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谈高中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背景”细节设计

    时间:2021-04-17 08:18: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高中阶段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背景可分为“大时代型”“个人经历型”“学术源流型”三类。高中历史课堂如果能根据课程需要,注意设计思想史背景细节,不仅可以让课堂丰满,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思想史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 中国古代思想史 思想史的背景

    要促进高中学生对古代思想的“理解”和“共鸣”,高中中国古代思想史课堂设计,就得从设计“思想背景”的细节做起。笔者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内容为例,从课堂设计的角度,把高中阶段的中古代思想史背景分为“大时代型”“个人经历型”“学术源流型”三类,探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背景设计内容和方法。

    一、背景设计细节一:思想与大时代

    关注思想家所处的大时代,就是关注思想产生的肥沃土壤,也是重建“思想”细节的开始。教师要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角度去看,引导学生关注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必要对教材上的有关内容做适当扩充和梳理。

    比如“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在教材中的叙述非常简单。为了让“百家争鸣”的背景丰满起来,教师可以重新补充和梳理如下,其一,政治转型期: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坠地,诸侯林立,争霸战争频繁,政治秩序崩溃,刺激思想家思考重建秩序的方法。其二,经济飞跃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使当时经济(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也使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可能专门从事学术活动。其三,科技发展期: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打开了思想家的眼界和思路。其四,文化变革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私学勃兴”,知识群体扩大。其五,群英荟萃期:私学兴起,士阶层因掌握知识、政治需要迅速崛起。“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他们周游天下,游说王公,兜售学术,客观上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因素。其六,学术自由期:各学派“率其群徒,辩其谈说”,“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这种学术自由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学术氛围。

    教师通过对“百家争鸣”时代背景的补充和重新梳理,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百家争鸣”的“现场感”体验,而且让学生看到了时代大事件在思想家心中的投影,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思想产生的原因。

    时代背景铺垫得越好,学生就越容易获得思想的“现场感”,也越能进入和古代思想家“对话”的状态。不仅“百家争鸣”的背景可以这样梳理,汉代儒学、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的背景都可以做如上梳理。

    二、背景设计细节二:思想与思想家个人经历

    如果说时代大环境是思想家赖以思考的土壤,那么思想家独特的人生经历这个小环境则往往决定了其思想的特色,而思想特色更为明确地显示了古代思想家的个人智慧和魅力。如果能把思想家的个人经历设计进课堂,让学生从他们的个人经历中触摸到他们思想的脉动,产生思想共鸣,从而思考自己的人生问题。

    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为例,要深入理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的思想特点,就有必要设计三人的生活经历,以期尽可能理解他们思想特色形成的个人因素。(以下材料根据有关资料改编而成)

    1.黄宗羲(1610-1695年),余姚人。早年有怀锥入京替父伸冤之壮举,清兵入关后组织“世忠营”抗清;晚年看到复明无望,隐居著述。他两次拒绝康熙帝征召,至死不仕清朝。

    2.顾炎武(1613-1682年),昆山人。年轻时屡试不中,后弃绝科举之学,遍览历代实用学问。清兵入关后,参加抗清义军。中年变卖家产,北游“考察形势,吊祭明陵”,累拒仕清,表现出了崇高的气节。

    3.王夫之(1619-1692年),衡阳人。早年学习于岳麓书院,明亡后在衡阳举兵抗清。晚年回衡阳,于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潜心治学,勤恳著述凡四十年,得“完发以终”。

    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三人类似的经历:他们在反清复明无望的情况下,发愤研究学术。亲历明亡过程,则对明亡原因有深刻的探究和思考,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和高度。

    三、背景设计细节三:思想的学术源流

    每一个时代思想学术的产生,除与时代大环境和个人经历有关外,与当时的学术融合与交流所达到的水平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后者构成了思想家的学术资源。关于这一点,高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不多,只有在学习宋明理学的产生时,教材给出了其学术源流方面的背景。以此为例,探讨一下思想的学术背景的课堂设计。

    1.三教融合。儒、佛、道三教的互相吸收与扬弃的问题比较复杂,教师可以提供材料的方式,以达管中窥豹之效。

    材料一:佛学吸收儒学:“释氏之教,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备有六睦之美,有何不善,而能破家?”

    材料二:佛学吸收道教理论:“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

    材料三:道教吸收儒学和佛学: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要求教徒尊奉“父慈、母爱、子孝、兄良、弟恭”的宗法家族道德和伦理准则。

    正因为三派的观点互相影响,这体现出学术融合创新的规律,为理学内容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2.复兴儒学。唐中叶的韩愈开始倡导以“原道”为旗帜的复兴儒学运动。与他相唱和的是柳宗元和韩愈的弟子李翱,他们喜欢谈论儒家学派的心性之论,热衷于儒学的道统建构,对后来的理学思想内容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当然,关于学术源流方面的背景对于中学生来讲可能比较难于理解,教师在课堂设计时不要太复杂,点到即止。

    综合上面的论述,高中中国古代思想史背景的课堂设计既要“知人论世,以同情的理解,进入古人的时代,追随古人的生活,体会古人的心境,进一步准确理解古人的思想观点”,又要考虑到高中课堂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中学生理解的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左传·昭公十七年.

    [2]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3]荀子·儒效.

    [4]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5]僧顺.释三破论.

    [6]牟子.理论惑.

    [7]韩星.中国古代思想简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责编 金 东)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古代 思想史 细节 背景 高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