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多学科解读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合理性与进步性

    时间:2021-01-17 07:57: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采用整体的视野,将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置于广泛的哲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以及西方传播学的多学科框架中加以多元审视及理性解读,从而在理论的角度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现象进行分析判别,肯定体育新闻娱乐化存在的合理性及社会进步性,从而澄清对此问题的模糊认识,为中国体育媒体的娱乐化发展在理论上指明方向。

    关键词:体育新闻;娱乐化;多学科解读;合理性;进步性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752-04

    Multidiscipline Interpretation on the Rationality and Advancement of Sports News

    Entertainmentilization

    LUO Xiao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sports news entertainmentilization is surveyed and interpreted with the multiple disciplines of philosophy, culture,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western communication theories. Thus, the phenomenon can be analyzed and judged from many academic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affirm the rationality and advancement of sports news entertainmentilization. In this way, the vague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menon will be clarified and we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tainment elements in the sports media in China.

    Key words: sports news; entertainmentilization; multidiscipline interpretation; rationality; advancement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关于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传播学、体育新闻及其娱乐化方面的研究资料。

    1.2 理论分析法 援引相关学科的概念、原理,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解释现象。

    1.3 专家访谈法 访谈了传播学、体育新闻学等有关专家。

    2 体育新闻娱乐化存在的合理性及社会进步性

    美国莱彻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远程教学主任奥利弗•博伊德认为:“如果说对媒介的研究代表了一个研究领域,那么它是一个边界模糊不清的研究领域。”[1]基于这种认识,本课题所要研究的体育新闻娱乐化事实上也面临着这样的处境。笔者认为,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在其形成过程中,并非是某一种因子的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而是涉及诸多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大众心理等等各种因素。因此,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研究不可能是封闭的,或许会形成一个较为宽广的开放式系统。在这一开放式的研究体系下,我们尽可能援引一些既成的相关理论的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来探求对研究对象的理论解析以及对研究假设的理论支持。

    研究认为,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实际上是体育和媒体在体育回归其娱乐本质这一问题上所达成的一个默契和共谋行为,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体育新闻对当前体育逐步回归其娱乐本质这一现实的被动的客观反映,研究主要通过哲学与美学的视角来分析这层默契关系;另一个层面是体育新闻在娱乐化道路上的主动出击,以下主要从文化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的角度具体分析媒体和体育的娱乐共谋。

    2.1 体育新闻娱乐化体现出的文化关怀 “把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学,因其特有的批判和自省的研究方式,启蒙和创造的目标指向,使它成为解释和指引人类发展的最有力的学科(研究领域)之一。”[5]作为从根本上关注人类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学科,它的理论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无疑是重要且具有建设意义的,对中国体育新闻娱乐化这一现象的解释及思考将提供一个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易剑东曾将体育文化所担负的使命归结为16个字、4个维度,即“思想启蒙、意义反思、价值创造和道德批判”[5]。这为本课题借鉴文化学的理论框架展开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即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文化学意义在于其对人类感性世界的解放,对人的世俗关怀和终极关怀的兼顾,对中国大众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勇于表达真实人性的思想启蒙,是对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

    2.1.1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第一个文化学意义——满足了人类的世俗关怀之需要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生命本身,有着一种世俗性的需求,具体表现为“趋乐避苦”的特点。毕竟,“在每一个现实的人身上,求生的意愿也就是求快乐的意愿”[6]。生命的意义只有在一种“快乐体验”里才能得到兑现。一代美学大师席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艺术作为游戏”和“美乃是一种消遣”的命题。而“大众文化之独特处正是强调对人的世俗关怀。它娱人耳目,悦人身心,不追求高深的学问,也不受制于什么崇高的理论,没有什么心灵的重负和十字架,它只关注此岸的幸福、现实的快乐,摒弃超验的终极关怀”。因此,体育新闻作为大众文化之一种,也必然体现出它对人类追求现实快乐的世俗关怀,体育和收看阅读体育新闻作为我们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不可推卸地被要求向人们提供一种慰藉,在这种文化关怀下,体育的娱乐化以及体育新闻的娱乐化的诞生与存在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合理化了。

    2.1.2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第二个文化学意义——对大众思想的启蒙,换句话说就是对人类感性的解放 当然,纵观历史,通观世界,人类需要世俗关怀,同时也离不开终极关怀。体育新闻作为大众文化的特殊形态,之所以深受全人类喜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在关注人类的世俗关怀的同时,并未忘记和忽略对人类形而上追求的终极关怀。因此,娱乐化的体育新闻因为理想地兼顾人类的这两种关怀,而成为成功的大众文化作品,它不仅能使公众获得深刻的感性愉悦,而且能在愉悦中被陶冶或提升,享受人生与世界的自由并洞悉其微妙的深层意蕴。

