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黑白键上舞动的中国元素

    时间:2021-02-21 07:52: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钢琴素有“乐器之王”的美誉,它特有的音色和表现技法,使其既可以模拟各种乐器的音色,又可以模拟整个乐队的音响。在西方,有很多钢琴的改编曲就是模拟各种乐器或交响乐队,如李斯特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就是对小提琴曲进行改编的成功典范。相比浩瀚的西方钢琴作品,中国钢琴作品也不乏经典之作。我们常听到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就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典范。这部作品成功之处在于运用多个中国元素的创作理念,使西洋的钢琴演奏出原汁原味的中国曲调。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等于1969年以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进行改编创作的。这部作品在创作理念上总结了以往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经验,同时又有新的突破。它把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发展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

    钢琴协奏曲《黄河》将《黄河大合唱》的九个乐章合并改编为四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和《保卫黄河》。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第三乐章《黄河愤》糅合了《黄河大合唱》中第五乐章《黄水谣》和第七乐章《黄河怨》两部分音乐素材。《黄水谣》是一首女声合唱,单三部曲式结构,抒情慢板。它首先展现出一幅侵略者到来之前河东人民幸福生活的和谐场景,接着曲风一转,讲述了侵略者的恶劣行径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最后展示了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凄惨画面。《黄河怨》是一首充满悲愤情绪的女声独唱,复二部曲式结构,抒情慢板,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妇女凄惨的歌声。

    《黄河愤》的曲式结构图

    这首作品的创作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创作理念中中国元素的运用,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研修的过程,对其在创作中体现的中国元素进行分析。

    散板的运用。散板:即自由节拍相对而言,但不意味节拍的杂乱或随意。乐音的长短、强弱、速度均有一定规律。散文板亦是戏曲唱腔的一种板式,一种慢打(拉)慢唱的唱腔。宜于表现悲痛的感情,有时也可以表现一般的叙述[1]。此曲中散板的运用主要是在开头的引子中。引子的曲调具有陕北信天游的风格,空旷缭绕,根据对音群的划分,增加了强弱快慢的处理,使曲子更具中国风,瞬间就把听众的耳朵拉到了中国、拉到了陕北。

    散起的运用。散起是“琴曲开始时用散板节奏的引起部分。其长度因全曲规模而有不同,一般为一段左右。在舒缓平稳的自由节拍中逐渐引入意境,有时呈现本曲特有的音型,有时初现主题的雏形,作为全曲的提示。这种章法多见于宋以后琴曲”[1]。乐曲的开头明显具有散起的特点。它由第二钢琴奏出一个散板风格的,自由、朴质、明亮的具有陕北信天游风格的引子,迅速把听众带到了河东人民生活的这片热土上。紧接着第一钢琴模仿古筝的音色奏出一段华彩,模仿流动的黄河水,逐渐引入意境,仿佛宽广的河面就在我们面前。

    紧拉慢唱的运用。紧拉慢唱是我国说唱音乐的突出特点之一。在说唱音乐中,伴奏音乐由“过板音乐”和“唱腔伴奏”两部分组成。其中唱腔伴奏有与唱腔一致的伴奏和与唱腔成对比或变化的伴奏。“与唱腔成对比或变化的伴奏是指伴奏曲调与唱腔不完全一致,而用节奏、力度的对比来突出唱腔,烘托气氛,常用的方法有紧拉慢唱(伴奏用连续的短音衬托唱腔中的长音)……”[2]这首作品中,D段的108~129小节,《黄河怨》的曲调音符较为稀疏,而其伴奏肢体则由八分音符的三连音,十六分音符及十六分音符的五连音、六连音组成,较为密集。又如此曲的最后八小节,旋律基本上有八分音符组成,伴奏却是由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组成。紧拉慢唱的在此曲中的运用为旋律烘托了气氛,同时这种对比也更突出了旋律,有利于旋律中情感的表达。

    模仿中国乐器的运用。此曲利用钢琴特有的音乐语言模仿了多种中国的乐器以表现中国的耳朵想要听到的气氛。如引子中信天游的曲调是由钢琴模仿笛子的音色奏出的。虽然钢琴的声音是呈颗粒状的,而笛子的声音确是连贯的,但是散板和颤音的运用以及对演奏者演奏时的二度创作的要求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当听到时,就会使人们置身于山间、黄河边。还是在引子中,第一钢琴跑动出一段模拟黄河水的华彩,模仿了古筝刮奏的技法,使我们感觉到流动的黄河水就在我们眼前。又如67~75小节,钢琴模仿琵琶的轮指塑造出如泣如诉的效果,仿佛就是河东人民痛苦的呻吟,不禁让人想起了《琵琶行》里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3]。

    戏曲唱腔结构形式的运用。“曲牌体亦具有板式变化,每支曲牌有一定的板式,将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联套时,往往慢曲在前,急曲在后,排列的顺序通常组合为散—慢—中—快—散”[4]。从整部作品来说,西方传统的协奏曲有三个乐章,分别为快板-慢板-快板。而这部作品却是四个乐章。从第三乐章本身来说,《黄河愤》各部分在速度上并不一致,除引子共有五个段落,其中前四段各不相同,最后一段再现了第一乐段,并在渐慢的尾声中结束,符合戏曲唱腔中曲牌体的结构原则,即“散—慢—中—快—散”的布局特征。

    叙事与写意结合的运用。我们不难发现此曲是一首具有叙事性的作品,它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引子带领听众来到特定的地理位置——陕北的黄河两岸。A段为我们展示了侵略者到来之前,黄河两岸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B段情绪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深沉的和弦组成压抑、悲怆的旋律,悲愤的震音极富强弱变化,表现出祖国大好河山被日寇践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B段的最后速度逐渐加快,力度逐渐加强,织体逐渐加厚,声音越趋饱满,把C段引出,激愤的旋律给人以不安,让人深深地体会到敌人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苦难。在愤怒的高潮中,D段开始了,人们听到了一个妇女凄厉的哀嚎,诉说着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种种磨难。乐曲的最后A1段我们又听到了《黄水谣》的曲调,它的这次出现力量强大,伴奏织体富于律动性,第一钢琴配合旋律奏出黄河水澎湃汹涌的怒涛,使听众感受到“黄水奔流日夜忙”的景象,预示了中华民族正在灾难的苦痛中积蓄力量,要与敌人决以死战,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就像那滚滚的黄河水川流不息。写意是中国传统艺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具体来讲,在水墨画中,随便的几笔勾勒就成就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在戏曲中,演员翻个跟头就表现出人上马的情景。写意是一种心境、一种想法抑或是一种气氛,虽然表现手法上不确切,但是给欣赏者留以想象的空间,在效果上反而表现得更加精确。单纯的器乐曲很难向西方的绘画抑或是我们说话一样去表达,因此它们与写意有着天然与必然的联系。在这首作品中,写意与叙事结合得很紧密,随处充满了中国式的写意,渲染出不同的气氛,为叙述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听众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感受到滚滚的黄河水、做出野蛮行径的侵略者、悲惨命运的中华儿女等多个音乐形象,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那段悲惨苦难的历史。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词典[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10,333.

    [2]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5.

    [3]戴燕.历代诗典[Z].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503—504.

    [4]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8.

    (作者简介:乔玥,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 舞动 中国 黑白 元素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