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浅析韩国诗人郑芝溶童诗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时间:2021-02-24 07:53: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郑芝溶是韩国诗歌史上享有盛誉的现代派诗人,其初期诗歌作品多以童谣、乡愁为主旋律,反映诗人孤寂的内心世界。本文结合郑芝溶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审视郑芝溶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探寻诗人郑芝溶内心的俄狄浦斯情结。

    关键词 郑芝溶 韩国诗歌 俄狄浦斯情结

    中图分类号:I312.6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the Oedipus Complex in Korean Poet Jeong Jiyong"s Children"s Poems

    ——On Early Poems

    YANG Qian[1], SHI Zhe[2]

    ([1]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YanTai University,YanTai,Shandong 264005;

    [2]Chinese Philology of College of Libral Arts, Bohai University, Jingzhou, Liaoning 121013)

    Abstract Jeong Jiyong is a renowned modernist poet in Korean poetry history, the main themes of his early poetry are nursery rhymes and nostalgia, which reflects the lonely inner world of the poet.This essay is from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to explore the deep implication in Zheng Zhirong"s poems and to dissect the Oedipus complex in poet"s heart.

    Key words Korean poet; Oedipus complex; Jeong Jiyong

    0 引言

    郑芝溶被誉为韩国现代诗之父,①是韩国诗歌史上享有盛誉的现代派诗人。他用其新颖的诗歌语言和感觉克服了20世纪二十年代韩国诗坛感伤主义诗歌、浪漫主义诗歌和无产阶级诗歌所普遍存在的情感的直接宣泄的弊端,成为当时的韩国诗坛“崭新的诗歌意境的开拓者,”②对解放后的韩国现代诗歌起到重要影响。

    郑芝溶在1926年6月《学潮》创刊号杂志上发表了《法兰西餐厅》、《悲伤的印象画》、《爬虫类动物》等现代主义诗歌及《落日》、《红柿》、《流星》等童诗,就此拉开了他诗歌创作的序幕。诗人创作初期所作的童诗多以怀念和伤感为主旋律,往往反映了诗人孤寂的内心世界。本文将通过诗人略带青涩和稚嫩的童诗剖析诗人的个性特征,挖掘其内在的俄狄浦斯情结。

    1 成长背景

    郑芝溶曾在文章中这样回顾自己的童年时期:“写有关儿童的文章的时候,忽然记起自己孤独悲伤而委屈的回忆,每每及次不觉浑身战栗。我宁愿像现在这样老去,也不愿再次回到童年。我厌恶我的童年。也许他人都曾渡过美好幸福的童年,然而我没有,过去的事情我连想也不愿意想起。”③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郑芝溶对于自己的童年只剩下孤独悲伤和委屈,他不愿再次回忆童年。《郑芝溶年报》④中写到,郑芝溶在继母膝下长大,27岁的时侯母亲才重归故里。所以,郑芝溶在幼年时期想象获得生母的宠爱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相反由于关爱自己的欲望对象的丢失使他心理的矛盾不断深化,这样的孤独甚至深化为孤儿意识。⑤童年的郑芝溶没有与母亲接触和沟通的机会,而母亲的离去、母爱的缺失都似乎应归咎于父亲的酗酒和另起家室,⑥父子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距离感,郑芝溶对父亲敬畏又怨恨,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交流和接触,并对母亲的爱又十分渴望,这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在郑芝溶身上的体现。

    2 童诗分析

    鹪鹩鸟 鹪鹩鸟/母亲/给我开开门,好让我进去/在这火焰熄灭之前/哄慰我一下/母亲/进山后被冻死怎么办/请为我点燃炭火吧-《鹪鹩鸟》

    马儿,如同阁子般的马儿/你是这样的文静,可是/你为什么看起来如此悲伤?/马儿,好像人一般的马儿/给你些黑豆和青豆吧/这匹马也不知道是谁所生,/到了夜里就会跑到远处望月而眠 -《马》

