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周易》与神话关系论考

    时间:2021-03-26 08:18: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神话是先民对世界的形象记忆,《周易》是先民对世界的哲学思考。八卦的产生具有鲜明的神话色彩。《周易》关于宇宙的观念、天地的开辟与万物的创造的抽象解释,在神话中都有具象的描述。神话与八卦在时空观上有着相同的对应认同性。八卦源于神话,《周易》反过来又对神话作出了哲学的解释。《周易》与神话的产生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础,都是先民智慧的结晶,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周易;神话;宇宙起源;三才之道;时空观

    [中图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0)12-0105-05

    闫德亮(1964—),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与文化。(河南郑州 450002)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原神话的文化特征及其现实意义研究”(项目编号:2009BWX003)的阶段性成果。

    《周易》,一名《易》、《易经》。《周易》,最初只有八卦,后演化为六十四卦。关于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历来说法不一,《事物纪原•经籍艺文部》言:“《帝王世纪》曰:‘炎帝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史记•周本纪》曰:‘西伯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而“王弼以为伏牺,郑玄以为神农,孙盛以为夏禹”。从八卦演化中我们亦可看出《周易》与神话的渊源关系。《周易》是对世上万事万物之法则一种符号性摹拟与象征性解释,其哲学意义下蕴含着丰富的远古神话内涵。

    一、八卦的产生与《周易》中的神话内容

    《周易》的核心是八卦,八卦是《周易》中最基本的八种符号。关于八卦的起源,有种种传说和猜测,如:“伏羲作八卦说”、“男根女阴说”、“原始文字说”、“龟卜说”、“结绳说”、“竹筹蓍草说”、“天地说”、“土圭测影说”、“日月星象说”、“宫室建筑说”、“筮数说”等,我们认同于“伏羲作八卦说”。伏羲,又叫包牺,亦称太昊,三皇之一,上古神话人物。他是华胥氏履巨人足迹而生,风姓,蛇身人首,他“以龙师而龙名”,最早创立了龙图腾。他所处的时代还是原始愚昧的时代,人们不懂天道人礼,他发明了姓氏,制定了嫁娶,并做罔罟教人渔猎,等等。伏羲最为伟大的文化贡献是发明了八卦,从此人类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伏羲作八卦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一说源于《河图》、《洛书》。《周易•系辞上》言“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的“圣人”即伏羲,他受《河图》、《洛书》的启发而作八卦。因此《三才图会•人物一》言“(太昊)因河图洛书而作八卦”。其实伏羲作八卦本身就是一个色彩很浓的神话故事。相传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其背有旋毛如星点,后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称为龙图,伏羲取其法以画八卦生蓍法。又禹治水时,神龟出于洛水,其背有裂纹,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右二,前左四,后右六,后左八。其纹如字,禹取其法而作《尚书•洪范九畴》。河图洛书的神秘无疑增加了八卦的玄奥性。龙马、神龟皆为神兽,是龙的取材对象、龙的化身,故可以认为二神兽为龙,而伏羲作为神话人物也是龙或曰龙裔,从这一点说,是龙催生了八卦的产生,八卦产生于神话。反过来说,八卦的产生又丰富了神话内容,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另一说来源于“天地风与鸟兽之纹”。《周易•系辞下》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在另外的古籍中也有相同的记载:《白虎通•号》言“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画八卦以治天下”;《绎史》(卷三引《古史考》)言“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声,乃画八卦”;《说郛》(一百二十卷本辑《礼含文嘉》)言“伏羲德洽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龟书,乃则象作易”。

    伏羲作八卦的灵感来源到底是哪一种呢?孔安国、马融、王肃及后世大多数经学家的解释是:伏羲得河图而作《易》,是说伏羲虽得河图,复须仰观俯察以相参正,然后画卦。故我们可以认为:伏羲画八卦是两种灵感来源相统一的结果,或者说是取法于天地之间及人世间万事万物,并不仅仅依据于一种事物。

