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洛杉矶人物志

    时间:2021-02-27 08:02: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何镇邦著名评论家。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82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1987年调入鲁迅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研究和评论工作,著有《长篇小说的奥秘》(花城出版社,1988)、《当代小说艺术流变》(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文学的潮汐》(1992,云南人民出版社)、《文体的自觉与抉择》(1994,人民文学出版社)、《九十年代文坛扫描》(2000,云南人民出版社)等文学评论集,主编《文体学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当代名家随笔丛书》(群众出版社)、《中国当代女作家情感世界散文丛书》(辽宁人民出版社)、《黑马长篇小说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以及“名家侧影”(在《时代文学》杂志开专栏持续十年共推出文坛60位名家的印象记,待结集出版)等大型文学书系。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利用教学与文学评论写作工作的边角时间,从事散文写作,题材涉及文化随笔,国内外风光风情游记,人生经历记忆、文坛人物素描以及美食、茶话、酒话等等,被称为“生活散文”或“文化散文”。已结集出版的散文集有《笔墨春秋》(1998、群众出版社)、《文化屐痕》(2003、兰州大学出版社)、《文坛杂俎》(2005、文化艺术出版社)、《边走边吃》(2007、鹭江出版社)等。

    洛杉矶位于美国南加州,西临太平洋,东与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相邻,气候干爽,经济繁荣,被称为“天使之城”。更重要的是,洛杉矶集合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呈一种多元的文化状态,尤适于移民的生存。近几十年来,从祖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移民大量涌入洛杉矶,几近百万人。本世纪以来,我两度访美,在洛杉矶逗留近百日,与旅美华人有着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尤其同洛杉矶华文文坛的各位人士交流更多,于是有下面的一些记录。

    李锦扬与萧逸

    李锦扬先生大概是洛杉矶华文文坛的老寿星了。人们至今也没有弄清楚他准确的岁数,只知道他大概已年逾九旬;他自己对别人也只是说,年已九旬,究竟九十几,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我两次到洛杉矶,都在不同场合见到他,只见他健步如飞、无需人们帮扶,哪像一位九旬老翁!

    李锦扬,祖籍湖南湘潭,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5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修比较文学,后转至耶鲁大学攻读戏剧,1947年取得硕士学位。也就是在取得硕士学位那年,他的小说处女作《花鼓歌》一炮打响,使他得以留居美国,并以英文写作打入美国主流文坛,成为以英文写作打入美国主流文坛的少数华人作家之一。听说其中还有一段曲折动人的传奇故事呢。

    1947年,他在耶鲁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由于没有取得在美国的居留证(也就是绿卡),必须回国。就在他等待移民局遣送他回国之际(他已没有钱买回国的船票),他的小说《花鼓歌》在一次征文中得大奖,于是命运发生了变化,不仅得到了一笔数量可观的奖金,还获得了“绿卡”。随后,《花鼓歌》又被改编成音乐剧,在纽约百老汇常演不衰。据说在谈改编报酬时,有两种支付办法,一是一次性付给5万美元,一是长期领取版税,彷徨中他把自己灌醉,竟然稀里糊涂地选择了后者,于是至今近六十年仍每年得到《花鼓歌》的版税。此事成为盛传于洛杉矶以至全美华文文坛的佳话。

    更可喜的是,李老至今仍坚持写作,主要用英文写,再译成中文,偶尔也用中文写作。几十年来,他共出版了《花鼓歌》、《爱人角》、《马跛子与新社会》、《堂斗》、《天之一角》、《赛金花》、《处女市》、《金山姑娘》、《太平天国》、《愤怒之门》、《乱世春秋》等十多部作品。去冬今春在洛杉矶同他见过几次面,送我一部新作,是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乱世春秋》,写的是清末一位留美学人回国的经历和他及家人见证的历史变迁,系用英文写成,再由旅美华文作家李佩兰女士译成中文的。此书我从洛杉矶带回国,放在我的书柜中,成为我对李锦扬先生的一种怀念。

