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1-04-23 07:52: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通过查阅和研究近年来有关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文献,就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中药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和抗心律失常中药的作用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

    [关键词] 中药;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b)-022-03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自律性异常或激动传导障碍导致心动过速、过缓,心律不齐或异位心律的一类病症。中医对其症状和治疗的描述散见于“心悸”、“怔忡”、“眩晕”、“疾脱脉”、“厥证”、“脱证”、“胸痹”等证中[1]。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价值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对心律失常的防治研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同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心律失常是现代医学术语,来源于西方医学对此类病症的描述。它是一类复杂而又危险的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是造成心血管疾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心律失常的病因多而复杂,主要分为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的病因病机学说和现代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的机理机制学说。

    1.1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体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行血脉而藏神明,心病则气血逆行,神明不安,发为惊悸、怔忡。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病位在心,因虚致病,常累及肺、脾、肾同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心脉痹阻不畅,遂使心脉失常、心神失养而悸动不安[2]。李培生[3]认为心律失常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多由痰滞、气郁、血瘀所致,虚证多与阴血不足、阳气虚衰有关。宋中午等[4]认为心律失常按病因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血内停,心脉痹阻;痰浊壅塞,胸阳失展;阴寒凝滞,阳气不运;气血亏虚,心失所养;阳气虚衰,水凌心肺。莫测等[5]认为心律失常多由痰湿阻络,气血亏虚,气滞血瘀,心肾阳虚,阴虚火旺原因引起。

    1.2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常发生机制的研究可总结为三个方面:①形成被动性激动;②形成主动性激动,包括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折返激动,环形运动,并行心律;③传导障碍,包括完全性传导阻滞,隐匿性传导,递减性传导,单项传导,超过长期传导[6]。心律失常除常见于上述几种器质性的心脏病变外,尚有相当一部分病因不明,尤其是发生于未查出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患者的心律失常。

    2 中药治疗

    2.1单味中药及中药提取物

    经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许多中药都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据王本祥[7]教授所著《现代中药药理学》统计,具有抗实验性心律失常药理作用的中药即有42种之多,涉及到多种功能分类的中药。如解表药(羌活、葛根),清热解毒药(山豆根、北豆根),清热泻火药(莲子心),清热燥湿药(黄连、黄柏、苦参等),清热凉血药(牡丹皮),祛风温药(独活、槲寄生),温里药(附子、荜茇、荜澄茄),理气药(柿蒂、甘松),止血药(三七),化痰药(瓜萎、沙棘),止咳喘药(洋金花),安神药(酸枣仁、缬草),平肝息风药(钩藤、地龙、水芹、罗布麻),补气药(人参、西洋参、甘草),补阳药(淫羊藿、蛇床子),补血药(当归、阿首乌),补阴药(麦冬)和其他类药(羊角拗、福寿草、石蒜、天仙子)等。单味中药虽有抗心律失常的药理学作用,但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医并不将单味中药直接应用于临床的治疗,而是结合中医的辨证、配伍等理论,将几味中药组合在一起,应用于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现代中药学的研究更热衷于从单味中药中提取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附子性质纯阳,作用峻猛,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从中提取的盐酸关附甲素是近年来由我国独立研究发现的全新结构类型的抗心律失常药[8],其静脉注射液是我国独立研制的一类新药[9]。盐酸关附甲素具有降低动作电位的振幅(APA)和0期最大去极化速率(Vmax),延长APD50、APD90和ERP,增大ERP/APD比值的作用,其抗心律失常的主要离子机制为抑制快Na+通道,对L型Ca2+通道和延迟整流钾电流亦有抑制作用。为进一步确定其作用效果,杨艳敏等[10]选择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盐酸普罗帕酮做对比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盐酸关附甲素从目前资料分析应是以Ⅰ类药作用为主,兼有多离子通道的作用。黄连性味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11]。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连素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为:显著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增加有效不应期与心肌动作电位的比值,使期前冲动不易折返和中止折返地持续进行,使单向阻滞变为双向阻滞,从而消除折返性心律失常;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抑制或减轻心肌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对抗羟自由基,保护心肌细胞膜,防止细胞内Ca2+超负荷及所触发的迟后除极产生的心律失常的发生[12]。人参是有数千年历史的名贵中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到了40多种人参皂苷[13],经药理学研究证实,人参皂苷Re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与胺碘酮等Ⅲ类抗心律失常西药相比,有作用温和、易于组方调控的优点,又未见有肝、肺部病变,甲状腺功能紊乱等胺碘酮所出现的毒副反应[14]。苦参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既往并无主治心悸、怔忡的记载,但现代实验研究证实该药具有奎尼丁样之效能,对各型快速性心律失常均有效[15]。但周晋博士运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钳技术,将苦参碱对表达于非洲蛙卵母细胞的克隆钾通道进行了深入观察,证实了苦参碱对存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多种钾离子通道无抑制作用,对其他离子通道影响和血药浓度亦不符,从而推翻了以往的研究结论,解释了该药抗心律失常作用微弱的原因。除此以外银杏[16]、龙牙楤木[17]、麦冬[18]、莲子心[19]、三七[20]等经研究证明均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2.2中药方剂治疗

