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在朝鲜生活的华侨

    时间:2021-02-11 07:56: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华侨在爆炸中受损

    2004年4月22日平壤时间中午12时左右,朝鲜平安北道龙川火车站发生火车相撞事故,造成160多人死亡,1300多人受伤。其中旅朝华侨先后有2人死亡,6人重伤,另有多人受轻伤。华侨在爆炸中除人身伤亡外,也使其大量存货付之一炬,有些华侨损失达十几万元人民币。

    龙川距辽宁省丹东市大约20多公里。很多定居丹东的朝鲜华侨隐约听到巨大的爆炸声。当时他们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他们很快就得到了爆炸的消息,很多华侨由于联系不到朝鲜龙川的亲人而担忧、着急,不知他们的伤亡情况和损失情况。龙川居住着50多户200多名华侨,加上周边的华侨约有近2000人,一时间很多华侨感到惊恐。当地华侨负责人事后介绍说:董福顺一家邻近火车站,爆炸时其19岁的女儿当场被炸死,数天后董福顺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身亡,其爱人多处骨折。这位负责人说他家损失最大,房子没有丁,所有物品全部被大火烧毁。定居丹东的华侨相先生得知其亲属在爆炸中受伤,立即申请前往探望。他说:爆炸现场一片狼藉,华侨约有65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其中6产房屋倒塌,他们已无家可归。在丹东做对朝贸易的华侨赵先生,其岳母和另一位亲属在这次事故中受了轻伤,他们盼望亲人能回到条件比较好的丹东治疗,但是亲人们并没有回来。旅朝华侨多年来有回丹东医院看病的习惯,这次突遭不测却没有回来救治,他们很不放心,因此丹东的亲戚带了很多药去了龙川,一方面看望他们,另一方面也好照顾他们。旅朝华侨反映说:大部分伤员被送到新义州医院抢救,部队医院也在当地搭起帐棚救治受伤群众,但那里的医疗条件非常简陋,医疗设备都是初级的,药品和食品奇缺,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据说爆炸后不久,丹东市政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腾出了不少的病床,做好了接待朝鲜受伤群众包括华侨在内急重伤员的救治准备工作。但是朝鲜方面最终没有将伤员转到丹东,可能是一些国家捐赠的药品和食品,缓解了朝鲜医院方面的压力,现在大多数伤员已基本治愈。

    在这次爆炸中,龙川华侨家庭财产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除了住房外,一向靠做边贸生意的朝鲜华侨,家里都有一定的商品待售。爆炸引起大火,大量存货付之一炬,还有一部分商品被不法分子趁乱偷抢拿走。保守估计仅此一项,龙川华侨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50多万元,华侨为此非常沮丧。一直在丹东华侨一条街上做对朝贸易的赵先生说:他的岳母家损失了4万多元,另外一个亲属也损失了2.5万元。同样在丹东华侨一条街上做对朝贸易的华侨林先生夫妇,每天起早贪黑,赚了一些钱,不幸的是他们刚把货运到龙川,就发生了爆炸。他们说:要想赚回这些钱,也许还要再干上几年。

    华侨是边贸的发起者

    最初的中朝边境贸易是由华侨发起的。朝鲜平壤和新义州包括龙川郡,都是旅朝华侨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丹东与朝鲜仅一江之隔,旅朝华侨的边贸活动便在这里应运而生。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与国内亲属走动比较频繁的旅朝华侨顺便带些生活必需晶回朝鲜自用,一时用不了的和富余的便转让给商品奇缺的朝鲜人,换点零花钱。应该说这是中朝边境贸易的雏形。到了80年代末,华侨们从事边境贸易人员逐渐增加,往返于中朝之间的华侨所带的货物不只是自己享用,而是以销售为目的了。当时缝纫机、手表、黑白电视机、衣服、挂面、糖果和化妆品特别受欢迎。进入90年代,以华侨为主的边境贸易异常活跃,做得比较好的华侨大户成立了边贸公司。大大小小的针对朝鲜市场需求的店铺也应运而生,丹东鸭绿江大桥附近形成了华侨(商店)一条街,为此,报关、供货、包装、运输等职业化服务也相继出现。华侨往往通过亲属和朋友捎信或打电话给国内亲属,列出所需货物明细,由国内亲属负责帮助采购。华侨的边境贸易也由单纯的生活必需品扩展到牛产;资料、粮食等物资。过江货物也不仅仅靠手拎肩扛随身携带,而是汽车火车发货运输。