    萧逸原名萧敬人,原籍山东菏泽,系国民党将门之后。他12岁随父迁台,在台求学,大学毕业后即投入武侠小说创作。几十年间,出版了四十多部武侠或情侠小说,在武侠小说界,与金庸、古龙齐名。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移民美国之后,在创作武侠情侠小说的同时,又涉足影视,成为著名的影视编剧,文学与影视双栖。我2000年夏以及2007、2008年冬春两度访美,同萧逸兄均有较多的交往。2008年春,他又到北京小住近一个月,我们常在一起宴饮冶游。一次在北京后海的“孔乙己酒家”吃过晚饭后,乘兴夜游后海,看阑珊灯火中的后海酒吧,萧兄童趣大发,聊起《血色浪漫》中所描述的“拍婆子”(当年北京“红卫兵”玩的追女孩子的把戏),并与在座的女孩开起了玩笑。一位颇为儒雅的大作家霎时变成一个顽童,童心毕现,煞是可爱。其实,萧逸正是这样的人,既儒雅、又侠义,既善于应对社会各种人物,又不失其可爱的童趣。

    在同萧逸断断续续的交往中,听他聊起几段往事,颇有趣,兹记述于下。

    一是他聊起他当年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饮马流花河》在台北发表的情景,仍然流露出志得意满的情态。他说,《饮马流花河》写成后,台北某大报副刊用整版刊出并连载,那是以撤下正在连载的金庸某部作品为代价的,那可以说是他武侠小说创作进入一种巅峰时期的标志。

    二是聊起他与梁实秋的交往。他曾师从梁实秋先生,并颇受其眷顾(赏识)。一次,他想去拜访梁实秋先生,事先通电话打了招呼,梁先生唯恐耳背听不见门铃声,居然坐在宅前等候他的光临,此事让萧逸大为感动,当然也表明他与梁实秋先生之间师生之谊的深厚。我在洛杉矶的萧府客厅看到梁实秋先生为萧逸写的一个条幅,字迹潇洒俊逸、措词情感殷切,也可以作为梁萧师生之谊的佐证。

    三是关于打破坚冰与大陆交流的往事。萧逸移居美国洛杉矶之后,创办北美洛杉矶华文写作协会,为创会会长。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力排众议不顾台北派驻洛杉矶的“外交使节”再三警告,多次邀请大陆作家访美,有时访美大陆作家就在他家里留宿,如蒋子龙、贾平凹等,他终于打破坚冰,为海内外华文作家交流打通了一个通道,建立了一个新的平台,真是功莫大焉!

    黄美之与伊犁

    黄美之在洛杉矶华文文坛,也是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2000年夏天,我初访洛城时,就与黄美之结识,我为其传奇式的经历与典雅的贵族气质所吸引。她作为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协副会长,曾为我主持过在洛城侨二中心举行、由洛杉矶华文作协举办的报告会,又多次驾车载我往各处参加文学聚会,故亲切称她为“大姐”。

    黄美之,原籍湖南沅江,系名门闺秀,曾就读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1949年从军迁台,曾在孙立人将军处当秘书。因为孙立人案受牵连在台湾坐了国民党蒋家父子的十年冤狱。出狱后,于1963年与美籍外交官傅礼士先生结婚,之后随夫遍游非亚各洲,1972年回美定居于洛杉矶巴萨迪那,服务于美国邮政局资料室直至退休,并活跃于北美华文文坛。2000年夏我访美时,曾赠予我散文文集《欢喜》、《不与红尘结怨》等,读后,其雍容华贵和典雅高尚的气质,优美简洁的文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2007年至2008年冬春之间,我再次访美,她又送给我一部刚由台北跃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沉沙》。集中所收七篇短篇小说,描述从清末到“民国五六十年代”各种普通人生感人而无奈的故事,表现出历史长河中所沉淀的一些沙砾,读来也让人唏嘘。黄大姐在送我的书的扉页中写下唐代诗人杜牧《赤壁》一诗中的两句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寓意深焉。小说集封面印有黄大姐当年在台北出狱时照的一幅相片,其端庄贤淑,可见当年之风采。她指着相片对我说:“这是出狱之照,太年轻了点。但由此可见,蒋家父子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其激愤之情,溢于言表。据说,台湾当局已为其“平反”,并补了十万美元的安抚费,大姐将其设立“德维文学基金”,并成立“德维文学协会”,全部用于文学事业。