    其实,伏羲作八卦是远古先民自然观与生命观的一种反映。我们知道,远古时期,先民生存环境恶劣,生存能力差,对世界的认识水平很低。面对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对于随时而来的雷、电、风、雨、冰雹、山洪、泥石流、洪水、大火等自然灾害,先民深深感到自身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在他们的意识中,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是有灵的,都是受神灵主宰的,人间的吉凶祸福疾病死亡都是神灵在掌控,由此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心理。伏羲作为一个神话领袖,或曰作为一个氏族首领,必然要对这些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以此来引导先民,于是他就“观天观地观鸟兽之文取身取物”,归纳了对先民生计影响最大的八大自然因素,创立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分别象征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大天神的符号,每卦又可象征多种事物。伏羲作八卦的目的是“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系辞上》),“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画八卦以治天下”(《白虎通•号》)。从此以后,在八卦的引导规范下,先民对自然对人生有了认识依据,初始的宗教敬神祭祀等活动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初的酋长或神巫等少数人参加的神圣活动变成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活动方式也更趋于规范。所以我们说,八卦符号所反映的是先民对自然的认识,所表达的是先民朴素的自然观,所期求的是消灾避祸的平安生活,所透出的是对生命的忧患意识,所体现出的是先民的生命意识。

    八卦基因是阴与阳两元素,而伏羲始定男女嫁娶之制,规定了阴阳两性结合的法则,这大概也是人们把八卦的发明权归于伏羲的原因。从此,伏羲便以文明的开创者而居于始祖神之首。

    《周易》源于神话,又主动反映神话,即用哲学来解释神话。《周易•系辞下》言:“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言伏羲据八卦原理发明了罔罟。罔罟的发明是渔猎时代的文明,也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按照神话的延续,伏羲氏后为神农氏炎帝,后为黄帝,而后又有尧、舜。这些神话帝王都在自己的时代作出了文明的创举,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这些帝王的功业在《周易》中都得到了哲学解释,《周易•系辞下》里孔子有很详细的阐述: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

    按孔子的解释,炎帝神农氏制成的锄头、耕犁,教导天下百姓如何进行农业生产大概都是模仿了“益”卦的形状。炎帝建立的集市大概是模仿了“噬嗑”卦的形状。神农氏去世后,黄帝、尧、舜又先后兴起。他们依据《易》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法则,变通前人制度,使百姓劳作而不觉疲倦;用神道设教而感化百姓,使百姓适应而有便利。他们创制的衣裳大概是模仿了“乾”“坤”两卦形状,创制的舟船桨楫大概是模仿了“涣”卦的形状,用牛马驾车运物大概是模仿了“随”卦形状,夜间敲梆打更大概是模仿了“豫”卦形状,杵臼的发明大概是模仿了“小过”卦的形状,弓箭的发明大概是模仿了“睽”卦形状,房屋的建设大概是模仿了“大壮”卦的形状,棺椁的使用大概是模仿了“大过”卦的形状,文字的发明使用大概是模仿了“”卦形状。

    孔子的说法是上古大神的很多发明与应用都没超出《易》的原理,这是对远古先民文明行为的“周易解释”。其实,《周易》是周代产生的,远远晚于神话,它的某些原理应该是受神话观念的影响所致,它对神话的解释显然是要借助神话的影响与地位来抬高自己宣传自己,借以说明自己的神圣。

    二、《周易》的神话意蕴

    古代神话和古代哲学都对宇宙起源与万物生成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中国创世神话中,关于宇宙起源及万物生成是这样描述的,未有天地之时,“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太平御览》卷二引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肤为田土,发髦为星辰,皮毛为草本,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

    混沌即天地未分开之前的一种状态,《周易》为太极。太极,又称太一、大一。大即太,太,至高无上的意思;一,整体或绝对唯一的意思。太极即是一种阴阳(天地)未分的原始混沌状态。盘古创世神话中诸如“混沌如鸡子”“首生盘古”、“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垂死化身”等描述,在《周易•系辞上》中有同理的哲学解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或曰天地、奇偶、刚柔、乾坤。四象曰春夏秋冬,或曰东南西北,或曰金木水火,或曰阴阳刚柔。八卦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自然现象,因每卦又可象征多种事物,故可以说八卦象征世上万事万物。“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模式是对宇宙生成及《易》的制作过程的描述,说明了太极是世间万物的本体,由太极产生了天地阴阳,天地阴阳产生四象,四象又产生八卦,至此,宇宙得以起源,万物得以生成。由之我们可以说,“出于混沌,打破混沌”是神话与《周易》的一致性与相同性。