    这就是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第二个文化学意义——对大众思想的启蒙,换句话说就是对人类感性的解放。现代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中感性文化的助产士,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应运而生,是“感性解放”的必然结果。感性文化是颠覆理性文化的生力军,感性文化的再度繁荣,是与人的需要、欲望的普遍高涨、物质文化形态的极大丰富密切相关的。在严肃的文化中,在传统的文化中,人们的情感和欲望只能通过曲折的方式得到释放,有时为了进入这一文化,还需要长时期的训练,而训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新的压抑。进入体育娱乐活动和收看阅读体育新闻则不然,它不需要任何训练,以情感为主导即可。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未受训练的、粗鲁的和有些变形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渴求。它们常常蕴涵着真正的快乐之情——也许并不细腻和深刻,但在自然和坦诚的意义上它们是真实的。这是第一个层次无意识的感性解放。第二个层次是有意识的感性解放,也就是体育媒介通过制作具有一定倾向的信息消费产品,来有意识地引导和影响大众的文化走向,从而对人类的精神家园予以关怀和理解,起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娱乐化的体育新闻产品正是对大众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勇于表达真实人性的一个很有效的思想启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回归。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制度性改革,在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内部也引起了相应的变动。大众在精神取向和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变更,呈现出由统一向分化、由教化模式向消费模式、由社会活动向私人娱乐、由自由向自觉的转换[9]。体育新闻的娱乐化走向,正是中国大众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生动体现。它关注大众对体育娱乐功能的合理需求,体现的是对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过去那种将体育完全政治化,漠视公众权力的冲击和否定。

    2.2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经济学基础

    2.2.1 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是中国社会经济日趋繁荣、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具体体现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经济学基础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结果是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从而即使是在分配不均的条件下,也以较快的速度较大程度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并留给了人们更多的余暇时间。这一变化从整体上来看,使得在人类生活的各种必要性中,为满足物质性需求而必须从事生产劳动的权重逐步下降,而为满足身心与精神需求而从事包括体育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的权重逐步增加。

    从另一个角度即技术的层面讲,各种高新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现代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纸媒体、广播、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互联网窄带和宽带等等传播渠道,不仅改变着人们参与体育的方式,而且在扩大人类参与体育的广泛性与深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体育自身的发展,延伸和拓宽了体育的娱乐内涵。

    这也正如英国从事大众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格雷厄姆•默多克在回顾自20世纪50年代的这一社会的大逆转时所说,“当时社会明显和首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从战争中的物质贫乏到战后的相对富裕”,这个变化意味着什么?他进一步阐述道:“50年代后期,随着定量供给制的解体,一个新的消费时代到来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新的消费体系的形成与商业电视的诞生恰好是同时发生的,人们第一次看到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因此有人便开始谈论大众消费社会的诞生,诘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10]在如此背景下,各种关注人们与众多消费品之间关系的研究便应运而生了。这时,便不得不提及法国学者鲍得里亚的“消费社会”观。

    2.2.2 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实质上体现了演变为信息消费者的民众与作为信息生产者的体育媒体之间的一种供求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曾经指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文化的生产以及同商品生产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了,文化作为产品,其生产和消费已经纳入市场交换的轨道,文化产品就是消费品。

    现在,让我们借用鲍得里亚的眼光来审视一下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在消费社会里,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实质上体现了演变为信息消费者的民众与作为信息生产者的体育媒体之间的一种供求关系。从信息消费者的角度看,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裕,使得人们逐渐转向精神生活的层面。体育新闻作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其娱乐性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与追捧,由此形成了一个广阔的需求市场。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体现的正是应信息消费者娱乐的需求所诞生的一种逻辑关系。

    其次,从媒体也就是信息生产者的欲求角度看,媒体要生存,除了受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约束外,还必须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这就决定媒体生产的新闻产品必须关注和尊重甚至是迎合信息消费市场的需求。体育新闻作为媒体生产的一种商品,要想在激烈竞争中求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取一定的利润,就必须要考虑到市场需求也就是广大民众对体育娱乐新闻产品的偏爱和喜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幸存下来,为了吸引受众,体育传媒不断挖掘体育的娱乐内涵,大搞娱乐秀场,去取悦讨好受众。尤其是在当前中国政府对媒体的监管行为日益弱化,市场规律愈来愈突显的今天,使得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趋势大有蔓延之势。因此,体育媒体无论是从市场角度考虑或者是从自身的未来发展考虑,都不会忽略这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的需求,他们既是娱乐化体育新闻产品的创作源泉,也是体育娱乐新闻产品的消费者。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背后是经济动机、是商业的考虑,却是以文化的符号的面目表现出来。体育娱乐新闻产品消费已经成为当今经济行为或市场行为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3 美学意义上的体育新闻娱乐化 媒体大众文化是开放系统,因此,美学的因素不可回避地被包容和渗透在体育媒体文化里,或深或浅,或强或弱地折射出片片美学的光彩来。