    黄美之外柔内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最好的体现。在同她交往之中,既体会到她热情关怀与周到呵护,又能感受到她耿介高洁的性格。据说她的丈夫傅礼士先生辞世之日,也是她的独女成婚之时,她含痛既办好了丈夫的丧事,又办好了女儿的婚事,凸现其坚强的性格,在洛杉矶华人中传为美谈。近年来,她年事已高、视力又不好,远在纽约的女儿要接她到纽约一起生活,以便给予更多的照顾,她毅然谢绝女儿的美意,独留洛杉矶巴萨迪那那座清静的“橘园”过着孤单的养老生活,并坚持文学创作,一直不想辍笔。2008年元旦刚过,我应约到她府上拜访时,正是她女儿带着三个小外孙来过完圣诞、元旦返回纽约的第三日,她说三个小家伙闹了十来天,家里乱得不得了,但环视客厅以及各个角落,仍收拾得一尘不染,井然有序。这就是黄美之,无论是写文章还是日常生活,一点都不能将就!

    伊犁是一位同黄美之形影相随的侨居在洛杉矶的华文女作家。2000年夏天访美时,我曾结识她,记得也是黄美之介绍,她送我一部小说散文集《美金的代价》(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列为“旅美华文女作家精品书系”之一种),回来翻阅过,觉得她的文风与众多旅居海外的华文作家不一样,同她的为人一样,低调、不尚炒作,朴实无华,却对生活有着独到的穿透力,文字也比较从容隽秀。她是我比较看好的一位海外华文作家。2008年元旦过后,我应约到黄美之大姐家拜访,并受其宴请,特意前来陪客的就有伊犁,她再次送我一部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等待绿卡》,集中收入八篇作品,均是她近作中的佼佼者,尤其是《等待绿卡》一篇,寓意更为深远。读了这些作品,对伊犁就更刮目相看了。

    伊犁,原名潘秀媚,出生于浙江永嘉,11岁到香港,在香港读完中小学,1967年随同父母远赴巴黎,次年在美国修读护理科,获诺丹护士文凭。1973年移居美国,先毕业于波士顿麻省大学英文系,后又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写作班进修,然后定居于洛杉矶,从移民香港时代就开始文学创作,著述颇丰。“伊犁是一个能掌握她自己命运的人,因此在她的作品中还透着这一种毅力和命理。”这是黄美之在为小说集《等待绿卡》撰写的序文《水仙的联想》中的一句话,用它来概括伊犁的为人为文是颇为得当的。

    黄宗之与朱雪梅

    黄宗之与朱雪梅是一对定居于洛杉矶的科学家夫妇。他们来自湖南衡阳的南华大学医学院,出国前一为副教授,一为讲师。黄宗之于1995年先期到美,作为访问学者在南加州大学医学院肝病研究中心从事肝脏疾病酶的基因表达与调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朱雪梅则先赴日本东京从事肝类病毒的转基因动物研究,然后转赴美国与丈夫团聚。十几年来,他们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有了安定的工作与美满的家庭生活,而且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乐此不疲,成为活跃于洛杉矶华文文坛的一对夫妇作家。他们合作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阳光西海岸》2001年由天津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作描述了一对科学家夫妇出国打拼的经历,在异国他乡经历了工作、身份和家庭的重重挫折,也表达了对故园刻骨铭心的思念。此作一炮打响,几度重印,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又很快写出第二部长篇小说《未遂的疯狂》交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7年秋我重访美国到达洛杉矶时,在一个聚会上见到他们夫妇,他们出于对我的信任,把刚完成的第三部小说《破茧》的初稿交给我审读。这部长篇新作写的是子女教育问题,以两个华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进行对比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我颇感兴趣,很快读完了初稿,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他们虚心地接受了我的意见,并很快改出了二稿,我在洛杉矶居留时阅读了二稿并写了序,归国时带回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审读,他们读后也颇感兴趣,签了出版合同。在等待付印期间,黄宗之、朱雪梅夫妇又虚心听取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责编的意见,改出了第三稿,再交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年内出版这部长篇小说。我想,到时在国内外将引起强烈的反响。

