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一个人的伊犁当代文学史记

    时间:2021-02-27 07:51: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一个人的伊犁当代文学史记

    ——《伊犁河》40年的人与事摭拾/赖洪波

    不是什么一步一个脚印,像条狗在雪地上走,狗还有四只脚呢,许多脚印。

    ——木心:《文学回忆录》

    那年,我正值不惑之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变革的新时代。在新时代开始的第一个春天里,《伊犁河》创刊了。它是新时代伊犁大地上绽放的报春花!

    当年,由于种种历史机缘,我目睹了《伊犁河》诞生的全过程,是它的第一批读者,它的第一批撰稿人;有几年,我还是它的编委。在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史大潮催涌下,我和《伊犁河》同行40年,结下了亲密的情缘。最终,《伊犁河》让我从伊犁第一代预防医学工作者转型为伊犁第一代方志人,在我的人生历史轨迹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伊犁河》是我在伊犁事业发展征程上的忠诚情人,是40年来我心中一朵一直盛开的莱丽花。

    今年,《伊犁河》步入不惑之年,我已是耄耋老翁。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岁月如歌,壮心不已!40年来,我因《伊犁河》结缘许多文友,经历了多少豪情韵事,那些已往流逝的近乎奢侈的豪华景况,如今已变得不朽,成为伊犁文化记忆中的点点痕印。

    文化公仆宋彦明

    一个地方的风景,关键在于人物。有了人物,就一定会有自己的故事和他者的关注。

    伊犁忆,最忆宋彦明。他被人称为伊犁的文化“公仆”;他点燃了伊犁大地最初的文化火种,创办了《伊犁河》,成为伊犁文化的一张名片!

    但是,40年过去了,宋彦明离世已整整20年。宋彦明是谁?今年春节,当下《伊犁河》副主编毕亮和兵团四师作家协会主席、《伊犁河》编委蒋晓华来我家贺年时,提到他们“不认识也没见过宋彦明”时,我顿时语塞,想起了“白头宫女说玄宗”那样沉重的历史沧桑话题!

    人物总是要消逝的,但历史是可以在文化记忆中再现的。40年前,伊犁文化界的人,没有不认识、不知道宋彦明这个人的,都知道伊犁区党委(今伊犁州党委前身)宣传部的“宋秘书”,亲切地叫他“老宋”!

    宋彦明(1928.11——1998.12),甘肃临夏市人。1951年8月,他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放弃留校任教的优越机会,带队来新疆工作。他先在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宣传部任干事。1952年,来伊犁参加土改后,留在伊犁。宋彦明是建国后来伊犁的第一位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人,是五十年代伊犁唯一有这种背景的文化专业人才。

    伊犁,中国西部的西部一角,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一个充满异域情调的奇美地方。当时的伊犁,地方文化野蛮疯长,中华主流文化严重缺失。伊宁的街头,可以看见俄文、维文的路标指示牌,却几乎没有汉文的标识物;社会上通用的度量衡,全部用外国语米突(公尺)、克罗格拉姆(公斤)、克米罗突尔(公里)来表示的;有豪华的苏侨协会主办的俄文书店,没有新华书店,1950年10月才有一个小门市部;市里有实行苏式教育七年一贯制的维吾尔族中学、塔塔尔族中学、俄罗斯族中學、乌孜别克族中学、蒙古族中学……却没有汉文中学!被称为“汉回初级中学”的,是在1953年10月伊宁市最后成立的汉文学校。新中国成立之初,伊犁没有什么杂志刊物,甚至没有汉文报纸,只有维吾尔文版和哈萨克文版的《伊犁日报》,一直到1957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8年后,才有汉文版的《伊犁日报》发行。这是何等悲凉的文化沙漠世界!

    当然,这样的风景是不能继续存在下去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来了,伊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开始了。大批内地大、中专毕业的知识分子和大批建设祖国边疆的各族人才来到伊犁,这是转型的根本力量。正是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宋彦明选择了在伊犁从事党的人民文化事业的建设。

    老宋在伊犁工作整整三十年,一直从事振兴中华主流文化在伊犁播种、培植和繁荣的劳作,是一个辛苦的园丁。

    老宋一贯热心助人,古道热肠,有口皆碑。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著名作家王蒙偕妻携幼来到伊犁农村劳动锻炼,境况相当困难。老宋在自己的家里安顿了王蒙一家,同时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工作安置问题。正是由于老宋的义举和伊犁各族父老乡亲的关怀保护,王蒙一家安然渡过了那段特殊的岁月!王蒙的夫人崔瑞芳老师后来在她的回忆录中,感动地说老宋:“在我们境遇困难时,他诚心实意地关心我们,为我们解决问题,真是我们尊敬的兄长。”她还特别提到:“凡是从乌鲁木齐或关内来伊犁的文化人,差不多都经过老宋的安排,他是位文化“公仆”,热心地为大家联络、服务,提供各种帮忙。”(方蕤:《王蒙——“放逐”新疆十六年》,第37页)。我国著名俄汉文学翻译家刘辽逸和老宋仅有一面之缘,并非深交,但当刘因“知青”女儿在伊犁兵团某农场插队落户,烦请老宋就近关照时,老宋满口答应,并认真负责照顾了这位北京姑娘,使她日后顺利返城高考,后来成为内蒙古大学的教授。以上两件事,我都是知情见证人,对老宋的完全无功利心的助人为乐的作为,十分敬佩。

    老宋为人仁厚,毫无“文人相轻”的习气,一贯以“润物细无声”的细微周到的宽广胸怀,团结伊犁文化界人士,共同努力,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业绩。据原州宣传部文化科长雷光同志的记述:1976年12月,伊宁市上演讽刺喜剧《枫叶红了的时候》,用维吾尔语、汉语同时分台演出,场场爆满,获得巨大成功,就是时任伊犁州文工团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副团长宋彦明在极短时间内,协调州文工团、州戏剧团、农四师文工队三家联合共同组织,由州文工团维吾尔族导演、三个文艺团队的各族演职员通力合作,完成一次可以说空前绝后的文艺界人士大协作的壮举(见雷光《伊犁回忆》第71至78页)。由老宋亲手编辑的《伊犁河》创刊号中,有作者共计27人,几乎囊括了当时伊犁文艺界的知名人士。据我了解,其中有些人物是老宋的“对头”,但老宋对各路神仙,一律平视,毫无芥蒂,表现了仁厚的长者风度。

    老宋是一位正人君子,行为端正磊落。老宋在宣传部的同事雷光回忆说;“五十年代你单身在伊犁时,有位年轻漂亮的女干部,欣赏你的风采,向你表示亲近时,你不但不动声色,反而马上请假回兰州探亲,并劝说动员嫂夫人带领儿女一同搬到伊犁安家,扎根边疆。这是我最敬佩老兄的一件事,印象最深。”(雷光:《老宋兄,真不忍与你言别啊!》载《伊犁河》1991年第1期)老宋乃一介书生,斯文可人,但常怀侠义之风。一日,他在菜市场见到党委档案馆同事程瑞芬满脸愁容,便向前询问,知悉她家唯一一只天天下蛋的宝贝母鸡昨晚被盗,偷儿正在菜市场卖鸡销赃呢。苦于自己势单力薄,不敢前去捉贼。老宋一听,立即奋勇向前,将偷儿扭送治安部门,将宝贝母鸡夺回。老宋此侠义之举,令文友们笑传为书生出演全武行轶闻。

    相关热词搜索: 伊犁 史记 当代文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