    从事物发展的过程来看,体育娱乐活动首先带来的是表层的肌体快感、生理快感。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审美则获取深层的身心感悟,导致心理美感的形成。因此,体育的娱乐化实际上包括感觉快适和审美愉悦两个层次的内容。

    2.3.1 把体育娱乐与审美快感相结合,就是娱乐的原初内涵 美,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其最初的意义上是感官的享受和愉悦。体育美的源泉来自参与体育的人和物以多种形式对美的表现。运动员表现出的力量之美、节奏美、人体造型的美、队员之间相互配合的美、各种不可思异的巧合的美。体育比赛瞬息万变,戏剧化之美等这些美的传播任务主要通过媒介来完成。为了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为了给人们带来愉悦感,体育媒介就要想方设法把体育的各种活动以美的形式传给受众[13]。这也就意味着,把体育娱乐与审美快感相结合,就是娱乐的原初内涵,娱乐是使原本紧张的身心得以缓释与松弛,是在人的生存之中对必需性劳动的一种调剂和补充,是保持人的身心平衡,成全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途径。席勒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一个人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是一个完全的人,一个人只有当他是一个真正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娱乐是没有外在功利目的的,这与审美相同,它所满足的是人的内在精神需要,是身心放松。

    2.3.2 其次,体育新闻娱乐化不仅专注于感官的享受,也着眼于精神的理性审美需求 人们直接地从体育新闻产品中得到了感官的愉悦,达成了个体的肌体快适和心理满足,间接地也从中体味出比之感官的快适往往具有更为广阔、更为细致、高级的内容,即精神的愉悦和升华。

    体育与美学的融合与统一,是人类现代文化发展的一种总趋势。因为,审美本质是人类精神的自由,而体育除了对人的身体的解放,健康的恢复,体能潜能的挖掘,强调身体的自由之外,更强调人的精神自由。人的身体自由及精神自由在现代体育媒体文化中得到了统一。

    体育新闻之娱乐化实质上是图像或文字如何用游戏的形式带给人以审美的快感。本着这一认识,笔者认为,体育新闻要真正做到且“娱”且“乐”,就必须在做好图像或文字之外的视觉美的同时,也要提高视觉化的对象给受众所带来的内在精神审美的品格。将“娱”游戏性与“乐”的审美性尽可能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体育新闻才可能避免因求其娱乐而流于庸俗化、低俗化。

    2.4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社会学意义 西方传播学者伊莱休•卡茨、杰伊•G•布卢姆勒认为,社会因素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包含在媒介需求的产生过程之中:一、社会形势产生紧张和冲突,它们所导致的压力使人们通过大众媒介来缓解(卡茨和福克斯(Foulkes:1962);二、社会形势使人们意识到某些问题需要关注,有关于此的信息需要从媒介得到(爱德斯坦:1973);三、社会环境难以提供满足某种需要的真实生活机会,人们转而求诸媒介得到补充(罗格森伦和温德尔:1972);四、社会环境产生的某种价值观,消费与之一致的媒介内容能够确认和增强这种价值观(丹伯(Dembo):1972);五、社会环境产生了对特定媒介内容的期待,这种期待被导向维持群体的价值认同(阿特金斯(Atkins):1972)。[14]

    2.4.1 首先体现在它对人类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丰富激发了人们的社会交往,体育新闻娱乐产品可以调节人的精神状态,作为交际手段,可以缩短人和人之间的社会距离,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可以说,体育是我们这个高度专业化、差别化社会中的一个公分母。

    2.4.1 其次,娱乐化的体育新闻间接上“可以缓解民众的政治热情,消解民众对政策的不满情绪,政府当然乐于认可”[15]。另外,还可以提高媒体的经营活力,从而缓解政府的经济压力 教育、娱乐各种功能也由此得以启动。对于政府来说,体育新闻远离意识形态,不像政治、经济和社会新闻那样眼睛直指自己的一举一动,被舆论监督,总会如坐针毡。而娱乐功能的启动大概是最没有风险或者说是风险最小的。因此,娱乐化的体育新闻报道,因为对政府的压力相对要小些,而且“商业与娱乐活动原本的密切关系就表明娱乐活动本身的意义,即为社会进行辩护。欢乐意味着满足”[16]。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安全阀门的作用。