    在旅朝华侨的带动下,目前,国内许多有经济头脑的商人跻身边境贸易行业,丹东市各类外贸公司、边贸公司中有自营权的生产企业200多家,此外还有几百家三资企业、各类公司和外省市驻丹机构,通过自营或委托代理等形式参与对朝贸易。经过几年的发展,丹东的边境贸易从外贸、边贸公司到生产企业,从国有、集体、民营企业到个体经营者,已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对朝贸易进出口网络。朝鲜党政军贸易商引社也不甘寂寞,100余家贸易商社进驻丹东,和丹东市边境贸易和进出门公司合作开展业务,共谋发展。

    据有关部门统汁,2003年中国与朝鲜的贸易总额超过10亿美元,其中丹东市的对朝贸易进出口额达到2.5亿美元。

    客观地讲,朝鲜华侨的商贸活动很不容易,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华侨不能公开叫卖,也没有门山市场,所有商贸活动只能在私下里进行,比如人黑的时候带人来家里看货;或者怀里揣着几包香烟、化妆品到火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地方晃悠,谨慎地向人兜售。那时候,华侨只向熟悉的朝鲜商人转卖货品。因此华侨经常被政府有关部门处罚。

    “现在情况好多了,华侨可以在龙川等地开店”一位在丹东定居的龙川华侨说。“变了,变了”,经常往来于朝鲜与中国的华侨都发出了同样的感慨。自从朝鲜在2002年7月1日进行经济调整后,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快得让人咋舌。平壤大剧场附近出现第一块广告牌,广告牌画有一位朝鲜女明星和“真令人心动”的广告词以及汽车的商标。朝鲜现在也开始搞起承包,像平壤第一日货商店的柜台已开始允许各商社租赁经营,街边大小商亭被不少人包下来经营,朝鲜临街住户可以开窗口经营。目前在朝鲜的各个城市都山现了综合市场,而平壤更是多达几十处,在这里朝鲜人可以自由买卖商品。

    经商的多了,家庭经营为主的小户华侨贸易遭到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华侨普遍反映“生意太难做,利润太薄了”。不过凭旅朝华侨的语言能力和经商经验,在中朝贸易稳中有升的大环境下,也许可以找到更好的定位。

    华侨想回国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少旅朝华侨想回国发展。原因很简单,他们是中国人,华侨来去自由。

    旅朝华侨大部分祖籍山东。旧中国山东人为了生存,逃荒要饭闯“关东”。当时中朝两国边境出入自由,民间交往很普遍,很多逃荒到此的人渡过了鸭绿江,来到朝鲜,他们梦想能在朝鲜挣到大钱。最早到朝鲜的华侨以做农活和做小买卖、做苦力为生。赵先生说:“我爷爷那辈人到朝鲜没有赚到什么钱,这样就无法回山东老家了,所以就在朝鲜定居下来。”

    抗美援朝结束后,中国和朝鲜界限渐渐清晰,管理愈加严格,华侨往来需要办理相关手续。

    朝鲜华侨生活受两国关系影响很大。抗美援朝,中朝两国用鲜血结成兄弟般的友谊,华侨在朝鲜得到各方面的照顾。“文革”期间,中朝两国关系紧张,华侨倍受歧视。“文革”后两国领导人互访,朝鲜给了华侨很多优惠,比如华侨可以调到工厂、农村合作社工作,草房可以换成瓦房,住在农村的华侨还可以申请到城市居住等等。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朝鲜华侨向往美好生活,希望回国定居。当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不能满足华侨回国定居要求时,他们便采取回国滞留不归的方式在国内牛活。尽管国家取消了对朝、蒙华侨回国定居的工作和住房安置政策,换句话说,也就是旅朝华侨回国定居需要自己解决工作利住房,甚至还要缴纳城市基础建设费,似他们还是希望回国定居。当然,有关部门在处理他们回国定居问题时是非常慎重的。

    华侨回国滞留不归,给地方侨务部门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丹东侨务部门非常希望旅朝华侨能从国家人局山发,不要回国滞留,滞留国内的华侨也尽可能的返回朝鲜去。即使回国定居,也要通过正常渠道。

    相关热词搜索: 朝鲜 华侨 生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