    “情结”,又称“情综”。它是精神分析学常用的概念之一,用以指称被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俄狄浦斯情结即乱伦欲望、恋母或恋父情结,尤其是指男孩恋母嫌父的情感。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自婴儿降生时就潜伏于他或她的无意识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冲动受到社会道德的压抑而无法得到满足时,就在意识抑制下形成了“情结”。这种情结从人的无意识深层支配着人的心理,成为人的全部行为的动机。《马》和《鹪鹩鸟》中 用马和鹪鹩鸟的形象使话者自身客观化。也就是说,在上文中的马和鹪鹩鸟就代表了话者自身。在《马》一文中“这匹马也不知道是谁生出来的,到了夜里就会跑的很远的地方栖息”这句诗句表明了话者渴望知道自身的身世,渴望知道生育自己的母亲到底身在何处,话者虽然不知道到底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可是他对母亲的思念和想念之情已经溢于言表。《鹪鹩鸟》中被丢弃在“门”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冻死”的“我”需要一个有炭火的温暖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母亲的怀抱,是“希望冷却之前请让它温暖起来的”一种殷切的渴望之情。对于郑芝溶来说,他的不安意识是因为母亲离去及母爱的缺失而引起的,这是诗人的一种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被压抑的对母爱的欲望。诗人将这些痛苦的体验和对爱的欲望在诗中得以回归和体现。

    越过山/那一边住着谁?/杜鹃鸟在山头 /鸣叫半日 越过山/那一边住着谁?/只有铁斧砍树的声音 /互相撞击着 叮铃铃! 越过山/ 那一边住着谁?/以前常常过来的针线小贩/今年春天也没有见到。—— 《越过山 那一边》

    这首诗歌中“越过山,谁住在那边?”的疑问反复出现了三次,而且问询的结果并没有直接的回复。实际上话者明明知道答案仍然继续追问。而反复追问的住在山那边的那个“谁”就是指诗人郑芝溶的母亲。母亲在哪里,母亲为什么离我而去的回答只有‘铁斧砍树的声音’没有人给他回答,也没有人给得了他答案。最后一联连“常常来的针线小贩”“今年春天也没有见到”,再也没有人给‘我’带来山那边的消息。山那边意味着母亲的存在,“常常来的针线小贩”也就是意味着给我传来母亲消息的人。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从未描写过母亲的正面形象,而是用委婉间接的三次反复问询流露出了内心的不安,这是一种自我缓解与安慰,也是一种自我内心痛苦的释放。母亲在‘山的那一边’,‘针线小贩也没有给我带来山那边的消息’,这一幕幕回忆的场景和心底对母亲的追寻和呐喊成为诗人无意识的外化,也体现了本诗浓厚的俄狄浦斯情结性色彩。

    3 结尾

    伍尔夫曾经说过,“如果生命有个根基”,那么它就是记忆。作为一个作家的生命是以两种持久的记忆为根基的:一是童年的孤独;二是早逝的亲人。这两种记忆支撑着他脆弱的肉体、敏感的灵魂。赐予他创造的力量、艺术的源泉。郑芝溶恰恰与之相符。幼年期遭受的生母的离弃,流浪般的孤儿意识以及父亲的专断和严厉使郑芝溶年幼心灵受到巨大的精神创伤,欲望受挫的记忆一直困扰了诗人的内心。从童年到成年,他始终无法忘记和摆脱这种情感的影响。

    注释

    ① [韩]柳宗镐.现代诗50年.思想界,1962.5.

    ② [韩]朴龙喆.乙亥诗坛总评.东亚日报,1935.12.

    ③ [韩]郑芝溶.微不足道的故事.散文,1949.

    ④ [韩]尹海燕.郑芝溶年报.东西文学,2001春季号.

    ⑤ [韩]郑芝溶的日语诗《孤儿的梦》中,诗人用‘孤儿’一词描述自己.

    ⑥ [韩]金成龙.郑芝溶童诗研究.釜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相关热词搜索: 韩国 浅析 情结 诗中 诗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