    在反复阅读《破茧》这部长篇小说的过程中,我同他们夫妇之间加深了了解,成了好朋友。黄宗之与朱雪梅,不仅是一对相爱的夫妇,又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与业余写作的合作者。在小说创作上,往往是黄宗之出构思、打初稿,朱雪梅再进行文字的加工打磨,这种合作可以取长补短,是很默契的。他们可以用来写作的业余时间很少,只能起早贪黑利用假日时间,有时要在凌晨四五点钟起来先写上一两个小时,再分别送女儿上学并上班去。这样的辛劳他们无怨无悔。其实,文学创作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名利,他们只是对文学保有一份热爱之情,文学创作使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亮色而已。

    黄宗之、朱雪梅夫妇,除了把业余时间用于文学创作,还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两个女儿的教育上。他们的大女儿安琦是随她母亲来美国的,今年夏天高中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录取。据说录取她的名校还很多,再三权衡,还是选择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他们夫妇用在女儿身上的精力可谓多矣。长篇小说《破茧》用的不少是他们教育女儿的素材,尤其是其中的甘苦与感悟。可以说,没有安琦的成长与教育,就没有长篇小说《破茧》的诞生。小女儿姗妮出生于美国,刚上小学,是一个十分活泼可爱又听话的小姑娘,我们夫妇多次同她一起去游览,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愉悦。现在,安琦就要上大学了,黄宗之、朱雪梅夫妇即将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姗妮的培养教育上。

    从黄宗之、朱雪梅这对科学家夫妇和文学创作合作者身上,我似乎看到华人在海外的奋斗史, 看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力量。当然,也看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梅花与兰花

    梅花与兰花是一对中美混血的孪生姐妹。梅花的美国名字是莱丽克·彼德森,兰花的美国名字是达丽娅·彼德森。她们的父亲彼德森先生曾经是《洛杉矶时报》的记者,现在一家英文杂志当编辑;她们的母亲苏珊是从沈阳到美国去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洛杉矶,苏珊与彼德森以相当浪漫的方式认识、相爱、结婚并生下了这一对中美混血的双胞胎。苏珊的父亲,也就是梅花与兰花的姥爷王振文先生系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与我有一面之交。于是,在我重访美国逗留洛杉矶时,就有同他们一家见面认识的机缘。当然,这一见面,又是具有相当传奇色彩的。

    苏珊从洛杉矶的几家中文报纸上和朋友的口中得知我访美并住在洛杉矶的消息,打电话告诉她远在中国沈阳的父亲,她父亲要她在洛杉矶招待我,以尽朋友之谊。她后来辗转找到我,并在我为圣谷作协举办的报告会上见到我,邀我与夫人于2008年元旦后到她那位于好莱坞附近半山上的家里作客,并把她那双胞胎女儿写的一组中国游记的中译本交给我。回到住处,我断续地阅读了这对孪生姐妹的访华日记中译本,大概有五六万字左右,是她们2006年夏天随父母回中国探亲旅游写下的日记式游记。写的主要是在北京和桂林的见闻。这个阅读,增添了我访问苏珊家的兴趣,自然也就有了一种见见这对孪生姐妹的期待。

    2008年1月7日,苏珊如约接我们先到好莱坞的环球影城参观,然后到她家里去见她的丈夫以及一对孪生女儿。彼德森家族是好几代前的北欧移民,也是一个书香门第。苏珊的公公婆婆也都是作家式的编辑,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是好朋友,因此,莱丽克与达丽娅出生时,克林顿还发了贺函。他们的家在好莱坞影城附近的半山上,是一座相当古老的建筑,门前有很高的台阶。我们拾级而上进门:这是一座两层的楼房,站在楼上的阳台上可以鸟瞰好莱坞以及海滨景色。苏珊的先生与女儿们对我们非常地热情友好。梅花、兰花分别为我们表演钢琴演奏,彼德森先生竟然用中文演唱了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示友好,随后他又边弹钢琴边唱起他为向苏珊求婚而创作的歌曲,真是一片和谐融乐的气氛。苏珊还把两位双胞胎女儿从小写的一些日记与文章搬出来给我们看。别看两位小姑娘才11岁,已是初中一年纪的学生,且从小就爱好写作,用英文写了大量作品,并决心要做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短暂的会见结束后,我们又驱车到附近一家西餐厅享用意大利美食。这一天,我们的确过得很有趣。