    另外,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角度来看,娱乐不仅是一种现实的逃避,娱乐所包含的乌托邦主义同时是对于现实的质疑和代替。尽管娱乐没有明确地对阶级、种族以及等级制度予以批判,但娱乐是一种渴望冲击现实的冲动[17]

    2.5 心理学分析体育新闻的娱乐化

    2.5.1 情感的宣泄、逃避和转移作用是体育新闻娱乐化在心理学上的积极意义 在精神分析学说看来,宣泄通常会使人们达到健康的目的。这种过程常常通过催眠或自由联想的方式使受到压抑的记忆被释放到意识层面,因为受压抑的记忆一旦被察觉,并被公开后这种欲望就不难得到承认与讨论,这个过程被说成是道德解毒[18]。因此,宣泄就包含着激情的释放——一个被弗洛伊德称为精神发泄的过程。而体育娱乐中的对抗、竞争以及其他因素比起催眠和自由联想的方式似乎更能消除人们内心的种种不快及负面情绪。因此,这种情感宣泄的作用实际上正是体育新闻娱乐化在心理学上的积极意义。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可以缓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带给人的紧张情绪,融洽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克服现代社会中竞争所带来的冷酷、孤独。

    2.5.2 从需要层次理论衍生的体育新闻娱乐化的三个积极意义 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是美国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所首创的一种理论。他在案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包括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笔者延伸出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宣扬了物质生命体建设的重要——生命在于运动,防止物种退化;第二个层面:满足了人的社会性的需要(交往、本能的转移对道德的解毒作用);第三个层面:满足了非功利审美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满足了人对自由的追求及需要。

    所以,娱乐化意识实际上是符合人类本质特征的一种接受意识,人们需要通过一种替代或者模仿获得喜悦、快感等心理满足。娱乐是人类基本的调适元素,具有对人们心理有效的按摩功能。在中国社会激烈变革的时期,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调适需求急剧膨胀,娱乐需求大量增加。因此,体育新闻改变以往传统的严肃的政治化面孔,而换以轻松娱乐的活泼形象,是深入人心的选择,并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起到了消解动荡因素、稳定民心的积极作用。

    2.6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传播学解读

    2.6.1 体育新闻娱乐化体现了体育媒介娱乐功能的日益突显 传播学关于媒介传播功能的研究模型通常采用怀特的四功能学说,这一理论主张:“媒介无论对于社会整体,还是对于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都有监视、联系、娱乐和文化传承(或社会化)这四种功能”。[19]

    体育媒体作为媒介的一个种类,同样担负有这四种功能。但是,“由于体育本身不过多地牵涉到意识形态,因而宣传主管部门对体育传媒的管制较为宽松,使得体育报道不像别的领域禁区重重,体育传媒呼吸的是别的传媒根本享受不到的自由空气”。[20]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正在进行各种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体育新闻的娱乐化有利于转移民众对积累在变革中的种种矛盾和弊端的注意力,这也正是政府所希冀的。于是,体育媒介在监视功能弱化的同时,其娱乐和联系功能日益突显,文化传承功能也在加强。当然,也不排除导致这种状况的另一个原因,即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成本的低廉给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从现时代特点看,“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实际上是消费化、媒体化的社会,它所对应的是娱乐文化,所标举的是世俗的天堂。事实上,所有的娱乐文化,都抑制文化的政治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而强化和突出了它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于是,快乐成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文化标准。”[21]

    2.6.2 体育新闻娱乐化满足了受众不断增长的娱乐需求 在人类的精神领域,“存在本质上对快乐的追求,这种追求成了人类生存的目标,想把生命体结合进一个更大、更稳固的单位的爱欲冲动成了文明的本能根源”。[22]另一方面,物质文明进步使人的身心成了异化劳动的工具,人类心灵并没有寻觅到家园,焦虑成了生存的注解。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为现代人找到了情感宣泄以及升华的渠道。在欣赏体育节目的过程中,尤其是看到体育明星们在运动场上美伦美奂的身姿和不断超越人类自身极限的卓越表现,受众自我迷失在体育娱乐的王国里,这种投射同时又通过不断重复身份认定的原初虚拟阶段和身份建构,重新找回自我,强化了自我。