    关于宇宙起源,我们还可以从黄帝神话中找到与《周易》的对应关系。

    黄帝是神话中的天帝,也是神话中的太阳神,或曰光明神,也被看做神话中的创世神。作为创世神黄帝的某些神话与《周易》的易理在某些方面是暗合的。《淮南子•说林训》言“黄帝生阴阳”,揭示了宇宙中天地形成的问题,这同《周易》中的“太极生阴阳”(《周易•系辞上》)寓意是一致的。《尸子》、《太平御览》说“黄帝四面”,这同《周易》中的“四象”是一致的,都肯定了空间方位上有东南西北四方位的存在。

    黄帝神话中的“黄帝”“阴阳”“四面”与《周易》中的“太极”“两仪”“四象”其变化模式是由1而2而4,其直观形式如下:

    黄帝——阴阳——四面

    太极——两仪——四象

    关于天地形成及空间四方位意识的确立,黄帝神话与《周易》有着非常整齐的对应关系,它们所回答的问题也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是形象的描述,一个是抽象的概括而已。这种暗合不是一种巧合,而是相同思维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周易》受了神话的启发所致。故我们可以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是对神话“黄帝生阴阳”“黄帝四面”的哲学演绎。

    《易经》在对世界的哲学思考中还包含着浓浓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远古神话中都有形象的记述,如女娲补天造人、后羿射日、鳆禹治水、夸父逐日等神话都是对洪荒时代灾难的记录,描写了人(远古先民)在天、地之间的柔弱与无助。天、地、人是神话关注的对象,也是《周易》解释的对象主体。

    天、地、人在《周易》中被视为“三才”之道,其体现在八经卦的三画上,上画为天,中画为人,下画为地;体现在六画卦上是“兼三才而两之”(《说卦传》),即两艾为一道:“初、二为地道,三、四为人道,五、上为天道。”

    “才”寓意是什么?首先有原始、初始之意,这与远古神话的宇宙混沌初开相一致。其次有“存在”之意,昭示人存在于天地之间,以天地为依靠,而又顶天立地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远古神话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化育万物及女娲补天造人等神话都叙说了天地人万物为神所化育,人与天地血肉相融,不可分离,其中蕴含着天地崇拜、生命崇拜以及对人自身存在价值的肯定。这与“才”、“三才”的原意一致。

    首见于《周易》的天、地、人“三才”,从空间结构上看,其上(天)、中(人)、下(地)三层结构同神话中的上、中、下垂直空间结构模式是一致的,即天上、地上、地下。神话中的天上(上)指的是神界,地上(中)指的是人界,地下(下)指的是鬼界(冥界)。神界是永生的世界,人界是有生亦有死的世界,鬼界是死亡地狱。神强大无比,可以自由出入三界;人弱小无助,对神有依赖性;鬼恐怖可怕,威胁人类。神话三界中隐含着“人以天地为依靠”的《周易》“三才”之寓意。另外,《周易》的“三才”说还能从神话帝王的功业中得到印证,如尧、舜、禹三代帝王:尧“敬授民时”(《尚书•尧典》),功业主要体现在“天”;舜“勤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功业主要体现在“人”;“禹劳天下”(《淮南子•泛论训》),治洪水划九州,功业主要体现在“地”。在对《周易》的解释中,神话三界及帝王功业成了《周易》“三才”说恰当贴切的注脚。

    三、互为对应认同的时空观

    八卦是先民对世间万象认识的符号化,其中有些符号具有很强的时间空间象征意义,如“离、乾、坎、坤”四卦:在空间上,分别象征东、南、西、北;在时间上,分别象征朝、午、夕、夜,也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八卦的这种时空象征意义与神话中的时空观是一致的,是互相对应的,也是互相认同的。