    中药成方的拟定可分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由于中医辨证论治存在征候多种多样,标准不一的缺点,本文选择以辨病论治为主线进行综述。①缓慢型心律失常: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炙甘草汤是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专治“心动悸、脉结代”的方剂,原方的功效为调理阴阳,气血双补。代晓红等[21]采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组60例,显效25例,有效3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3% ;对照组60例,显效19例,有效2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8.33%。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王清秀等[22]利用膜片钳技术和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23]进一步研究了炙甘草汤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炙甘草汤含药血清在20%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下移I-V 曲线,左移稳态失活曲线,延长Ito失活后动力学恢复时间。提示炙甘草汤抗心律失常可能与其抑制Ito有关,减少Ito,使APD延长,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陈兰英等[24,25]通过对炙甘草汤的拆方研究证明甘草酸、人参总皂苷、麦冬总皂苷为炙甘草汤中影响心肌生理特征的主要有效成分及部位,3种成分配伍作用优于两两配伍,又强于单个使用,并且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增强,当甘草酸单胺盐、人参总皂苷和麦冬总皂苷按0.384∶0.144∶0.120(g/L)组方时,其大鼠离体右心房肌自律性与用药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其左心房肌功能不应期和兴奋性与用药前比较也有显著意义(P<0.05)。李吉灵[26]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取其振奋心阳之功,临床上凡属心阳亏虚之病证,每投此方,无不效验。②快速型心律失常:步长稳心颗粒是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研制、步长制药公司生产的第一个国家批准的抗心律失常中成药。此方主要由党参、三七、黄精、琥珀、甘松等中药组成,具有固本扶正,益气活血,宁心复脉,修复受损心肌,使心室重塑,恢复心脏功能的作用[27]。邓建华[28]选用115例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兼心血瘀阻证的心律失常患者单纯服用稳心颗粒治疗,疗程4周。结果显示临床治愈44例,好转6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17%。经实验研究证实稳心颗粒能够改善微循环,提高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儿茶酚胺的兴奋性,从而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在心肌缺血情况下,可使左室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缩短,TDR增大是形成折返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减小TDR,则有利于消除折返,说明其对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抑制作用[29]。舒力强等[30]用加味定悸方(生黄芪30 g,太子参15 g,麦冬15 g,五味子9 g,丹参30 g,川芎15 g,红花9 g,赤芍15 g,黄连10 g,香附9 g,佛手9 g,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 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 中药治疗组42例,西药对照组36例,疗程均为2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4%,说明加味定悸方有确切的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作用。

