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新中国第一代红色外交家龚澎

    时间:2021-02-05 07:53: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龚澎,一个在人们心中还感陌生的名字。然而,她曾是新中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杰出的外交家。

    1914年10月10日,龚澎出生在日本东京湾最大的港口城市横滨。龚澎的父亲龚镇洲(1882~1942年),原名龚镇鹏,是辛亥革命时期安徽著名的革命党人,曾被孙中山任命为陆军第35旅旅长,领导过著名的江苏靖江起义。根据佛家“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说法,他已为一岁的大女儿取名“普生”,又为新生的二女儿取名“慈生”(学生时代改名“维航”,在奔赴延安的时候,因敬仰革命先烈彭湃而更名为“龚澎”)。31岁的龚镇洲也许没有想到,多年之后,他的这两个女儿都成了新中国著名的女外交家。大女儿龚普生曾任联合国秘书处社会事务部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国际条法司副司长、司长,中国首任驻爱尔兰大使。二女儿龚澎,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杰出的女外交家。

    1933年6月,19岁的龚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燕京大学历史系。“一二·九”运动后不久,龚澎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初春,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革命圣地延安

    到抗战烽火的太行山

    1938年3月,龚澎进入延安马列主义学院,成为那里的第一期学员。脱掉了身上的旗袍和洋装,龚澎很快适应了延安的生活节奏。在这里,龚澎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刘少奇、陈云、张闻天、艾思奇等中共负责人和马列理论专家的报告和授课。在马列学院听课时,毛泽东注意到这个认真听讲的学生,课间休息的时候,他风趣地问龚澎:“龚澎同志,你是南洋的华侨吗?”龚澎微笑着答道:“我的家在上海,是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当龚澎把自己更改姓名的故事讲给毛泽东听后,毛泽东高兴地说,改得好,改得好嘛!我们就是要像彭湃同志那样,掀汹涌澎湃的巨浪推翻旧世界!

    1938年10月,龚澎结束了在马列学院的学习,穿上了八路军军装,成为八路军总部的一名秘书,负责草拟对外函电,记录整理首长讲话,报告广播里抄收到的国内外新闻,接待来访的外国客人,等等。

    这一年的冬季,一位在德国留学八年的高材生来到秘书处工作。这位留学生名叫刘文华,戴着一副黑边眼镜,高大健壮,英气俊逸。龚澎与刘文华同在秘书处工作,两人在共同的理想和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成熟的感情。1941年8月1日,她和刘文华结为伉俪。新婚29天后,龚澎奉中央命令调往重慶南方局工作。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党的神圣事业,他们商定: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天,就是团聚的日子!然而,龚澎并不知道这次的生离,竟是日后的死别。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向太行山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这是八年抗战最艰难的岁月。刘文华在前方征战途中,突然患了急性盲肠炎,因医疗条件极差,延误了治疗,病魔竟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得知这一不幸消息,万分悲痛的龚澎在1942年12月7日的《新华日报》 (重庆版)刊登的《悼文华》中深情地写道:“我爱着太行山那块贫瘠的土地。因为它是被我们最亲爱的同志们的血滋养着的。它曾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一段生活的见证:它本身包藏着我的丈夫的尸骨。我更爱在那里坚持抗战和敌人作殊死战斗的同志们,老乡们。”

    龚澎没有被痛苦压垮。她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逐渐走出来,又以更高的热情,全身心投入更繁忙的工作之中。