    今年一月中旬我们回国之际,把梅花与兰花合作的中国游记带回来并推荐给《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他们选发了孪生姐妹各一篇作品,刊于今年的第六期上。当我把这一消息告诉她们以及寄去样刊时,苏珊来电话说,两姐妹简直乐坏了,说她们还要继续写下去,实现当中美文化交流使者的理想。苏珊还在电话中告诉我,梅花与兰花还非常关心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还捐了款,并致信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表明她们身上还有一半中国血统,中国也是她们的祖国,她们要为祖国做得更多。

    梅花与兰花,是一对多么可爱的中美混血的孪生姐妹啊!

    刘於蓉与张明玉

    刘於蓉女士是洛杉矶华文文坛颇为活跃的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她是北美圣谷华文作家协会的创会会长,又担任蒙特利公园市市政府的文化艺术委员、美国普林顿大学客座教授、南加州华人新文化运动协会会长以及世界华人妇女高尔夫协会会长等社会职务。她每天几乎都在社交活动中度过。好在她的丈夫是位在美国生美国长的日侨,成为她的好后勤,因此她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文学创作与社交活动之中。

    2007至2008年冬春之交再次访美,我在洛杉矶同刘於蓉女士见过几次面。她的热情与率真、浪漫的性格留给我颇为深刻的印象。由于她装扮入时,衣着时尚,初次见面时,还有点拘谨。但随着对她的了解逐步深入,尤其在她多次为我安排各种活动之后,我和她之间的交往就自然放松多了。她曾为我联系“美国生活电台”与“1300电台”的两次专访,举办过一次由圣谷华文作协主办的题为“从生活到创作”的文学报告会,在会上认识了不少洛杉矶华文文坛的朋友,还参加过圣谷华文协会新会长的就任典礼。她精心安排这些采访与活动,为的是让我在洛杉矶的生活不单调寂寞,也是为了让我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洛杉矶的华文文坛。对此,我十分感激,也曾当面一再道谢过。但她一再表示未能为我举办一次较盛大的访美party而感到遗憾,并希望在我来年再次访美时补上。

    刘於蓉在文学创作方面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她既写纪实文学和散文随笔,也写小说,作品颇丰,在台湾、大陆和北美各地出版发行。在她送给我的作品中,就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美国女子监狱》,这是她深入多处女子监狱采访后写成的,颇有文献价值和可读性。此外,还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散文随笔集《一位美籍华人与她的一百多只猫》,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小说散文《人生舞台在美国》,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协2000年印行的散文集《美国旅人情·世间情·亲情》等等。这些作品表现出,她的文学创作有如她的人生经历一样丰富多彩。

    刘於蓉女士祖籍东北,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国文学系。曾在台北名校中山女高教授高中英文,还在台湾电视公司主持过“学府风光”、“美丽宝岛”、“温暖人间”等节目。1976年到美国进修,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并致力于商业活动,从此定居洛杉矶,成为美籍华人。

    比起刘於蓉来,张明玉同我的接触就少得多。记得在洛杉矶逗留期间只同她见过两次面,一是到美国生活电台接受她的采访,一是在圣谷华文作协举办的一次活动中。但张明玉是那种见了面就让人忘不了的人。她是位颇有成就的剧作家,聪明睿智性格比较内敛,不像刘於蓉那样开朗善交际。但她的机敏和贤淑,却是在刘於蓉身上找不到的。

