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新时代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1-01-31 07:52: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新型国际关系包含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等“三要素”。中国提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经纬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之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国的苦难历史为之提供了沉痛的经验教训,中国的外交历程为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现实诉求体现为:既是顺应世界潮流和新的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也是全球治理和化解危机的现实需要,还是贡献智慧和广结伙伴的大国担当。

    〔关键词〕 新型国际关系;外交战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4-0012-04

    2010年至今,国际社会中机遇与矛盾前所未有地并存着。不断深入的全球化进程下暗流涌动的逆全球化思潮,亟须提升的全球治理水平下严重的治理赤字,和平发展大格局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等无不表明,传统国际关系的局限性已成为无法掩盖的事实。作为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不仅是和平发展理念的承诺者、践行者,更是贡献者。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既是对“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进一步诠释和完善,也是为世界该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这一重大问题提供的可靠方案。

    一、新型国际关系“三要素”的内在含义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体现,其中,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三个要素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展现了当前中国的外交路径和外交风范。

    (一)相互尊重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要义

    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始于彼此尊重,国家间的交流共存亦同此理。传统的国际政治是权力政治,国家间交往奉行强权至上的法则。在这样一种国强必称霸、国弱必被欺的国际关系逻辑之下,国家间特别是大国与小国间的相互尊重无从谈起。大国之间试图通过维持均势、推卸责任等手段削弱彼此 〔1 〕,而小国则通常沦为大国政治博弈中的棋子和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慕尼黑协定》以及其后的所谓《百分比协议》等,都是大国越俎代庖的产物,小国的利益通常在不知不觉间就遭到出卖。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成熟和相关机制的完善,这种缺乏尊重与互信的低水平国际关系形势与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格格不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 〔2 〕,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也是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的贡献与愿景。2015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时指出,只要遵守相互尊重、和平相处、包容互鉴的原则,中英关系就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国际交往中的前提基础,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为之努力的应然目标。新型国际关系要求我们吸收别国的发展经验而不照搬照抄,贡献自身的发展智慧而不强加于人。这不仅是对别国的尊重,更是对本国的尊重。

    (二)公平正义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必然要求

    国际社会要沿着正确轨道持续发展,公平正义准绳的保驾护航必不可少。然而,传统的国际关系准则过分强调权力和利益的绝对性,忽视了对公平正义价值观的恪守。即使是一些西方国家所标榜的公平正义也往往是机械的、片面的公平正义。其反映在国际关系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内外有别。一些西方国家在国内强调社会契约、部分地维护公正,而在缺少约束的国际社会中又遵循丛林法则,实行强权政治。二是亲疏有别。一些国家对于盟友或是有密切利益往来国家的有违本国价值原则的行为含糊处之,而对与其存在利益冲突的国家则百般刁难,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三是表里有别。在国际关系中高擎民主人权大旗推行价值观外交是一些西方国家常用的外交手段,究其实质,旨在趁机干涉别国内政,破坏国际社会公平正義。强权政治和功利思维是实现公平正义国际关系的天敌。中国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打破唯权至上、唯利至上的思维牢笼,让世界各国认识到“除了权还有理,除了利还有义”。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保障,这种公平正义不仅体现在制度层面,还体现在思维层面。天下公则大道成,国家间交往思维和准则朝着公平正义方向的根本性转变是中国在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过程中的努力方向。

    (三)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前进方向

    2014年年底,习近平同志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融入了相互尊重和公平正义,这是对新型国际关系的进一步诠释,也为更好地实现合作共赢这一重要目标规划出了切实可行的总体蓝图。中国提出合作共赢的目标理念,目的是要区别于传统国际关系中被长期恪守的零和博弈思维,消除“你之所得我之所失”的狭隘理念,打造“和而不同、包容互鉴”的崭新格局。零和博弈是引发国际社会冲突和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水火不容、不可调和的竞争思维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当今世界。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合作共赢,中国有理由成为合作共赢国际关系中的维护者和贡献者。2016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国集团(G20)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指出,要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 〔4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热烈响应,其原则就是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国家间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共识。2017年11月2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载入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有关决议 〔5 〕,这说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的观念已在多数国家深入人心,合作共赢、兼顾彼此符合多数国家的根本利益。

    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历史经纬

    中国提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经纬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国的苦难历史为其提供了沉痛的经验教训,中国的外交历程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实践。概而言之,历史因素在中国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儒释道文化又确立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内心和谐正是对儒释道这三种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的生动诠释 〔6 〕。中国古代先贤们重视“和”的力量,甚至在斗争中依然充满“和”思想的辩证。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德经·三十一章》)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这种对“和”文化的敬重不仅为国家与社会的运转提供了行为规范,也对中国与别国的相处交往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古人提出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就是古代中国思考国家间相处模式、实现共同发展的真实写照。中国古代提倡“道”的伟大作用,将“道”作为克己修身的最高准则。古人所言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等等,无不体现出一种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这种对公平正义的向往还体现在中国的义利观上。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到中国外交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义利并举、以义为先,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义利关系的看法高度契合。中国古人在对待义与利时,往往重义而轻利,提出“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十五》)。这种以义为上的思想与西方利益至上的不变法则有着根本区别。中国古代文化中包含一种造福天下、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和担当。古人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充分体现了一种利人则利己、合作则共赢的辩证理念。这是对零和思维的质疑,也是对国际社会危机来临之时某些国家以邻为壑、推卸责任行径的批判。2014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小范围会议时指出:“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 〔7 〕在这个全人类利益被前所未有地密切联系起来的全球化时代,合作共赢理念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从历史中走来,为各国人民提供了化解分歧的钥匙,开辟了谋求发展的新局面。

