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理论经济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再认识

    时间:2021-04-18 07:58: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培育理论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对于提升经济理论认知,推动理论前沿发展及指导社会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是理论经济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具有充分的独立性、高端性和创新性的专业人才。当前我国理论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趋于稳定化和成熟化。但实践中仍存在培养目标调整缓慢,对人才需求适应性弱;过程要素部分结构不协调,运行水平不高;评价体系不健全,社会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应采取措施,积极和及时地给予调整与优化。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理论经济学;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

    中图分类号:G 643.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党的十九大指出:“发展素质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理论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和核心学科。培育理论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对于提升经济理论认知、推动理论前沿发展及指导社会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该怎样在研究生教育环节,响应和落实国家教育战略和方针;培养出社会亟需的、能够独挡一面的理论经济学优秀拔尖人才,以期早日实现国家振兴和民族富裕的强国之梦呢?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论证。

    1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1.1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

    理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学基本概念、方法、原理和理论,总结和揭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和内在特质的社会科学。理论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冠”,是学习经济学其他学科门类知识的依托和基础。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一般围绕三大要素:一是学科分支和结构;二是学术研究知识和成果;三是学术研究梯队和设施。首先来看学科体系和结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一起并立一级学科,下设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六个二级学科。可依据二级学科门类设置对应专业,也可另外自设匹配专业。专业之下,培养单位则结合研究方向和特色,构筑课程体系、分配课程资源。其次看学术梯队和设施。主要是指学术人才资源储备和配置状况,以及可以依托的教育培养手段、工具、技术和方法等。学科团队中高规格教学教研人员比例愈高,教育设施愈充分、高效和先进,越是有利于人才培育水平和层级的改进和提升。再次来看学术知识和成果。学术知识和成果涉及研究产出的总体数量、质量、层级和结构。最终研究包含专业成果和教研成果,要能体现继承性、动态性、适应性、前沿性和国际性等学术属性和特质。不仅要数量丰富,更要有较高质量;而且要层次鲜明,结构合理。

    1.2理论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理论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是指从事社会经济理论研究或推动实践活动发展的具有充分独立性、高端性和创新性的专业人才。一是要具备人格和思维的独立性。要能够排除外力干扰,不盲从、不依附、不随波逐流,能够形成和保持经济命题个人独立的思维、认识和观点,自立、自主和自制地从事科研和教研活动;二是拔尖人才必须具备高端能力。在理论经济学方面,突出体现要有高尚的学术情怀,高层次的知识结构,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三是拔尖人才还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断积累和推高创新成果。理论经济学研究创造性思维和情怀迸发,是促进优质创新的基础和推手。由于我国理论经济学学科和相关专业在高中以后的教育和教学阶段才开始设置,大学专科和本科教育主要是培育一般性经济学人才,而研究生以上阶段则是以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为主。

    从整体角度看:研究生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目标要求培育对象能够熟练掌握理论经济学主要理论、方法和内容结构;能够洞悉和解析理论前沿和热点命题;能够活跃学术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和发展;能够深化认识,指导实践、促成现实层面问题的妥善解决。

    从内部结构看:培育目标方面,各专业基本都要求奠定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相关经济理论基础。但专业间也有所区分,不同的二级学科和专业培养要求、课程容量、体系结构不同,因而在具体培养目标上也会存在一定差异性。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突出政治经济学学科架构、视角、方法的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专业强调西方经济学学科体系、结构和方法的研究;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则重视国内外经济演化史、经济思想史的学习;世界经济学侧重于开放视角下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专业则有更明确的发展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經济学和人口经济学等知识体系的培养要求。

    2理论经济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内涵和培养模式讨论

    2.1理论经济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内涵

    模式是现象背后的一般性规律和运行逻辑。从众多个性化要素中提炼和概括出可以普遍适用的共同属性;目的是洞悉事物本质,强化事物运行的可控性和效率水平。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学术界有“结构观”和“过程观”两种认识。持“结构观”学者认为,培养模式是为实现研究生阶段的特定教育、教学和科研培养目标,构成培养体系各要素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机制的总和。持“过程观”学者则以为,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一定研究生培养目标,而推行的管理、教育教学和科研组织形式及运行方式。这两种视角界定相互并不矛盾和抵触;相反,可以从逻辑上加以统一。前者“结构观”是基于静态角度对培养体系内部构成的考察,后者“过程观”是从动态角度分析人才培养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两者可以结合起来,综合考量和评价人才培育状况。故而在此把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以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为基础,遵循人才成长一般规律,为达到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而贯彻实施的培养体系要素间的内部结构状态、外部组织形式及运行方式的统称。简单概括,研究生人才培养就是要系统解决“培养什么样研究生”“如何培养研究生”以及“为谁培养研究生”三方面的问题。如果把人才区分为一般人才和拔尖人才,理论经济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限定了专业领域及人才等级,属于特殊适用范围的精英人才培养问题。可将其界定为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方法和原则指导下,为使受教育研究生达到既定理论经济学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目标,所确立的培养体系的内部结构和总体运行方式的总和。

