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1-02-17 07:51: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科学发展观与国家软实力战略在理论上是辨证统一的。提升国家软实力反映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破解“崛起困境”的有效途径和我国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提升国家软实力需要加大硬实力的投放力度、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强化国际制度参与能力。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国家软实力;价值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9-0079-03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软实力迅速成为热词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解决我国国家软实力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

    一、科学发展观与国家软实力战略的逻辑理路

    结合约瑟夫·奈强调的软实力的三种主要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1]31从中国的国情和语境出发,我们可将国家软实力界定为:一国通过文化、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的适当运用,凝聚、动员国内力量及吸引、影响他国行为的能力,包括对内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对外的吸引力、影响力。我国新世纪新阶级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国家软实力的发展。这也是由国家软实力战略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关系决定的。

    1.共同的理论渊源与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而国家软实力战略在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中也有所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发展观,不仅注重生产力的发展,也注重自然、人、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251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都非常重视发展问题,先后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3]631共产党执政后“就是要搞生产”、[3]498-499搞建设“一定要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4]301要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协调好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好各个领域的发展等体现发展的思想,而毛泽东丰富的文化建设思想又为国家软实力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中发展的思想更加丰富,他先后提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5]63“发展是硬道理”以及“两个大局”思想等,同时也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5]144“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要综合地看,全面地看”[5]372等包含国家软实力战略的思想;江泽民时期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6]532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等关于发展的思想,也提出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等体现国家软实力战略的思想。

    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也是国家软实力战略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观和国家软实力战略的共同的哲学基础。

    2.共同的思维视角与方法论。在认识论层面,科学发展观和国家软实力战略均体现了矛盾分析法和注重整体的系统思维方式。

    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也是其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将社会看作系统的有机整体,要求发展中全面兼顾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保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兼顾各领域内部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均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的基本原则。国家软实力战略则将实力看作一个复合系统,软实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国力的竞争是包括软硬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同时,将软实力战略内部各要素、各个软实力资源之间,也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既包括对内的凝聚力、向心力,也包括对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生动体现和运用。

    3.共同的理论背景与实践基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7] 544科学发展观和国家软实力战略共同的理论背景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当前主要矛盾和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定位,共同的实践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日趋尖锐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核心。国家软实力战略则根据当前我国软实力发展现状,特别是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及对外开放日益扩大,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的现状,提出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可见,两者具有共同的理论背景和实践基础。

    4.共同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西方发展理论的有效整合和超越。当代西方发展理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不同历史阶段,依据对发展本质的不同认识而相继形成的各种发展理论的总称,涉及了发展的方方面面,有不少积极合理成分。同时由于这些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将落后国家的发展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科学发展观在吸收和借鉴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人类中心主义”、主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发展理论”、突出发展条件和代价问题的“增长极限论”、主张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反映全球发展关系的“全球化理论”、反映人类文明演进关系的“现代性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8]6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明确化,完整回答了西方发展理论所没有真正回答的关于在当代为什么要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同时,科学发展观统筹考虑我国发展的根本利益与全球发展的共同利益,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从其理论来源和理论内容上,均体现出理论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理念。

    国家软实力战略则是在对当今国际形势发展现状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9]1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同时,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因此,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科学发展观与国家软实力战略不仅在理论上存在共同之处,在实践中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国家软实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又统领国家软实力的发展方向;而国家软实力的发展与提升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两者统一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价值定位

    提升我国国家软实力是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不仅可以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外的“软环境”,也是当前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提升国家软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在实力结构中,软实力是基础,也是动力。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如布热津斯基所说:“归根结底,控制人类共同命运努力的成败,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层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导政治行为的重要观念和思想。”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和文化重塑的特定历史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0]26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要实现现代化,完成在建党一百周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需要在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提升国家文化力,增强国家软实力,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要条件。

    2.提升国家软实力是破解“崛起困境”的有效途径。实践已经证明,国家硬实力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软实力的增长,而硬实力的进一步发展则需要通过软实力的建设和运用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的迅速崛起,在引发世界各国关注和赞叹的同时,“中国威胁论”也甚嚣尘上。要尽快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发展的疑虑,破除大国崛起必然导致战争的历史宿命,破解“崛起困境”,中国就必须重视软实力战略并致力于软实力建设,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建立起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被世界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外交政策,以自身强大的软实力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日本大国诉求艰难的历程给中国崛起提供了生动的反面例证。日本早已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仍然不是世界大国,重要原因在于其缺乏足够强大的软实力,难以消除其他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对其发展目标的疑虑和担心,其外交政策和诉求也就很难得到其他国家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对于当前中国来讲,提升国家软实力是破解“崛起困境”的有效途径。

