记谱方式采用了古琴减字谱与国际通用的五线谱对照形式,使读者一目了然,并使研究者能更准确地体会到古代诗词隽永唯美的艺术境界。这部专著是后人研究琴歌学术内容的范本,其中的13首作品被录制成唱片公开发行。在此期间,经她挖掘整理的15首琴歌作品被录制成录音磁带《中国古代歌曲长河》第2辑(北京音像出版公司,1988)及包括20余首琴歌作品的《古乐弦歌》(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唱片)出版发行。

    四、润物无声落痕有情

    1988年退休后已近古稀之年的王迪,仍以饱满的热情在琴坛耕耘。1991年9月至1992年7月,王迪应赵元任之长女,著名音乐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赵如兰邀请,赴美访问交流。先后在哈佛大学音乐系、波士顿大学、维斯林大学演出多场并进行琴歌专题讲座。期间,她还受邀在“剑桥新语”学术研讨会、东方学会音乐组会、《九洲学刊》第六届年会上作专题学术报告。1992年,王迪访日在茨城县祗园寺,参加明末东皋心越禅师学术研讨会,并在参会期间考察收集了东皋心越禅师在日本传播琴学、从事古琴音乐研究及对日本琴界贡献了第一手资料。同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中国唱片总公司计划将20世纪60年代收集整理的老一代艺术大师们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响部分出版发行。这一极具意义的壮举迟到了整整30年。早在20世纪60年代,这一出版发行工作本应由王迪全面负责,包括前期的组织、录音、后期的整理、编辑及详细乐曲介绍说明等工作,出版的目的是全社会的学术资源共享,但此项工作由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突然爆发只能中止。时光荏苒,三十年后古稀之年的王迪义无反顾地承担了这份重任。她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代表以特约编辑的身份赶赴上海与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分公司相关人员合作开展工作。她凭借着丰富的琴学理论知识和多年实践经验,圆满地完成了这份极具意义的迟来的工作任务。其成果体现为《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CDl-8,中国唱片总公司,1994),并在CD中撰有琴曲音乐背景说明《编者的话》。这是一套汇集了中国现代古琴艺术各家各派代表性传承人学术精华的集大成的音像制品,共收录了23位艺术大师的53首经典传世之作。它是中国音乐之精粹,并为后世琴人继承发展古琴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学术音响资料,被当代琴人们亲切地称为“老八张”。“老八张”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与符号,它也是古琴艺术永世的经典。1995年,王迪又整理编辑出版了《管平湖古琴曲集》(2CD,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1995),同时,这一时期王迪继续为古琴艺术培养新生力量。她在中国音乐学院和社会古琴教学中培养了大批古琴艺术人才,如当代著名古琴艺术家、中国琴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青,旅居加拿大的著名古琴艺术家乔珊,次女中央民族乐团著名古琴艺术家邓红等等。其弟子遍布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进入21世纪,已80高龄的王迪继续不辞辛苦地为古琴艺术的传承贡献着余热。2001年3月,王迪与著名歌唱家姜嘉锵、罗天婵、次女邓红等艺术家受台北市立国乐团邀请赴台举办“琴歌琴韵音乐会”。王迪担任整场音乐会的作品介绍和讲解。2003年3月王迪再次受邀赴台,在台南屏东县举办古琴讲座并进一步深入开展学术交流。同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郑重宣布中国古琴艺术被列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王迪受邀参加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一系列庆祝演出活动。同年12月12至13日晚,在北京华宝斋书院举办的两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专场音乐会中,她用自己收藏的唐琴“钧天合奏”演奏了传世名曲《流水》。12月19日,王迪与古琴艺术家郑珉中、陈长林、吴钊、龚一、李祥霆、林友仁、丁承运、姚公白参加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音乐会。2004年7月,文化部外联局组织全国具代表性的70岁以上的古琴艺术家在全国政协礼堂、华宝斋举办的古琴名家演奏会,王迪也受邀参加。极为遗憾的是,这次演出成为了王迪老师的最后谢幕演出。同年王迪老师带病坚持将2002~2004年三年间整理定谱的24首琴歌录制、编辑,但因为身体原因没有最终完成。2004年11月中旬,王迪老师因肺部感染住院,在病榻上完成了她一生中最后一篇文稿《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纪念川派古琴大师顾梅羹先生》(刊于川派古琴艺术大师顾梅羹纪念文集,2004),她对女儿说:“顾梅羹先生是我十分敬重的古琴艺术家,况且这是我已答应顾梅羹先生亲属的事情,因此一定要完成。”文稿最终由大女儿送往顾家,完成了这位可歌可敬艺术家的最后承诺。

    2005年4月26日,王迪老师因肺部感染永远离开了我们和她挚爱奋斗一生的古琴艺术事业。唯一值得欣慰的是,2007年,她的两个女儿邓莹、邓红将母亲的遗稿整理出版命名为《弦歌雅韵》(中华书局,2007年,附2CD),这部专著中包含从《东皋琴谱》《张鞠田琴谱》等20余部琴谱中整理定谱的琴歌100首,乐谱以年代先后为顺序,用简谱、减字谱、歌词三行对照记谱,并录有2篇学术论文。2CD中录有姜嘉锵、傅慧勤演唱的24首琴歌。这又是一部划时代的理论著作,它是王迪毕生学术成果的结晶,同时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通过王迪老师的研究,使我们纠正了以往的一些固有观点,博大精深的琴学文化为后世留下的3000余首古琴音乐作品中,不仅仅全是古琴独奏作品,还有占据六分之一的五百余首琴歌作品,它们也是古琴璀璨琴学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回顾王迪老师的学术生涯,其在多个层面都为后人树立了光辉形象。她倾其一生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必将给予后世琴人们无限启迪。王迪老师是值得人们永远怀念的艺术大家。她永远活在后世琴人们的心中。

    相关热词搜索: 物化 护花 落红 无情 春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