    神话时空观即时间观与空间观。神话空间观表现为东、南、西、北四方位,在空间平面图上的位置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这种空间方位的确立依据是太阳的日运行轨迹。在开天辟地神话中,创世之前天地混沌一片,没有光明、没有天地、没有方向、没有方位、没有时间。天地开辟是阴与阳的分离与对立,也就是光明与黑暗的分离与对立。当太阳从黑暗中升起时,创造主也创造出了第一个方位,那就是日出的方位,东方。尔后太阳的运行偏离东方,当至一个最高点时定为南方;至日落地平线时定为西方;当太阳落入地平线下方或地底后,初民认为是太阳转了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北方。太阳在夜间按照自西向东的模式继续运行,于次日早晨重新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并继续按原有轨迹运行。随着东、南、西、北四方位在人们意识中的确立,其空间方位平面图的构建也随即完成,即“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远古以来(汉代以前,笔者注)的平面空间图大都因循着神话思维的空间观,不是按照现代科学的地理观采取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空间定位,而是采用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模式。这也就是说,古人的地图排位法在水平轴上与今人不一致,均为左东右西模式;在垂直轴上更与今人相反,沿袭了神话宇宙观的上南下北模式。”[1]在这种“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空间模式上,因南方是太阳运行的最高点,由此也产生了“以南为上为尊”的习惯意识。

    八卦图中的平面空间方位与神话中的平面空间方位是一致的,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而且这种空间观一直是古人所遵循的。在《伏羲先天八卦图》中,八卦的排列顺序是乾上坤下,离左坎右,即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其寓意为:乾为首,乾为天,乾为阳,故乾居上为南方;坤为地,坤为阴,阴与阳相对,故坤居下为北方;离为火,火性炎上,离位在左为东方,因日出于东方,阳气上升之故;坎为水,水性润下,坎在右居西方,因日落西方,阳气下沉之故。由此我们认为,离、乾、坎、坤卦分别象征东、南、西、北四方位。在文王演绎的《后天八卦图》中,其平面方位也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这同神话的空间方位一致。《伏羲先天八卦图》的乾南居上、坤北居下、离东居左、坎西居右的四正方位,总体上恰与上古神话空间方位模式吻合。《河图》、《洛书》的图式方位模式也与“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神话空间方位一致。

    太阳运行不仅产生了东、南、西、北四方位,同时也产生了一日中的朝、午、夕、夜四时。太阳从东方升起即为朝,至最高点南方即为午,至落入地平线西方即为夕,转入地下北方即为夜。这样一来,空间上的四方位正好与时间上的四时相对应相吻合,即空间上的东、南、西、北四方位分别对应代表一日时间上的朝、午、夕、夜。根据神话思维类比认同原理,既然先天八卦中的离、乾、坎、坤四卦与空间方位的东、南、西、北吻合一致,那么先天八卦中的离、乾、坎、坤四卦也应与时间上的朝、午、夕、夜四时相对应相吻合。我们知道,八卦卦画是阴与阳的组合,卦画的阴阳之数蕴含着太阳在空间的移位、光线照射的强弱、地球表面上接受阳光热量的多少。由此我们还能从先天八卦卦画的寓意中读出离、乾、坎、坤与朝、午、夕、夜的吻合一致的关系。如:离卦 是两阳夹一阴,为朝日之象,象征朝阳冉冉升起于东方之状,因它初露地平线,天空还处于白昼与黑夜的过渡状态,故卦象画成阳中含阴,为朝时。坎卦 是两阴夹一阳,为日落之象,象征落日薄暮于西方之状,因时值黄昏,暮色四起,却又尚有一段光明的时间,因此,卦象画成一阳为众阴包围之象,为夕时。陈江风对离坎两卦的解释[2]启发了我们对乾坤两卦的认识:乾卦 是三阳重叠,为日中之象,象征正中太阳当头照之状,因时值中午,艳阳高照,光线强烈没有一线黑暗,故卦象画成三阳重叠,为午时。坤卦 是三阴重叠,为日入之象,象征太阳正入地底下之象,因天空一片黑暗,缺乏光明,因此卦象画成三阴重叠,为夜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八卦的时空对应认同关系:离为东对应朝,乾为南对应午,坎为西对应夕,坤为北对应夜。

