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儒家孝道的理论渊源

    时间:2021-04-18 07:51: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孝观念的起源于何时,又有怎样的含义,对于后来孝道思想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孔、孟、荀是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以“仁”为核心为孝道思想找到了哲学基础,孟子继承孔子的铣刀思想崇提出“性善论”,认为孝是源自人内心的真情实感,荀子重“礼义”认为孝道从属于“礼义”。孝道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秦朝至晚清人们的道德思维逻辑和生产社会实践,因此研究儒家孝道的理论渊源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孝观念;儒家孝道;先秦

    一、孝观念的起源与含义

    孝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文明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孝观念起源于何时?学术界观点各异,尚未达成统一。学界一共有三个观点,第一,孝观念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此观点以康学伟为代表,其代表作《孝观念形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第二,孝观念起源于殷商时期,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杨国荣和李裕民,代表著作《中国古代思想史》;第三,孝观念形成于周代,也是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赞同的。“孝”观念形成于西周时期,是学界大多数学者赞成的观点。他们认为有大量的记载“孝”的文献资料能证明“孝”观念形成于西周时期。比如商周时代的《三代吉金文存》中涉及“孝”的一共有一百零四条,《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则有三十六条,除去重叠的,一共有一百一十二条,而像西周金文、《周书》和《诗经》中涉及到“孝”的次数,更是不胜枚举。然而所涉及到的关于“孝”字的含义却不同,可归纳总结为两种。第一,祭祀祖先。不仅要以诚敬之心来祭祀,更不能缺少繁琐的礼节,否则将无法得到福佑。这是“孝”的主要内容。第二,侍奉父母。不管父母是生或死,都应实践“孝”。这是子女的义务,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然而,这一含义在西周尚未成熟。

    “孝”观念形成于西周时期,这源于两个重要基础,而这两个基础在西周也已产生。一是已产生的血缘“亲亲”关系。“亲亲”之情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并维系着整个氏族社会。即使到了西周时期,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依然不高,仍然以农耕为主,靠天吃饭,人类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祈求祖宗神保佑本氏族繁荣和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这种基于血缘的‘亲亲’之情,后来成为维系‘孝’的感情纽带,而使家族繁荣与绵延,又成为‘孝’的一个重要目的。”二是个体家庭经济的形成以及家庭中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产生。“西周时代虽然在社会组织上仍保留着氏族遗制,但在氏族制这个框架中,真正决定着经济政治地位的则是个体家庭,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按地域而不是按氏族来组织农业努力的生产,都说明了这点”。个体家庭经济稳固,因而“孝”观念产生了。

    为什么说孝观念形成于西周时期,而不是起源于西周时期呢?吴峰教授说:“只有在具备了某种意识,并且想将这种意识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时,这种观念或范畴才可能产生”,而“西周孝观念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表述形式,所以在此之前必然有一个观念的前意识时期。这个时期也许就应该是殷商”。笔者同意吴峰教授的这种合理的逻辑推理,一个观念的成熟发展必定在此之前存在这个观念的意识潜伏期,而在西周之前的王朝是殷商,所以,殷商可能是“孝”观念的起源时期,但这仅仅是合理的逻辑推理,并不能成为正式的个人观点。

    二、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

    (1)孔子的孝道思想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即“爱人”,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共有的人心之仁。《论语·述而》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八佾》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人人都能拥有的,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礼乐是建立在“仁”这个最高准则上的,没有人“仁”这个最高准则,就不会形成礼乐文化。《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把人生最高原理的“仁”与一般人都能做到的孝联系在一起,使孝成为“为仁之本”。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的亲人,才能爱其他人,从爱父母亲人开始,推广至爱天下一切人。孔子以“仁”为孝道的理论基础,他将周代作为贵族道德的孝道转化为普通百姓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普遍道德,为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还为孝道的产生找到了人性根基。《论语·阳货》中记载了一段著名的对话,宰我问:“三年之丧,期以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孔子反问宰我说:“食夫谷,衣夫锦,于女安乎?”宰我回答:“安。”孔子则说:“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则为之。”孔子的孝道思想不仅是建立于家庭内部用于规范家庭秩序的行为准则,而且是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的天性之爱。所以孔子才会斥责宰我不遵守三年之丧是最大的不仁。孔子认为孝道是“仁”的起点,如果人人都能遵循孝道,就不会有人犯上作乱,没有人犯上作乱社会秩序就会安定,那么天下就会太平。