    2.3联合用药

    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西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心脏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的作用,甚至能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等毒副反应的发生。CAST实验是前面现象最有力的佐证,经CAST循证医学实验证实:Ⅰ类钠通道阻滞药物(英卡因、弗卡因、莫雷西秦)用药后, 心律失常及心脏停搏的致死率较安慰剂组高出了3倍。此后,人们将研究的热点由Ⅰ类转移到具有多通道阻滞作用的Ⅲ类药,但在SWORD等[31]的研究中,Ⅲ类药物应用于心肌梗死或左室功能障碍患者时结果依旧不能令人满意。与此同时,中药抗心律失常药也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盐酸关附甲素、步长稳心颗粒已成为抗心律失常中药单体和方剂现代医学研制成果的代表。抗心律失常中药虽较西药具有毒副作用小的优点,但其作用的效能、效价也均低于胺碘酮等西药,无法胜任心律失常急性期的治疗。基于以上原因,杨宝峰教授认为想要研制安全、高效的抗心律失常中药,就应寻求走联合用药或作用于不同靶点的中药单体配伍应用的途径。

    侯哲[32]选用中成药步长稳心颗粒与β-受体阻断药倍他乐克联合应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心电图变化、临床症状改善均较单用倍他乐克在总疗效上有显著性差异,而低血压、心衰发生率或原心衰加重明显低于单用倍他乐克组。从作用机制上讲,β-受体阻滞剂具有抑制窦房结、心房、房室结、浦氏系统自律性,减慢传导,稳定胞膜,提高致颤阈的作用;而稳心颗粒具有膜抑制及延长动作电位作用,能打断折返激动,降低心肌组织的不均一性,它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起到协同作用,避免了β-受体阻滞剂单用剂量过大而导致其副作用明显,所以步长稳心颗粒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比单用β-受体阻滞剂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陈健[33]选用炙甘草汤与胺碘酮联合应用治疗心律失常,联合用药组与胺碘酮对照组各30例,疗程为2个星期。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症状显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3.3%;联合用药组的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56.7%,两项指标进行χ2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也同样印证了,中西药联合应用可发挥中药全身调理、毒副作用小的独特治疗效果,同时又减少了西药的用量,从而减轻了其所带来的毒副作用。而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也越来越被广泛采纳并应用于临床心律失常的治疗。

    3 抗心律失常中药的作用机制

    现今,医学界对抗心律失常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其作用机制仍未被参透,仍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笔者经查阅并综合近年来有关文献报道,认为抗心律失常中药的作用机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影响:这是目前对抗心律失常中药作用机制研究最集中的热点,方法是应用膜片钳技术对离子通道进行电生理学的研究,观察中药对心肌细胞膜上各种离子通道(主要为Na+,K+,Ca2+通道)的作用,从而说明其对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②对心肌细胞膜受体及酶类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对β受体、儿茶酚胺和Na+-K+-ATP酶活性的研究,其中兴奋β受体可提高窦房结的自律性,使心律加快,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治疗意义;而促进儿茶酚胺释放和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都与强心作用有关。③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自主神经主要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以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经研究发现中药中所含很多成分,尤其是皂苷类对自主神经功能具有调节作用。④对心肌基本特征的影响:主要讨论对心肌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的作用[34]。此外,亦有人认为抗心律失常中药的作用机制还与心肌细胞的凋亡[35]、调节体内微量元素[36]等有关。

    4 小结

    中医药抗心律失常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抗心律失常中药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的特点,长期间断服药,还能起到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以及全身调整和强壮的作用,其作用效果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和关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抗心律失常中药的发展过程中尚存一些问题和不足:①心律失常理论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无论是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还是西医的机理机制学说,对心律失常的阐述都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②中药的实验研究中缺乏与中医征候相对应的实验动物模型,科学研究过程中药效学指标还需统一化、标准化,不断探索适合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体系。③临床实验研究样本数量少,说服力不强。④抗心律失常中药的研发还应针对心律失常发病时危急的特征而着重于应急药物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周玉萍,冯玲,赵步长,等.实用中西医结合心律失常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1.