    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陪都成为世界焦点。龚澎从太行山调往重庆工作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就设在这座云雾缭绕的山城。十八集团军、新四军驻渝办事处(简称办事处)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简称南方局)所在地是红岩村。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是延安派驻重庆的代表机关,由于国民党当局的种种限制,南方局只能秘密活动。龚澎的公开身份是重庆《新华日报》记者,而实际身份是八路军办事处外事组副组长、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周恩来的外事秘书和助手,同时也是周恩来与外国记者、外国使节打交道的联络员和新闻发布员。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获悉后于1月7日连夜召集外事组的全体同志,要求他们将皖南事变的真相迅速告诉全世界。紧急会议结束后,龚澎与同事们立即分头行动起来。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龚澎用大量的事实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为了及时将《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对局势的讲话翻译成英文,龚澎承担了大量的笔译工作,很多重要文章都是她在打字机上翻译成英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重庆已成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种力量的聚合地。这里设有40多个国家的外交代表机构,此外还有各种国际性反法西斯组织与十多个中外文化协会。驻重庆的上百名外国记者以俱乐部的形式聚在一起,每天都要交流最新的战时消息和发布当日的重要新闻,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些信息抢先发到世界各地。龚澎的到来和她所发布的最新消息受到了瞩目与欢迎。尤其是她带来的那些已经翻译成英文的印刷品,上面登载的内容引起了外国记者的极大兴趣。“宣传出去,争取过来”是抗战期间南方局外事工作的方针。来到山城后,龚澎陆续结交了几乎所有驻重庆的外国记者。无论是美联社、法新社还是各国大报刊的记者她都认识,与美国新闻处也时有来往。龚澎还与外国新闻机构中的中国雇员广交朋友,从他们那里得到了许多宝贵的信息。后来有些记者时常主动代龚澎传递宣传材料,给她以多种支持。龚澎临危不惧、忠诚事业的精神和她从事外交的才智赢得了外国记者的钦佩,他们称她是消息非常灵通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中共外交发言人”。

    龚澎在重庆涉外新闻界中赢得了广泛的信任。许多外国记者不愿意到重庆新闻局那里获取资料,却更愿意听取来自解放区的声音。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回忆说:“龚澎的性格里既有青春的朝气,又有对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坚定信念,再加上随军记者所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清新的幽默感。在1943年弥漫在重庆的沮丧的单调气味的气氛中,她那充沛的生命力使人如同呼吸到了一股新鲜空气。”龚澎的魅力令不少外国记者为之倾倒,她成了“言论自由的象征”、“典型的美与革命结合的化身”。

    1942年岁末,一位27岁的青年从千里之外来到了龚澎身旁。他就是乔冠华。此前,乔冠华在香港以“乔木”为笔名撰写大量关于“二战”的国际评论,毛泽东称赞“乔的文章顶得上两个师”。香港沦陷后,乔冠华与众多文化界名流撤离到重庆,加入外事组和《新华日报》的编辑工作。乔冠华被龚澎的美丽气质和才华深深吸引,由于工作关系,龚澎与乔冠华经常一起访友,一起看稿件。1943年与乔冠华结婚,他们被誉为“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30年的婚姻中,乔冠华与龚澎始终恩爱如初。他们的外交生涯也在爱的延续中走上巅峰。

    新中国首任情报司司长

    1949年10月1日,龚澎和乔冠华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龚澎穿着一身宽大的旧军服站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脸上洋溢着兴奋的表情。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8日,外交部情报司(后更名新闻司)成立。同年12月26日,龚澎被任命为情报司司长。从迈进外交部这一天起,龚澎就与新中国外交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龚澎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4年。她是建部初期十几名正司级以上干部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外交部至今为止担任司级职位最长的干部。1964年龚澎升任部长助理后仍然主管新闻司的工作。

    龚澎思路清晰,头脑冷静。从一开始她就要求情报司的工作质量要具有国际专业化水平。当年情报司的工作职责是这样确定的:负责与外交工作有关的公开情报的收集、分析和写出报告;有关外交业务的图书报刊的收集、管理;负责联络和管理外国新闻记者及外国通讯社。

    龚澎敢于大胆使用各类干部,只要是热爱新中国,愿意为自己国家尽力的人才,她认为都可以培养使用。新闻司里知识分子多,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彼此阅历不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实力:有从美国名牌大学归来的留学生,外语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也有精通业务的留用人员,在外国通讯社工作过的资深记者,还有根红苗正的“老资格”。