    3.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我国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中指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只有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具有更强大力量的时候,经济发展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相比较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文化软实力亟需提升。主要表现为文化创新能力不足、文化发展动力相对滞后和文化产业整体水平落后等方面。《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0)》显示,2009年中国在G20集团中创新竞争力排名第十位;由于文化产业层次较低、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等,使得我国文化发展动力滞后;粗放式的文化发展模式造成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文化产业整体水平落后。据统计,中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总体达10∶1,对欧美国家有的专项甚至超过100∶1。

    因此,提升国家软实力是统筹国内与国际、统筹经济与文化社会、提升国家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必要条件,是切实实现中国在关键时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三、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软实力资源要上升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软实力资源进行系统深入的建设与开发。选择正确的建设路径,促进软实力资源转化为软实力,对于有效推进国家软实力的发展、加快我国由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发展强国转变的步伐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软实力的三个主要来源,当前提升我国国家软实力的路径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

    1.加大硬实力的投入力度,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辐射力。软实力的提升是“硬实力”发展的前提,而“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和有形载体。强调软实力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偏废甚至否定硬实力的建设。首先,“软实力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硬实力的首要价值必须得到充分肯定。[11] 6一个具有强大硬实力的国家,其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才会更具影响力,同时强大的硬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软实力资源的合理性和先进性提供证明。当前中国软实力受到关注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其次,软实力资源只有通过渗透于体现国家意志、赢得国家利益、增强国家竞争力层面上的硬实力,才能转化为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21世纪的力量将依赖于有形和无形这两种力量源泉的结合。[12]13因此,当前中国必须转变传统思维,加大对重要国际组织和国际活动的资金投入份额,加大对国内文化产业的物质支持力度,夯实国家软实力提升的物质基础,从而增强软实力的辐射力。

    2.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先进性特质,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对意识形态、社会共同理想目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个人行为规范都给出了明确的价值判断,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价值观在得到广泛认同时,才能转化为软实力。[11]124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样,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13]684的状况,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为此,首先必须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握软实力建设的方向和性质。其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13]661进而确立一种全社会普遍信守的文化理念,凝聚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提升国家软实力。

    3.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升中国模式的吸引力。近年来由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模式”这一概念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典范,逐渐被国际社会所熟悉。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个软实力符号,它的出现也在客观上宣示和提升了中国软实力。[14]49 虽然目前“中国模式”的吸引力仅限于周边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并存在不少现实问题和潜在风险,但只要不断优化并努力完善,它必定会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奈在其新著《权力大未来》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中国经济取得了成功,国防能力在不断增强,但如果中国不能形成有吸引力的政治制度,其国际影响力仍将是有限的。”[11]249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并在逐步完善当中,如果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不断强化以人为本、发展、和谐等制度理念,使之逐步转化为世界共享价值,必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模式”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进而提升中国软实力。

    4.强化国际制度参与能力,提升国家形象的影响力。国际制度是规定行为体职责、限制行动以及影响行为者期望的持久地互为联系的一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15]3在当今各国相互依赖的时代,一国“仅把权力视为‘超越他人’而不是‘与他人相关’是错误的”,[11]127软实力注重合作。若将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参与统筹兼顾,积极发起、建立并参与国际制度,树立起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声誉,会极大地提升国家软实力。目前中国已将融入国际制度作为其多边外交的重要内容,但总体而言,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首先,中国应在继续推进周边地区制度建设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球范围内的制度建设和议程设置中,传递更多的中国声音。其次,通过可靠的承诺和良好的声誉,在国际上逐步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第三,要在国际制度中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加大在地区或全球重要的国际制度中的资金份额,以解除他国疑虑。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治成功之道[M].吴

    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郭祥才.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及当代发展的哲学思考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

    -26.

    [10]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09.

    [11][美]约瑟夫·奈.权力大未来[M].王吉美,译.北京:中

    信出版社,2012.

    [12][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M].郑志国,译.北

    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1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08.

    [14] 齐世泽.论中国模式[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10.

    [15]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and Sta

    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C]. Boulder: Wesive Press,1989.

    [责任编辑:宇 辉]

    相关热词搜索: 科学发展观 路径 实力 提升 选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