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吴昌硕,篆书笔意,平生梅花为知己

    时间:2021-02-05 07:58: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走进近现代中国美术的时空,海上画派成为影响最大的新生力量,而海上画派的集大成者,正是吴昌硕。他是中国近现代画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文人画翘楚,是“后海派”的精神领袖。

    吴昌硕(1844.8.1 1927.11.29),湖州市安吉县人,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清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一出生于安吉县鄣吴村。鄣吴村是一个峰峦环抱、竹木葱茏的山村,风景十分清幽。吴昌硕在美丽的山村中度过了童年时代,幼年时求知欲很旺盛,好学不辍。起初跟随父亲念书,后来往邻村的一个私塾中去就学,每天翻山越岭,来往十多里路,风雪雨霜,从不间断。吴昌硕十多岁时,就喜欢刻印,磨石凑刀,反复不已,再加上父亲的指引,他的技能也日益精进。

    吴昌硕17岁那年,太平军与清军交战于浙西,人们四处逃亡。吴昌硕也辗转于荒山野谷之中,他的弟妹先后死于饥馑,他又与家人失散,独自一人到处流浪,靠做短工过日子,在湖北、安徽等省流亡达五年之久,到21岁那年才回到家乡,与老父亲躬耕度日。

    农耕之余,吴昌硕酷爱读书,他常千方百计去找更多的书来读。有时为了借一部书,来回行数十里路,也不以为苦。他借到书后,就废寝忘食,精心研读,阅读中还做笔记,有时甚至把整部整卷的书抄录下来,以便反复研读,遇到疑难,必请教师友,把问题弄清楚才罢手。

    吴昌硕22岁那年,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中了个秀才以后,就绝意科举,不再赴考,一直依游幕和鬻艺为生。53岁那年,他一度被举为江苏安东(今涟水县)县令,因不适应官场的种种情景,到任一月便毅然辞去。

    29岁那年,吴昌硕离开家乡,到人文荟萃的杭州、苏州、上海等地去寻师访友,刻苦学艺。起初,他师从俞曲园学辞章和文字训诂之学,为时约两年,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苏州,他结识了当时知名的书法家杨藐翁,向他请教书法和辞章。由于待人以诚,求知若渴,各地艺术名流都很乐意与他交往,其中尤以任伯年、张子祥、胡公寿、蒲作英、陆廉夫、施旭臣、诸贞壮、沈石友等人与他交谊尤笃,相互切磋,几无虚目。同时他又从知名收藏家郑盦、吴平斋、吴愙斋等人处看到不少历代彝器文物和名人书画真迹,临摹欣赏,摘录考据,经年累月,孜孜不倦,既扩大了视野,又开拓了胸襟,提高了学术修养。

    吴昌硕早年学习刻印,初师浙派,后又融合浙皖两派之长的吴昌硕,参以邓(顽伯)、吴(让之)、赵(撝叔)诸家,而归其本于秦汉,发扬秦汉人“胆敢独造”的精神,深得纯朴浑厚之趣。他自己常说:“铤险医全局,涂岐戒猛驱”。因此,他的篆刻,得汉印浑穆之精髓,加之以钝刀硬入,在迟滞古厚的同时又显大气磅礴。

    吴昌硕还是一位书法大家,他的书法力求篆籀笔法,遒劲凝练,沉着率真。他在书法上长期临摹《石鼓》文字,毕生不辍。他写《石鼓》常参以草书笔法,不硁硁于形似,而凝练遒劲,气度恢弘,每能自出新意,耐人寻味。所作隶、行、独草,也多以篆籀笔法出之,具有流畅的古朴风格。吴昌硕的正楷,挺拔严毅,自始至终一笔不苟,尤见功力。

    30多岁时,吴昌硕求教拜师于任伯年,开始学习绘画。在师友们的热心帮助和鼓励下,吴昌硕对作画有了信心,根据他平日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广泛欣赏与刻苦学习,他的画作不断呈现崭新的面貌。吴昌硕认为:“书画篆刻,供一炉冶。”提出印与书画相辅相成,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的艺术见解。

    吴昌硕的绘画创作在迎合市场通俗化趣味的同时,又竭力在通俗化中注入文化气息,格调清新高雅。吴昌硕高度重视自己作品风格的独特与创新,他的绘画以“苦铁画气不画形”、“不似之似聊象形”为宗旨,以篆法入画,力求“强抱篆隶作狂草”,极力发挥书法“写”的表现性。