    龚澎机智而敏捷。作为周恩来在新闻工作方面的助手,她每天都要认真阅读各种文件和海外媒体报道的重要新闻,随时收集各方面的信息。龚澎经常对司里的同志说,新闻司的工作就是要当好中央的耳目喉舌。如果说,记者工作与对外宣传是喉舌的话,那么,调研工作就是耳目。在变幻万千的国际动态面前,要做一个千里眼和顺风耳。为了使中央领导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国际发展动态,龚澎第一个在驻外使馆设站,以保证把当天英美报刊上的重要信息报回国内。朝鲜战争爆发后,国内急需更快地掌握外界的重要信息。由于西方的封锁,我们不能直接订阅英美报刊航空版。龚澎决定利用东、西柏林之间可以自由通行的有利条件,在我国驻民主德国外交使团内设立了一个站点。使团的东德籍司机每天从我们设在西柏林的信箱取回英美报刊,这个站点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每天用明码电报发回国内。

    她的才干和人格魅力不仅为其同事所钦佩,也令无数对手所折服。周恩来评价她时说:“没有人能够代替她。”

    红色外交家

    1954年4月,龚澎和乔冠华跟随周恩来总理参加了在日内瓦举行的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大型国际会议。为了开好这次会议,中国代表团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赴会前两个月,代表团各个语种的翻译都集中在外交部,组织模拟会议,模拟外国记者,让新闻发言人当场回答各式各样的疑难问题,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在现场进行指点,龚澎在翻译练兵演习中赢得了好成绩。

    为了让领导人掌握更加详尽的国际信息,龚澎发动大家翻阅参考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在此期间,情报司会同各地区业务司和外贸部等有关单位编辑了1700多万字资料,内容涉及朝鲜问题、印支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重要国际焦点问题,不但供中国代表团参考,还提供给兄弟代表团。当时外交部的资料室就在情报司,屋子里堆满了一摞摞为会议准备的文献和材料。

    4月24日下午,中国代表团乘坐的专机抵达日内瓦国际机场。第一个走出机舱的是中国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周恩来。紧随其后的是外交部副部长兼中国驻苏联大使张闻天、外交部副部长兼中联部部长王稼祥和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李克农,随后是王炳南、雷任民、师哲、乔冠华、陈家康、黄华、龚澎、吴冷西……这支队伍集中了新中国最优秀的外交官。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都刊登了来自日内瓦的电讯报道。

    在日内瓦会议上,中美两国代表在外交战线上展开了较量。4月28日,周恩来的首次发言入情入理、深刻尖锐、机敏聪慧,语惊四座,其挽狂澜于既倒的智慧和风度、超人的外交艺术和才华、非凡的领袖风范,令人折服。

    當天下午,中国代表团在记者中心举行了第一次记者招待会,时间在英国和苏联的记者招待会之前,这也是新中国新闻发布官在国际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

    龚澎向各国记者介绍了周恩来总理当天在会议上的发言内容,到会的有300多名外国记者。美丽优雅、风度翩翩的龚澎的首次亮相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也为紧张的会议带来一道温馨的色彩。会议期间,每当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向外界发布新闻时,大厅里总是座无虚席。面对台下的上百名外国记者,她神情自若地详细阐述了我国政府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和种种主张,并特别强调我们努力争取通过协商达成协议的态度。

    龚澎卓尔不群的外交才华受到了云集日内瓦的外国新闻媒体的关注。西方记者称赞龚澎为“年轻优秀的发言人”。记者们对她的气质、风度、庄重、优雅、友善给予了极高的美誉。如果说在抗战时期的重庆,龚澎作为中共年轻的新闻发言人初露锋芒,那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两次日内瓦会议、1964年周恩来亚非欧14国之行和1965年李宗仁在北京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站在中外记者面前的龚澎,已经是一位成熟的女外交官了。她以自己的机智无畏让对手折服。同时,她也以其出色的才华、真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征服了全世界。

    1970年9月20日,56岁的龚澎因病逝世。

    (作者单位:江苏苏豪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彭安玉

    相关热词搜索: 外交家 新中国 红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