    2007年秋日,我刚到洛杉矶不久,也就一周时间,时差刚倒过来,刘於蓉女士安排我接受美国生活电台采访。张明玉在生活电台主持名人访谈节目,每周一次,安排在周日晚上十点多播出,每次播出一小时。有位朋友把我送到生活电台的录音室,栏目主持人张明玉在那儿等着我。她看上去五十多岁,衣着朴素,气质儒雅。我只匆匆看过她拟定的采访提纲就开始进入访谈的节目制作了。记得谈了一些大陆近期文坛概况和对洛杉矶华文文坛的评点,然后就进入一些短兵相接的她问我答的广泛话题之中。记得问及我所在的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是否可以接受海外华文作家前来进修这一问题时,我回答回国后向中国作协领导报告、争取实现时,她高兴地对听众们说,她将带队到北京进修文学创作,有愿往者可以到生活电台报名。我们彼此都聊得十分开心,也就没什么距离了。遗憾的是,张明玉代表听众的这一请求,我回到北京5个月了还没有机会向中国作协领导面陈,于是也就没办法回复张明玉女士了。

    汪洋与杨建立

    汪洋是一位刚在海内外华文文坛闪亮登场的青年女作家。她从黔北那座历史文化名城走出,在北京打拼了几年,2006年秋赴美与丈夫杨建立团聚。不到两年时间,她成为洛杉矶华文文坛上一颗闪亮的明星。不仅加入北美洛杉矶华文写作协会,并推举为该会理事、副秘书长,还荣获美国国会颁发的“杰出华人作家奖”。更重要的是,她成为海内外华文文坛联系的一个纽带。她既在洛杉矶代表华文作协周到地接待应邀访美的中国作家代表团,又应邀回国参加中国作协举办的“青创会”和主持中国作协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会“,并传达从洛杉矶华文作协带回来的信息。这一特殊身份,使汪洋成为一个海内外华文文坛重要的特殊人物。

    汪洋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要用二十年才能走通的文学道路。自从上个世纪末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紫色情怀》以来,不到十年中,她连续出版了纪实文学《走向彼岸》、长篇小说《暗香》、《与“郎”共舞》、《在疼痛中奔跑》、散文体自传《永不放弃自己》等作品。其中,《走向彼岸》正在被改编成影视;《在疼痛中奔跑》荣获第二届”乌江文学奖“,并已被译成英文,准备在美国出版。

    汪洋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当然主要是由于她的刻苦与勤劳,在文学创作上“永不放弃自己”,也是由于有中美两地的老师、编辑和朋友们的热情帮助,但更重要的是她有一个好后勤——她的先生杨建立的全力支持。

    杨建立,原是豫北一个农村的放牛娃,“文革”后考上江汉石油学院,成了一名大学生。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又远赴美国洛杉矶创业,成了美国通贸集团的总裁,其公司制作生产的手袋,畅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不到二十年间,杨建立走完了从放牛娃到企业家的道路。更重要的是,自从同汪洋结合之后,他就成了汪洋从事文学创作的好后勤和坚强后盾,从物质到精神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不仅如此,他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协理事、副秘书长的家属,他全力支持协会的工作。协会的有些活动,就是他支持举办的,并且从策划到慷慨解囊,他样样干。他还为华人社会做了许多义工,为他的家乡河南清丰县委、县政府领导赴美招商倾全力策划和举办各种活动。难怪洛杉矶华人中有不少说他“一看就像教会的人”。因为他关心他人,处处送爱心,我曾写了一首打油诗送他:“大洋两岸任行走。创业洛城写春秋;心中自有大爱在,平凡之处亦风流。”

    杨建立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画家。他在繁忙的商务活动与社会活动之余,还坚持业余作画。他画梅花,有各种形态,已出了画集。最近接到他的越洋电话说,为了给四川汶川大地震灾民们捐款,他发起百名华人画家义卖赈灾,在洛杉矶的华人画家丁绍光等都踊跃参加这一活动,共得款项百万美元,已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洛杉矶总领馆转交四川灾区人民。他还说,此次义卖中,他卖出两件梅花作品,一件600美元,一件900美元,虽不及丁绍光等名画家一件可卖六万美元,但也是一番心意的表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杨建立的大爱。应该说,他是一位小爱与大爱兼备的人。

    责任编辑刘志敏

    相关热词搜索: 洛杉矶 人物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