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原始互渗思维在中国古典文学意境创造中的运用研究

    时间:2021-03-26 08:03: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对原始互渗思维在中国古典文学意境创造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中国古典文学意境创造中,原始互渗思维主要是通过比、兴手法来实现自己的运用的。

    [关键词]原始互渗思维;意境;创造;比、兴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4-0105-03

    [收稿日期]2013-04-22

    [作者简介]薛文素,山西管理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境营造理论。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有关意境的理论虽然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但“意境”一词最早却是由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此后,意境逐渐成为我国诗论、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加以补充、发挥,宋代的严羽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意境,认为二者完全一致。清初的王夫之提出的“情景交融”论从观察、创作和鉴赏等三个层面论述了意境的生成和结构等问题,使意境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清末明初的王国维提出了境界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现在,意境已由诗学走向音乐、雕塑、书法、舞蹈、绘画、园林、建筑等各个艺术领域,成为现代审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意境理论的发展,意境的概念也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笔者认为,应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这样,作为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的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和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或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意境的创造和人对自然的思维方式有关,而人对自然的思维方式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比如,在先秦时期主要体现为人对自然的原始互渗思维。那么,这种原始互渗思维究竟是如何参与古典文学意境创造的呢?笔者对此将展开下列研究。

    一、原始互渗思维的内涵

    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在他所著的《原始思维》一书中提出了“原始思维”的概念,并且指出:“具有自己制度和风俗的一定类型的社会,也必然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所以原始人的思维和文明人的思维理所当然应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于是他在《土著人如何思维》一书中把人类思维分为 “原始思维”和现代性的“西方思维”两类。原始思维是原始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原始人的思维在布留尔看来是“以互渗律作为最高的指导与分配的原则”的,原始人的心灵受“互渗律”的支配。

    何为“互渗”?互渗就是相互作用和影响。浅显地说,互渗很像我们日常所谓的“情景交融”或者中国古典哲学术语“天人合一”。何又为“原始互渗思维”呢?结合以上对“互渗”的阐释,可以这样给“原始互渗思维”下一个定义,即所谓原始互渗思维就是一种认为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外界事物能够通过神秘的方式相互渗透、感应、契合的思维。原始人就是凭借这种思维来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的。例如,一个原始人在路上走着,看见一条蛇从树上掉到他面前,即使他明天或者下个星期才知道他的儿子死了,他也一定会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再比如,从前乡下没有电灯之前是点油灯的,如果头天夜里油灯结了三颗大灯花 ,或者第二天早上起来喜鹊在屋脊叫了三四次,接着,这一天又有亲戚来访,人们就认为这些现象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以上事例观照这种思维,可以看出这种互渗式的思维方式在认识问题时很重视精神领会、切己体验和放弃彻底思考。如《传习录》曾记载王阳明有次游玩时,曾指着岩中花树对友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而是已领会于心。

    受这种互渗式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列维·布留尔认为:“人类情感意志向两个方面投射:人向物的参与或渗透,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投射到对象世界,使对象物和人一样享有情感、灵性和德性。物向人的渗透,人将自己同化于对象之中,认为自己具有对象的某种特性。”正是在互渗律的影响下,才出现了图腾的信仰崇拜,同时也使原始的占卜与巫术的产生成为可能。一方面,原始人认为外部世界的许多现象在向人们预示着某种事情的发生,他们可以通过预先的占卜来得知这种关联;另一方面,因为整个世界都是相互交融渗透、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所以人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影响外部的世界,于是产生了巫术。中国古代的《周易》中就体现了这种观点。如“柘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周易·大过·九二》)“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周易·大过·一九五》)等,都是通过一些自然现象来预言人事的灾异的,这正是体现了原始思维的“互渗律”。另外,像“乐天安命”、“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信则有,不信则无”、“敬鬼神而远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有关“命”的观念和因缘轮回的佛教思想以及中医理论中的经脉、阴阳五行说、天文学中的星象说、谶纬说、地理学上的风水说也都契合了“互渗律”。

    二、《诗经》中运用的比、兴手法体现了原始互渗思维的特点

    比、兴手法是中国古典文学意境生成常用的创作手法,是后世诗论家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对于“比”的理解,各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观点基本一致。《毛诗正义》孔颖达疏:“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刘勰说:“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本来是迥然不同的两类事物,如果只取其相似之处,以彼物比此物也,这种用法就是“比”。这样的“比”法显而易见,在《诗经》中运用很多。如著名的《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接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柔荑”用来比喻庄姜柔嫩洁白的手,“凝脂”用来比喻庄姜像羊脂般光洁平滑的肌肤,“蝤蛴”用来比喻庄姜白皙丰润的脖颈,“瓠犀”用来比喻庄姜整齐洁白的牙齿,“螓首”用来比喻庄姜方广的额,“蛾眉”用来比喻庄姜细长弯曲的双眉。《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小雅·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这样的“比”,基本上是修辞学中的比喻,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