    孔子不仅为孝道找到了哲学基础,还为作为家庭道德的子道提出了许多道德规范。第一,养父母以敬。《论语·为政》说:“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奉养父母不能仅仅只是简单的物质赡养,父母不是家养的牲畜,奉养父母最重要的是子女对父母敬。子女尊重和爱护父母,尊重父母人格,是父母从精神上得到快乐。尊敬父母是行孝道的基础,子女应做到养父母以敬。第二,无违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敬是奉养双亲的精神本质,而礼是敬的外在行为准则。遵循礼就能做到敬。《论语·为政》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子从“事生”到“ 事死”,都要“无违于礼”。第三,将孝与悌结合在一起。悌,就是敬顺兄长。孔子将孝悌结合在一起,将悌的地位提高,成为维护社会关系的义,目的在于将敬顺兄长的家庭道德推广至上下和谐的社会关系中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可见,悌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遵循悌道,社会人际关系就会和谐。第四,“几谏”原则。侍奉父母,不能对父母的命令唯命是从。父母也会有做错事的时候,这时候子女应该对父母不当的行为进行劝谏。对于劝谏的方式,孔子强调“幾谏”。《礼记·内则》说:“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从,起敬起孝,悦则复谏。”孔子的“几谏”原则,既兼顾家庭之孝,又维护了社会的群体利益。

    (2)孟子的孝道思想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所以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并在孔子的孝道思想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一,提出性善论,进一步完善了孝道的哲学基础。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孟子在孔子仁学思想上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是人天生就拥有的,,所以“人人皆可尧舜”。《孟子·尽心上》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人之于动物的不同,人有良知良能,善事人的本性,人天生就有善良的德行。进而,孟子认为孝道是源自于内心的天然感情,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孟子的性善论为孝道思想提供了先验的理论基础,扩大了孝道的思想效果。

    第二,孝悌之道是五伦的核心。《孟子·离娄上》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万章上》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把孝道看做人的所有道德中最高的道德,并成为判断是非原则的唯一标准。于是,孟子进而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破坏了上无祭祀,下无继承父志、血脉的亲族关系,因此是最大的不孝。孟子提出五伦,《孟子·滕文公上》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将孝悌之道看做是五伦的核心,《孟子·离楼上》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梁惠王上》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仁义与孝悌结合,孝悌是德行最高的表现。

    第三,孝悌与政治结合。孟子提出孝治天下的思想,把孝悌当做君王推行仁政的手段与方法。孟子总结了大量关于尧舜的故事,为君主设计出以孝治国的政治主张。《孟子·梁惠王上》说:“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兄,出以事其上。”孟子主张以身作则遵循孝悌之道,他反复强调“申之以孝悌之义”,主张以道德感化百姓,从而治理国家。孟子提出以孝治国,将孝与仁政结合起来,强调品格修养对政治的教化作用。把人性引入政治治理,是孟子对孔子德政的进一步发挥。

    (3)荀子的孝道思想

    荀子的核心思想是礼义,孝从属于礼义,礼义是形成孝道的根源。荀子提出性恶论的人性论,不同于孟子仁义礼智的性善论,荀子认为人性是自然的声色欲望,化性起伪才能达到“善”。人有性伪之分,荀子主张“化性起伪”,他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就也。”荀子的礼义,对人性有教化和矫正的作用。所以荀子提倡“隆礼”。《荀子·子道》说:“入孝出悌,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孝道是小行,孝道遵从礼义,礼义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另外,荀子还提出“隆君”的思想,进一步将孝道与政治结合。荀子认为君主的地位高于父亲的地位,按照礼义的要求,隆君大于敬祖孝父。《荀子·礼论》说:“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己能食之,又善教者也。”荀子又提出为君王守孝三年还不够的言论。荀子的孝道是遵从礼义的孝道,是为隆君服务的孝道礼义。

    参考文献:

    [1]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C],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2] 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C],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3] 吴锋:《中国传统孝观念的传承研究》[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1页。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0年版,《述而》第73页。

    [5]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0年版,《八佾》第24页。

    [6] (宋)朱熹注:《四书集注》[M],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中庸章句》第29页。

    [7]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華书局,2010年版,《阳货》第186页。

    [8]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0年版,《为政》第14页。

    [9] 汪受宽:《孝经译注》[C],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10]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0年版,《为政》第13页。

    [1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0年版,《学而》第4页。

    [12]方勇、盛敏慧著:《荀子鉴赏辞典》[C],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子道》第256页。

    [13]王学典编译:《荀子》[C],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礼论》第264页。

    作者简介:朱然,1990年9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14级伦理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儒家 孝道 渊源 理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