    [2]周玉萍.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杂志,1996,10:624.

    [3]李家庚.李培生辨治心律失常的经验[J].中医杂志,1995,36(11):653-655.

    [4]宋中午,邓艳繁,牛慧玲,等.定律汤治疗心律失常68例[J].四川中医,1998,16(11):24.

    [5]莫测,李健强.心律失常的中医药辨证治疗[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6):514.

    [6]姜治荣,董果雄,刘成玉,等.心电图学与临床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10.

    [7]王本祥,马金凯,邓文龙,等.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8]丽英,杨艳敏,浦介麟,等.盐酸关附甲素对豚鼠心室肌细胞膜钠通道的阻断作用[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7,1(11):47-52.

    [9]中国药科大学抗心律失常一类新药盐酸关附甲素获国家新药证书[J].中国天然药物,2006,4(1):76.

    [10]杨艳敏,朱俊,高鑫,等.盐酸关附甲素注射液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多中心随机开放试验[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6,2(10):130-134.

    [11]刘朝江.黄连素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3(25):272-273.

    [12]李辉.黄连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临床中医杂志,2005,4(33):518-519.

    [13]李泰平.人参皂苷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生物学教学,2003,28:4.

    [14]王天成,张宏艳.人参皂苷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4,4(18):309-310.

    [15]张伟平,吴爱金.苦参在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8(27):135.

    [16]张明艳,韩艳梅,邸丕凡,等.银杏黄酮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5(3):695-696.

    [17]孙桂波,徐惠波,温富春.龙牙楤木总皂苷对缺氧/再给氧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9):1092-1095.

    [18]沈晓红,董耀荣,吴美平,等. 麦冬注射液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7(41):56-58.

    [19]巫志峰,袁小红.莲子心微囊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06,23(17):1770-1771.

    [20]秦林,姜云,孙燕,等. 大剂量三七片治疗再灌注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 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2,1(24):39-41.

    [21]代晓红,教富娥,丛科.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体会[J].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100.

    [22]王清秀,杨淑红,王腾,等. 炙甘草汤含药血清对家兔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的抑制作用[J].微循环学杂志,2006,16(4):19-23.

    [23]Iwama H, Amagaya S,Ogihara Y,et a1. Effect of shosaiko to a Japane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al mixture on the mitogentic activity of lipopolysaccharid: a new pharmacological testing model[J].J Ethonpharmacol,1987,21(1):45.

    [24]陈兰英,陈奇,刘荣华,等.炙甘草汤主要有效成分对心肌生理特征的影响[J].中草药,2001,2(32):134-136.

    [25]陈兰英,陈奇,刘荣华,等.炙甘草汤有效成分人参总皂苷及其配伍对心肌生理特征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5(12):332-335.

    [26]李吉灵.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J].陕西中医,2006,8(27):1008.

    [27]洪静娟.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7,12(14):1656.

    [28]邓建华.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115例[J].山西中医,2007,23(2):15.

    [29]孙小霞,兰燕平,刘峰,等.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缺血的左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30):51-53.

    [30]舒力强,赵晓华. 加味定悸方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4(27):19-20.

    [31]Waldo AL,Camm AJ,Deruyter H,et a1.Effect of dsotalol on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fter recent and remo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SWORD Investigators. Survival With Orald -Sotalol[J].Lancet,1996,348:7.

    [32]侯哲. 步长稳心颗粒与倍他乐克联合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J].医药论坛杂志,2007,9(28):68-70.

    [33]陈健.炙甘草汤配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6):53.

    [34]韩志君,齐晶.常用抗心律失常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7,2(24):21-22.

    [35]严疏 ,陈海波.细胞凋亡在心血管疾病发生中的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4,12(11):2740-2741.

    [36]周燕青,魏执真,赵霖.心律失常患者微量元素变化及调脉汤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1):3-4.

    (收稿日期:2007-11-20)

    相关热词搜索: 心律失常 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