    2.2理论经济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涉及的主体要素分别是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三部分。培养目标阐明预期待实现的人才属性目标,确立按培养计划所要达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标准。即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研究生”的问题。培养过程贯彻培养活动始末,应该既包括过程中学科体系构筑、培养方法选择及培养设施依托等培养架构的研究,也包括活动全程外部形态和组织形式的探讨。主要是解决就是“如何培养研究生”的问题。培养评价则是指要接受教育部门、培养单位系统考核和用人单位实践检验;以评估或判断培养对象是否达到相应人才标准,或者是否适应和匹配社会发展需要。其实质就是要服务于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最终是要解决“为谁培养”的问题。就培养模式属类而言,相关研究者往往筛选某一要素,或者要素某一方面和过程作为划分依据。由于学者间客观存在的研究视角和重心差异性,选取代表性的参照要素必然有所不同,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分类模式。加以概括,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以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或重心作为标准,可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培养模式,也有学者将后者进一步细分为开发型、技术型和管理型等方面的高级应用人才;二是就培养过程参与主体的地位和功能来划分,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高校主导型培养模式、学科单位主导型培养模式、导师主导型培养模式和研究生主导型培养模式。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培养模式做了分类探讨:有从就业权限和流向上看,主要分为自主择业研究生、定向培养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有来自经费来源层面的分析,把其分为计划招收、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三种模式;有依据在校与否划分,主要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在职研究生、远距离教育等开放式教育研究生;就培养机构来看,主要分为高等学校培养、科研机构培养以及两者共同培养的“两段式”模式等。

    关于并不统一、如此繁多的培养模式分类形式,笔者有两点认识。一是要明晰相关范畴内涵,把握核心要旨。培养模式是学科体系的结构状态或组织形式,界定不能泛化。能够称为“模式”,或者可以反映学科建设的整体面貌,或者至少要凸显核心要素运行方式和机制。上文所归纳的部分学者依据就业权限和流向、经费来源、在校与否或培养机构作为划分培养模式的依据,不尽合理。这些要素虽是人才培养中会涉及的,但不是核心部分;并不能作为整体组织形式和结构状态的典型反映,可以认为是特定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方式”,却不适合将其称之为“模式”。二是特殊问题具体分析,支持多样化培养模式存在和发展。虽然培养模式是培养活动的一般化和抽象化,但并不意味着理论研究和实践运行中,只能教条和僵化地接受和推行一种模式。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办学理念、学科积淀、资源优势和发展方向各不相同;培养模式定位可以分层次进行,选择可以是灵活的和多样化的。但一定是围绕培养体系核心要素而构筑,且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实施可行、效果显著。

    3理论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再认识

    3.1理论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3.1.1目标要素方面,培养层次和规格逐步提升

    目标要素确立了人才培育方向,是培养模式的关键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理论经济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稳步成长、基本成型和相对成熟的历史转变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要求更加严格、思路也更加清晰。目前开设理论经济学博士和硕士专业的培养单位,基本都有多年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经验,并且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反复论证,培育体系不断升级和完善。和早期相比,当前培育模式对人才知识结构、学术层次和应用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识结构方面,除基本理论、内容和方法外,还兼顾知识体系的时效性、开放性和前沿性。学术层次方面,有些高校甚至在硕士阶段就设定规范化的学术任务和进程,而博士阶段学术标准进一步提高。应用能力方面,一些培育单位能够做到经济理论密切联系实践,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具体实地考察、实验室模拟和业务实习等环节;拓宽学生视野,大幅提升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3.1.2过程要素方面,培养方式、内容、方法和机制不断改善