    吴的绘画题材通常是以松梅、兰石以及竹菊杂卉为主,喜画藤本蔓类植物,间作山水、人物、神佛,大都自辟町畦,独立门户。其画梅求取“出世姿”,“要得古逸苍冷之趣”,“要冰肌铁骨绝世姿”。此外,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经常入画的题材,菜蔬果品如竹笋、青菜、葫芦、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画,极富生活气息。吴昌硕的作品,画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体积感极强。在他的画作中,石头、题跋、印章、花卉顾盼生辉,有机和谐,用墨用笔浓淡干湿,轻重缓急,挥洒自如。

    吴昌硕酷爱梅花,常以梅花入画,用写大篆和草书的笔法为之,墨梅、红梅兼有,画红梅水分及色彩调和恰到好处,红紫相间,笔墨酣畅,富有情趣,曾有“苦铁道人梅知己”的诗句,借梅花抒发愤世嫉俗的心情。他特别善于画老梅,将老梅的铮铮铁骨与清香欲放的花朵形成鲜明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有一种唤春归来百花暖的感觉。

    吴昌硕的绘画对色彩运用也多有创新。他所使用的西洋红,深红古厚,配合其得益于金石治印的古厚朴茂的画风,如潘天寿所说:“自然不落于清新平薄,更不落于粉脂俗艳,能用大红大绿复杂而有变化,是大写意花卉最善用色的能手。”吴昌硕在设色时,将金石古朴厚重的趣味引入绘画,其丰繁饱满的设色与狂放遒劲的运笔相并置,新颖强烈,艳而不俗。吴昌硕善用复色,在复色中起协调作用的也是红与黑,加上利用宣纸的白色,红色与黑色都是在复色的作用下起着变化,使人感到既丰富又沉稳。吴昌硕用重色的斑斓浑厚与其大气磅礴的画面极相协调,是形成他画风的重要因素。

    吴昌硕曾说:“奔放处离不开法度,精微处照顾到气魄。”他的作品,布局大起大落,不仅继承了文人画的诗画趣味,而且讲求高古朴茂的笔墨形式美,其绘画以篆印入画,格高韵古,元气淋漓,动人心魄,使观者为之心壮。

    吴昌硕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多,其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珍视,早在民国时期就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画价与张大千、吴湖帆、溥儒不相上下,属市场最高的。传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图》、《杏花图》等。

    吴昌硕一生生活贫苦,早年与同村一女章氏订婚,章氏女未正式婚典即病逝。29岁时,吴昌硕娶同乡施酒(字季仙)为妻,夫妻两人相敬如宾,恩爱一生。不幸夫人勤劳一生,又于家道兴旺之际撒手西去,吴昌硕哀痛不已,多次作诗悼念亡妻。70岁时,吴昌硕曾娶一小妾,对女方家人多有接济和关照,不料两年过后,小妾被一沪上小白脸拐走,友人劝其报案追索,昌硕先生连连表示,罢了罢了,自嘲:“吾情深,她一往”。

    吴昌硕为人谦虚厚道。光绪三十年夏,篆刻家叶品三、丁辅之、吴石潜、王福庵等人,发起创立一个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团体,定名为“西泠印社”,邀请吴昌硕参与。1913年重阳节,印社正式成立,各地金石学者公推吴昌硕为社长。当时他为印社撰联云:“印讵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此联正是他一贯的谦虚襟怀的具体表现。

    吴昌硕的一生,历经艰辛,但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当年,上海曾有画店熟人携一幅吴昌硕花卉仿作前来求鉴定,先生展开一视即说,是我画的,没问题。此君离去,在场友人大为不解,先生解释原因,他开画店收进这幅画花了不少钱,我说真的,他便可以卖个好价钱,赚了钱能够养家糊口。吴昌硕对贫苦的青年艺人更是加以掖助,赵石农就是在他的帮助下,从一家药铺学徒,成为一位知名的篆刻家。卓有成就的国画家潘天寿,早年曾受过吴昌硕的鼓励和指导。吴昌硕的弟子中,造诣尤为突出的,早期应推陈师曾,晚期要数王个簃。

    齐白石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对徐渭、朱耷、吴昌硕推崇有加。作为中国美术史上最难得的全才,吴昌硕诗、书、画、印四全,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成就,清末海派四杰中,唯有昌硕先生登上近代美术史的巅峰,他和他的传奇将永远是中国美术的风景。

    责任编辑 王海珍

    相关热词搜索: 笔意 篆书 平生 梅花 知己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