    媒介教育功能的弱化与信息接受的娱乐化意识的增强,是变化中的受众在未来信息社会不断显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媒介的主体功能向娱乐化方向转化是一种潮流和趋势,也为大众文化提供了实现的载体。在传播学中,常常从受众与媒体关系的角度,将受众分为消极的受众、积极的受众和参与的受众。从目前中国的传播状态来看,中国受众群正从消极受众向积极受众转变,今后可能逐步发展到参与受众状态。如果受众都有了参与传播的欲望,娱乐业就将呈现出一个非常火红的局面。因为娱乐产品最符合人性化的设计,娱乐传播的内容最容易吸引受众主动的参与,任何一种娱乐都偏爱受众的参与性和介入性,也给受众的参与和介入提供了形式。

    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信息消费者即受众购买信息产品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就是对快乐的追求。正如沃尔夫所言:消费者不管买什么,都会在其中寻求“娱乐”的成分[23]。“我们是本着寻求愉快和逃避社会控制的精神进行很大一部分传播的。这个精神……是游戏的形式……我们在大众传播中寻求大量的娱乐,即使在我们最认真的公开发言人当中,即使在我们最严肃的报纸或新闻广播中。”[24]既然如此,最具娱乐品质的体育新闻产品追求娱乐化的行为就更不足为奇了。

    3 结 论

    多学科理论证明当代中国体育新闻娱乐化是新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进步性。1)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哲学意义在于它体现了体育对其精神本质的回归,反映了人类对自由的追求。2)兼而关注人类的世俗关怀和终极关怀,对大众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勇于表达真实人性进行有效的思想启蒙,是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文化学意义。3)20世纪90年代中国体育传媒领域的娱乐化现象是中国社会经济日趋繁荣、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具体体现,它实质上反映了演变为信息消费者的民众与作为信息生产者的体育媒体之间的一种供求关系。4)体育新闻之娱乐化实质上是图像或文字如何用游戏的形式带给人以审美的快感。审美本质是人类精神的自由,而体育除了强调身体的自由之外,更强调人的精神自由。人的身体自由及精神自由在现代体育媒体文化中得到了统一。5)从社会学角度讲,娱乐化的体育新闻促进了人类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犹如一道社会安全阀门,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起到了消解动荡因素、稳定民心的积极作用。6)情感的宣泄、逃避和转移作用是体育新闻娱乐化在心理学上的积极意义。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可以缓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带给人的紧张情绪,融洽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克服现代社会中竞争所带来的冷酷、孤独。7)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体育新闻娱乐化是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拓展,体现了对中国受众精神需求的尊重,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

    参考文献:

    [1] 奥利弗•博伊德.媒介研究领域的界定.转引自媒介研究的进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

    [2] 转引自李力研《体育 希腊人的自由——读黑格尔<历史哲学>片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

    [3]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M].上海:三联书店,1996.

    [4] 李力研.体育的哲学宣言——“人的自然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3.

    [5] 易剑东.体育文化的内在使命与体育事业的治理理念[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

    [6] 沃尔斯托.艺术与宗教[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7] 蒙田.蒙田随笔[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8] 蔼理斯.生命之舞[M].北京:三联书店,1989.

    [9] 刘刚.《试析电视媒介的娱乐化走向》[Z]紫金网.

    [10] 转引自赵斌《文化分析与政治经济——与默多克关于英国文化研究的对话》《视界》第五辑[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1] [法]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

    [12] 张涵劲,陈天石,陈显松.论娱乐与审美———娱乐体育的基本理论探索[J].福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19卷第3期,1999,8.

    [13] 缪建奇.现代体育文化的美学特征[J].淮阴师专学报,1996,30

    [14] Blumler, J.G. and Katz, E. (eds)(1974)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Sage, Beverly Hills,pp21-90.

    [15] 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2,9.

    [16]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7] 南帆.双重视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8] [美]约翰•费斯克编,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

    [19] Blumler, J.and Katz, E. (eds)(1974)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 Research ,Sage, Beverly Hills,p199-205.

    [20] 刘磊.体育传媒:中国传媒市场化的先锋--以《体坛周报》为标本[Z] .传媒观察http://,2002-6-4.

    [21] 张邦卫.穿越理性的屏障 追寻感性的狂欢[J].湖南社会科学,2003,1

    [22]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3] 黄晓芬.关于美国媒介市场化的逆向思考[J].国际新闻界,1999,6.

    [24] 施拉姆.传播学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相关热词搜索: 合理性 体育新闻 解读 多学科 娱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