    过程要素覆盖培育活动全程,涉及参与主体、要素结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等,是人才培养模式最核心部分。过程要素结构是否合理,组织形式是否得当,运行机制是否有效;关系着研究生的培養质量,也关系着培养目标的实现状况。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如何培养研究生?”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推动培养过程做出调整和优化。培养内容上,新学科、前沿性命题明显更受关注,且研究深入度有所加强。培养方法上,更加灵活务实,以适应不同学术基础和结构的人才特质。要素结构上,师资力量逐步增强,所需硬件和软件设施条件基本齐备,技术装备水平也大幅提升。组织形式上,培养单位往往以传统积淀为基础,集中优势资源,办学多具有院系特色和专业特色。运行机制上,在连续多年的招生和办学基础上,多数单位积累了丰富经验,培育主体、客体和要素间相互协调、紧密衔接有所强化,培育机制趋于稳定化、有序化和高效化。

    3.1.3评价要素方面,逐步建立起“灵活性”和“严谨性”两相结合的考评机制

    对研究生培养体系评价主要分为教育部门的教学评估和培养单位的素质考评。教学评估由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对研究生培育状况进行全方面考察,一般相隔4-6年进行一次,对研究生教育教学和质量管理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素质考评一般由培养单位安排,多以学习考察为主,可分为期间考核和毕业考核。当前高等院校期间考核形式更加多样化,也更具有弹性和机动性。日常学习考核结合培养对象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程论文、实验环节和学期考试等方式,综合和全面地评定学生学习参与状况和学习效果。毕业考核则加较为审慎和严厉,分为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开题、校外专家评审和现场答辩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评定机制,如没有通过,则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和硕士考评相比,博士毕业考核有更严厉的要求,规格也更高。近年来严控研究生毕业,对提高人才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3.2理论经济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问题

    3.2.1培养目标调整缓慢,对人才需求的适应性弱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过程运行和评价考核的基础;只有明确了培养方向和要求,学科建设和培育活动才能有效进行。具体运行中,许多培养单位管理体制调整滞后,不能匹配学科发展和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目标确立后,调整乏力,多年不变。调整多是行政干预结果,对劳动力市场信息反馈不足,与人才需求状况关联性和匹配度低。培养目标条款笼统抽象;多是一般化、条文化设定,只能用于大体方向性的指导,具体操作性不强。培养目标单一,强调“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专业知识、从事科研的能力”,研究生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发展极不均衡,许多毕业生未能很好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培养人才的岗位覆盖面窄,社会适应度弱。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往往简单移植或套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不明确。

    3.2.2过程要素部分结构不协调,尚存在低水平运行现象

    培养体系中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冲突,相关运行机制尚未理顺,水平有待提升。一是教学和科研的不和谐。科研没有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学成果也很少启发和助推科研。两项分离割裂了二者间依存关系,不仅没有很好发挥交互促进作用,还造成了资源浪费,制约了潜在绩效;二是思想积淀和前沿理论学习间的冲突。一些培育单位受到师资不足或认识偏见影响,重视新近理论成果研究,轻视先期思想学习。课程体系大量减少经济思想史或经济学流派课时数,甚至不再开设这类课程。经典经济理论是对现象背后经济本质的深层剖析,或是对支配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的揭示,多具有很强的传承性。重要的不是一些观点和原理看似已经过时,而是所提供的逻辑思路和分析方法的启发性。深厚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知识能丰富专业视野,深化学术认识,增强经济思维能力;三是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间的不平衡。理论思考和实证分析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经济问题研究会更科学和更严谨。但当前研究中,有些学者过分推崇实证模式,忽略基础理论重要性。相当一部分学术论文,存在严重“去思想化”倾向;功利性、短视化,本末倒置,模型越建越复杂;却缺乏基本理论架构和逻辑思维,甚至连基础概念和范畴都区分不清。第四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间结合不紧密。一些培育单位研究生教学侧重于经济理论研究和学习,联系现实不充分,对社会热点和焦点命题关注度不足;理论解析缺乏现实支撑,对经济实践的指导性和应用性不强。

    3.2.3评价体系不健全,社会评价机制缺失

    当前研究生培养的评价结构以教育部门和培养单位为主,社会评价参与度不高,评价活动不全面。建立一套持续、公开和客观的研究生教育社会评价机制,有利于政府及时把握、引导教育发展方向,有利于社会公众施加有益影响。美国研究生教育,国家、社会、院校三级联动的教育评价机制在规范研究生办学,促进培育质量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还未建立客观、公开、准确,以数据为支撑的持续社会评价机制。首先是缺乏一套社会公认的能够科学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绩效的指标体系。其次是缺乏一套能够持续采集研究生教育投入、过程和产出等相关数据机制,评价数据支撑不充分。再次是缺乏权威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客观性难以保障。系列问题的存在导致教育部门对研究生教育指导存在滞后性,社会舆论对研究生教育的监督缺乏客观性,高校发展研究生教育存在盲目性。