    太阳的日运行轨迹产生了朝、午、夕、夜四时,太阳的年运行轨迹又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春、夏、秋、冬四季在神话中与朝、午、夕、夜四时是相对应相认同的,而朝、午、夕、夜四时在神话中与东、南、西、北四方位是相对应相认同的,这样根据神话思维的类比认同原理春、夏、秋、冬四季与东、南、西、北四方位也是对应认同的。据上文我们知道,先天八卦中的离、乾、坎、坤与东、南、西、北四方位对应认同,也与朝、午、夕、夜四时对应认同,同理,我们也可以认定离、乾、坎、坤与春、夏、秋、冬四季也是对应认同的,而且这种对应认同关系在《周易•系辞上》已明确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即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另外,从四象及其所生出的八卦卦画之寓意中也可以读出离、乾、坎、坤与春、夏、秋、冬的对应象征关系,如:离卦 为两阳夹一阴,含有阳气渐渐盛起压倒阴气,冬去春来但还春寒料峭,为春季之象;乾卦 为三阳重叠,骄阳似火,暑热炎炎,为夏季之象;坎卦 为两阴夹一阳,为阴气侵蚀阳气,寒气销蚀暑气,为秋季之象;坤卦 为三阴重叠,阳气殆尽,寒气重重,为冬季之象。再者,从《伏羲先天八卦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八卦与春、夏、秋、冬四季的对应关系。八卦的方位是乾上(东)坤下(北)离左(东)坎右(西)。坤与离之间为震 ,震为一阳生,表示阳生阴消;离与乾之间为兑 ,兑为二阳生,表示阳长阴消;乾与坎之间为巽 ,巽为一阴生,表示阴生而阳消;坎与坤之间为艮 ,艮为二阴生,表示阴长阳消。左半圈自下而上,阳息阴消,辟户而施万物,所以震离兑三卦象,皆阳艾多于阴艾,表示阳气上升,即为冬季离去后,春季来了,而后是夏季;右半圈由上而下,阴生阳消,阖户而收藏万物,所以巽坎艮三卦象,皆阴艾多于阳艾,表示阴气上升,即为夏天离去后,秋天来了,而后是冬季季。《伏羲先天八卦图》将八卦方位与四时变化相联系,以此说明天时与节气变化的规律性,其理论意义在于说明四季变化是阴阳二气互为消长的过程。

    从上面的对应认同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神话与八卦时空观的四组对应模式:

    1.离——东——朝——春

    2.乾——南——午——夏

    3.坎——西——夕——秋

    4.坤——北——夜——冬

    其四组对应模式依据远古“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平面图模式,其空间方位的平面图是:2居“上南”,4居“下北”,1居“左东”,3居“右西”。

    由上可知,在神话中,东、南、西、北四方位与朝、午、夕、夜四时及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相对应相认同,这是神话的时空混同观。八卦符号所蕴含的内容及其象征意义都与时空有关,八卦的离、乾、坎、坤卦所象征的东、南、西、北四方位与朝、午、夕、夜四时及春、夏、秋、冬四季也分别是相对应相认同的,这种时空观也是混同的。

    八卦与神话在时空观上的对应认同与混同说明神话与八卦的产生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础。神话依据太阳运行确立时空观念,其中隐含着远古的太阳崇拜。八卦的产生也与太阳有关,伏羲“仰观象于天”作八卦就透出对太阳的摹拟与象征,八卦中包含的时空观念也隐藏着对太阳的崇拜,这是一种对远古太阳崇拜的符号化模拟或曰哲学化解释。

    总之,《周易》与神话都是先民智慧的结晶,两者都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影响[3]。《周易》源于神话,是伏羲所作八卦的产物,《周易》反过来又对神话作出了哲学解释。《周易》与神话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使八卦更具有神秘与神圣的色彩,也使神话的寓意与《周易》的哲理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同性,且有一定的对应认同关系,其中透出了原始思维的某些一致性。

    [参考文献]

    [1]叶舒宪.探索非理性的世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陈江风.天人合一:观念与华夏文化传统[M].上海:三联书店,1996.[3]杨成虎,张证.《周易》阴阳辩证思想对传统语言学的影响[J].求索,2008,(5).

    【责任编辑:王立霞】

    相关热词搜索: 周易 神话 关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