    (二)中国的苦难历史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沉痛的经验教训

    近现代国际关系产生发展于欧洲诸国之间,并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逐渐形成,许多国家被迫卷入这场从未有过的巨大浪潮之中。到19世纪时,晚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已经是危机四伏。列强的疯狂侵略让中国人民陷入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苦难境遇,加深了无数仁人志士对自立自强的渴望、对战争侵略的控诉以及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是弱国无外交的真实体现,操纵和会的法、英、美三国通过设置障碍、秘密外交等手段将弱小国家摒弃在外。中国虽是战胜国,却也是一个弱国,此时沦为被列强宰割的对象。由于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和外交努力,中国代表最终并未在不平等合约上签字,但这种毫无公平正义可言的国际秩序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历经苦难和战火洗礼的中国人民深知赢得尊重之不易,给予尊重之可贵。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8 〕。历经战火,方知和平宝贵。中国提出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紧扣当前时代主题的因应之举,也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思考与总结。

    (三)中国的外交历程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准则,互相尊重主权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这不仅为中国与别国交往提供了行动纲领,也为世界在弱肉强食的传统国际关系中指明了新的行动方向。反帝、反殖、反霸,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重要特征之一。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并指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希望第三世界团结起来 〔9 〕。这为中国在国際社会中伸张公平正义,走永不称霸、永不扩张的和平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基础和依据。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深邃判断,随之为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外交舞台开辟了新天地。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进世界、融入世界,与世界各国平等发展友好关系,共享发展成果。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战略在日趋成熟的同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秩序朝公平化、合理化方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柏林发表演讲时强调,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10 〕。中国提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离不开中国一直以来发展和平、维护和平、贡献和平的宝贵实践与丰富经验。

    三、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现实诉求

    中国提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离不开对当前世界的发展趋势和现实诉求的准确把握。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不可阻挡,这是对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客观要求。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离不开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这构成对新型国际关系的现实需要。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无疑是贡献大国智慧、展现大国担当的重要体现。

    (一)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顺应世界潮流和新的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这种潮流对传统的国际关系提出了严峻挑战。霸权国家主导一切、任意行事的运作模式难以回应复杂多变又不断调整的现实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实现发展、怎样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世界的发展不能是牺牲别国利益的片面发展,不能是缺乏公平正义的你争我夺,也不能是自我封闭的孤岛式发展。有些国家领导人时刻不忘强调本国利益至上,退出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出台了诸多贸易保护政策,企图借此实现本国的发展。然而,无数事实表明,正如传统国际关系遭遇挑战一样,这种以邻为壑的陈旧发展理念已经难以实现损人利己的效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不仅勾勒出我国今后要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也对世界各国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启示和帮助。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与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高度契合,相辅相成,顺应了世界各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的期盼与愿望。新型国际关系的成功构建,必然会为这些发展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全球治理和化解危机的现实需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复杂挑战,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前所未有地交织在了一起。许多问题不再是某个国家自己的问题,也不能单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一方面,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虽然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资源禀赋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导致全球经济发展逐渐失衡,一个范围更广、效率更高、作用更大的全球治理机制呼之欲出。另一方面,全球治理赤字却不断上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社会的深刻改变,使得以西方国家为主的传统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和解决新的国际问题;二是主要西方国家在近年来由于经济复苏乏力、社会治理问题突出等引起的相对衰落,也难以避免地动摇着以自身为依托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有助于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平等对话、共谋方略、共享成果的全球治理新格局。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2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顺应了提高全球治理能力的现实需要,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可行性。

    (三)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贡献智慧和广结伙伴的大国担当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发展中大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在办好本国事情的同时,也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等途径在国际社会中进一步发挥建设性作用 〔11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的新年贺词中指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融入世界的脚步加快,成果增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显著增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集众人之力,实现共同发展。互助开放的发展路径不仅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动力,也是中国大国担当的生动体现。世界目前依然面临着平衡发展缺失、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发展难题。在传统国际关系之下,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前进之路面临多重阻碍。中国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国际关系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是中国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履行大国责任的必然要求。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已经同9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13 〕,并不断以新方式和新理念扩大自己的“朋友圈”,用事实和行动践行自己的外交理念,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创造条件、贡献力量。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实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环节和目标。这一理念不仅根植于中国对自身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的全面思考,也来源于中国对世界潮流和人类未来发展路径的准确把握。新型国际关系的不断推进与实现,必将为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多有利的发展条件。

    〔参 考 文 献〕

    〔1〕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98.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3〕习近平同英国首相卡梅伦举行会谈〔N〕.人民日报,2015-

    10-22(01).

    〔4〕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

    09-04(03).

    〔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次写入联合国决议〔N〕.新华每日电讯,2017-11-03(08).

    〔6〕王晓河.追求内心和谐〔N〕.人民日报,2006-08-16(04).

    〔7〕徐剑梅,李 斌,钱 彤.腾飞,向着未来之国——记习近平主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N〕.人民日报,2014-07-18(04).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9〕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1-442.

    〔10〕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

    03-30(02).

    〔11〕習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9(02).

    〔12〕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6-01-01(01).

    〔13〕外交部长王毅:中国将打造更加紧密的全球伙伴关系网〔N〕.人民日报,2017-03-21(21).

    责任编辑 周 荣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