    4优化理论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4.1完善培養目标,形成具体灵活的人才培养定位

    研究生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是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培养目标应是发展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指导着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能够反映时代特征和最新需求。对于理论经济学研究生培养,应根据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社会对研究生人才应用能力需求及相应的人才标准,制定符合发展要求的培养目标体系。当今社会不仅需要从事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也需要进行具体经济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要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实施及时定位、重新定位和分层定位。培养目标要能够匹配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调整;要清晰具体,就有可操作性;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尤其是重视应用型人才发展规划。近年来,相继出台的政策法规对于人才培养各方面所做规定不断完善。关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现行的教育法规和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调整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相关制度层面要高度重视,重新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促进形成目标明确、操作便利和灵活多样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4.2调整课程结构,平衡各属类学术研究关系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过程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容量、结构和层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培育对象的知识层次和综合素质。研究生课程设置应该建立在坚实学科积淀基础上,既重视传统经典经济思想传承,又保持学术前沿性和开放性;既深入研究理论,又以经济实践为依托;既开展深厚的理论研究,又具备实证推论的严谨性。要不断丰富和开阔学生视野,提倡和鼓励交叉学科发展。专业学位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应专业的基本理论、架构和分析方法;是增强学生专业功底和学术积淀的根本,因而课程容量和体系结构都要高度重视。应巩固和提升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流派的课程地位,重视研究生经济思想的培育,为经济理论和方法创新奠定坚实学术基础。要积极推动课程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既要增加反映学科重要成果及发展动态的信息;又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大事,强化研究生理论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经济学选修课开设应体现灵活性和广泛性,一方面能使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广泛自主选择课程;另一方面允许学生跨专业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应提倡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教学结论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科学研究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和深化教学认识。教学和科研彼此促进、相得益彰既有利于提升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灵感和培育创新和创业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要贯彻综合性、职业性和应用性原则;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理论能力和应用技能平衡发展,以提高用人部门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和适应性。

    4.3转变培养质量观念,制定科学人才评价体系

    研究生评价体系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高素质人才培育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倡导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科学有效评估体系成为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要适时转变培养观念,积极引导多主体联合参与的评价体系。支持社会力量进入评价体系,鼓励中介机构参与评估,并规范和强化中介评估活动,加强研究生与中介部门的适时联系。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出台相关指导性方针,推动实施质量控制政策和可操作性程序。社会中介机构要建立关于培育单位和对象的包括办学条件、科研力量、师资水平和研究生素养等方面信息的资料库,还应结合培养目标构筑评价指标体系,对培养单位和培养对象给予科学评定和考核。培养单位应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评价体系,以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构建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评估的激励机制,促进高校加强自我管理、自我制约和自我评价,规范和提升高校评价体系运行绩效。研究生评价体制和运行机制应该科学合理,要有严格的评价程序和反馈机制,也要保证评价体系人员参与和流动的规范性,真正建立起有力而高效的质量保障和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郑朝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2]张秋生,张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3]王军,崔峰.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管理观察,2014(24):152-156.

    [4]丁凯,马涛.新时期经济学人才培养改革初探[J].高校理论战线,2012(2):14-17.

    [5]田国强.“双一流”建设与经济学发展的中国贡献[J].财经研究,2016(10):35-49.

    [6]石晶莹.“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之深层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6(9):96-103.

    [7]叶赋桂,罗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J].复旦教育论坛,2011(4):19-23.

    [8]费喜敏.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理论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3(12):282-283.

    [9]田濤.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实践体系构建[J].特区经济,2016(1):168-170.

    [10]赵明霏.理论经济学的实验教学问题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4):61-65.

    [11]蔡朝旦.论教学型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论从,2014(12):5-6.

    [12]陈秉公.深化教育改革与当代理想人格模式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4(2):6-9.

    [13]李燕,赵德海.新时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1(9).

    [14]黄丽馨.研究与就业兼顾的理论经济学硕士人才培养机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8):83-85.

    [15]李盛兵.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之反思[J].教育研究,2005(11):55-58.

    [16]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7]王全林.多元互补: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05(2):73-75.

    [18]程斯辉,詹健.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新视野[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5):83-8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理论经济学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王军(1970-),男,籍贯:山西太原,学历:博士研究生,职称:教授,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贺娜(1978-),女,籍贯:河南三门峡,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相关热词搜索: 再认 拔尖 经济学 研究生 理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