    《诗经》中用“比”的另一种情形就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通篇借大老鼠来比喻那些不劳而获的统治者。和《魏风·硕鼠》用“比”不同的如《小雅·鹤鸣》,它是用一系列物象:鸣于九皋的鹤、深潜在渊的鱼、园中高大的檀树等来比喻可为国用的人才。清人王夫之评道:“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创调也。”(《姜斋诗话》卷下)揭示的就是此诗通篇用“比”的特点。

    对于“兴”的理解,《毛诗正义》孔颖达疏:“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发起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可见,兴是借他物来引出此物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如《溱洧》,全诗两章,分别以“溱与洧,方涣涣兮”和“溱与洧,浏其清兮”起兴,描写青年恋人群游嬉戏的背景,烘托美好温馨的气氛。而当兴与诗歌情思发生某种意义联系时,它的作用就和“比”相近了。《周南·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河洲上雎鸠的此起彼伏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预示着淑女君子之爱情的实现。《桃夭》首章的起兴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盛开的鲜艳的桃花象征美丽的新娘,同时也烘托了出嫁的热烈气氛。这一类都和“比”难以截然区分。

    还有兴与诗歌的情思不相关的情形,如《唐风·山有枢》是一首讥刺守财奴的诗,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关联,起作用只在起韵。再如《秦风》的《黄鸟》《晨风》等,也是如此。

    从比、兴的内涵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两种手法事实上正是原始互渗思维的体现。在这之后出现的《楚辞》进一步体现了这种思维特点。

    三、原始互渗思维的特点在《楚辞》中也有所体现

    首先,《楚辞》中蕴含的巫文化体现了原始互渗思维的特点。

    宋人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观余论》卷下《校订楚辞序》)这就表明《楚辞》首先是楚文化的产物。可是,由于楚国地处长江流域的南方,与中原相对隔绝。经过长期的积淀而逐渐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楚文化,因它延续了由商文化而来的原始遗风,与中原文化相比较,巫术以及对鬼神的信仰相当浓厚,所以楚文化中蕴含着浓厚的巫文化的色彩。

    《楚辞》与楚国民间的“巫歌”关系极为密切。楚地一向巫风盛行,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祭祀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这种巫歌,往往想象丰富,且带有浪漫情调。由于是歌、舞、乐结合在一起表演,因此,除了便于抒发感情,还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另外,还具有语言活泼、节奏鲜明、结构比一般诗歌宏大、讲究起伏的特点。屈原现存作品中的《九歌》、《招魂》最为明显地体现了巫歌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些民间祭神的巫歌,孕育着的丰富的富有神奇的想象或幻想的神话故事,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如《九歌》中的神鬼,《离骚》中的天界,《招魂》中的地狱,以及《天问》中的玄思等等,都能找到巫风的痕迹。

    由此可见,在楚文化的影响下,屈原所创作的《楚辞》带有浓厚的巫文化的色彩是必然的,其中具有原始互渗思维也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楚辞》中的比、兴手法,也体现了原始互渗思维的特点。

    以屈原的《离骚》为例,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法。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卷一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为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屈原的这种以物喻人的思维方式,正是互渗思维的一种体现。另外,在《离骚》中,主人公似乎是在一种原始宗教的氛围中向神灵诉说苦衷,祈求神的理解与同情。 “向神灵进行控诉”正是原始互渗思维的一个特点。《离骚》还将对历史的追忆和在天界的神游交织在了一起,大量的香草、善鸟、虬龙、鸾凤等的比、兴手法运用,都具有互渗思维的特点。例如,《离骚》中写道:

    驷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在这段文字中,驾“玉虬”,乘“埃风”,朝发“苍梧”,夕至“县圃”,“羲和弭节”,“饮马咸池”,望舒先驱、飞廉奔属,令凤鸟飞腾,帅云霓来御,令帝阍开关等,完全是神话式的表达,并在叙述中体现出了原始宗教中所具有的那种热烈的情绪。再如《九歌》是在宗教祭祀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渗透着当时人们举行祭祀或巫术活动的狂热。

    四、《诗经》中的比、兴,其原始互渗思维的特点弱于《楚辞》中的比、兴

    在《诗经》与《楚辞》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还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诗经》中的比、兴具有了一些理性色彩,其原始互渗思维的特点要弱于《楚辞》中的比、兴。《诗经》中用于比、兴的事物与情感之间的联系是临时建立起来的,而在《楚辞》中,特别是在《离骚》中,比、兴的事物与情感之间是有一种内在的密切的联系的,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整体情感密不可分。另外,在《诗经》中,比与兴的界限是较为清晰的,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是兴,“有女如玉”“泣涕如雨”“其甘如荠”等则为比,而在《离骚》中,比与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表面上是说自己以貌美而招妒,实际上暗含了自己的才能不被理解之意,“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等句既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又有比喻意,因此,只能笼统地称之为比、兴。

    总之,比、兴手法体现出了原始互渗思维的特点,并由此造成了朦胧蕴藉之美,进而促进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意境的生成。因此,可以这样说,原始互渗思维用来实现自己在中国古典文学意境创造中的运用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比、兴手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陈桐生《离骚》比兴形态早于《诗经》[J]文艺研究,1996(6)

    [4]王阳明传习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4

    [责任编辑薄刚]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意境 原始 思维 古典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