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文化与文学结合的研究性教学路径

    时间:2021-05-05 07:58: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研究性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点指示研究路径。《六大名著导读》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将小说文本放在中国文化史的广阔背景下加以讲解。文章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常常沿着文化史上溯,往往能够找到合适的文化环节。《六大名著导读》的文本中有很多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沿着探讨的话题,教师的阅读经验也会被激发出来。

    关键词:文学经典;研究性教学;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小说里的“四大名著”可谓家喻户晓。除了历史积淀,这里面自然有口传文学和影视剧的功劳。究竟有多少人读过原汁原味的经典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尤其像《西游记》这样的作品,六小龄童版的电视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孩子们长大了,却很可能停留在最初的印象里。导读的意义正在于此,为读者打开一扇启蒙之门。本文以陈洪《六大名著导读》为例分析如何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形成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径。

    一、文化领航,读透文本

    《六大名著导读》在传统“四大名著”的基础上,增加了《金瓶梅》《儒林外史》。这样的“加法”有其道理,明代本就有“四大奇书”之说,后来,《红楼梦》取代了《金瓶梅》,就成了明清“四大名著”。如陈洪所说:“《金瓶梅》自有其他经典不具有的特色和价值。”《儒林外史》也是一部描写科场和官场的经典之作,又都是长篇小说,合而为之并无不可。

    陈洪是南开大学的教授,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专家,也是国家级教学名师。他在南开大学开设的“六大名著导读”课程深受欢迎,后来成为教育部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网上点击量超过十万次,足见影响之大。《六大名著导读》正是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讲稿,一门课程以课堂、平台、文字的结合呈现出辐射性的传播效果。在出版这部讲稿之前,陈洪就出版了《金圣叹传论》《漫说水浒》等多种著作,正是因为有过深入的研究历程,站在讲台上,才能讲出与众不同的思想意味。

    《六大名著导读》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将小说文本放在中国文化史的广阔背景下加以讲解。陈洪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常常沿着文化史上溯,往往能够找到合适的文化环节。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意追根溯源,另一方面是分析人物形象时的前后比较。由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世代累积型小说,追根溯源就很有必要了。只有纳入故事接受史范围才能将发展脉络理清楚。如《三国演义》,从《三国志》到宋代说三分,再到元杂剧中的三国故事,如何在发展变化之中形成“尊刘贬曹”的正统观念,这是解读文本的必要线索。作者从史官文化传统说起,一直讲到关于小说的评点。又如讲到《西游记》,佛教和道教是绕不过的话题,也是作者专门研究过的学术话题,讲起来就精辟而透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正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才能体现出作品的艺术魅力。陈洪的分析有很多独到之处。如分析《水浒传》里宋江这个人物,作者从《史记》中撷取资源,将郭解的形象与宋江加以比较,推论出《水浒传》的作者一定读过《史记》,并进一步将孔子与宋江联系起来,讲到孔子与子路、宋江与李逵之间的关联,尤其关于“子见南子”与宋江见李师师的情节对比,分析得很有意味。再如分析《红楼梦》的“无美不归少女”一节,作者首先认为本时代有关注并赞赏女性才情的风气,如《午梦堂集》《平山冷燕》《纳兰词》等作品中均有体现。分析小说里的林黛玉形象,作者将林黛玉与《世说新语》关于谢道韫的故事联系起来,认为:“因此这个少女的形象绝不是简单的作者现实中某女孩的实录,而是承载了相当丰厚的文化内涵。”因为基于《红楼梦》文本的文化内涵,作者的分析自然是合理的。于是,作者以性别意识作为一个教学视角,进而分析以林黛玉、薛宝钗等为主的少女群体。

    二、抓住要点,循序而讲

    文学经典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作品自身,而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文学经典是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承载着人类在历史上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理解,并为我们现在社会和个人的生活提供借鉴。”源于生活而又超越时代是文学经典得以传播的关键质素。

    善于抓住要点是这部讲稿的又一个重要特色。《三国演义》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把握情节抓住了“智谋”这个关键词,认为“这部作品的‘魔力’很大程度来自其中智谋的描写”。诸葛亮自然是智谋的化身,陈洪将小说分为三部分:诸葛亮出山之前,出山之后的三分天下,诸葛亮死后。讲诸葛亮的形象就选了两个衬托人物对着讲,一个是阿斗,一个是刘备。这样就以蜀为中心区域把诸葛亮讲活了。《西游记》其实是一部难讲的小说,如果就是说说故事增加趣味性还好说,大学生对这些都很熟悉,不易出彩儿。陈洪教授就抓住孙悟空的“超越时代”来解人说事儿。比如对孙悟空的形象分析,大处分为内部形象和外部因素两个单元。内部形象就讲了两点:一是内部形象的张力。作者归结为四对矛盾之处:人猴之间、妖仙之间、“真”“戏”之间、行为的机变与诡诈之间。二是主体形象中的刚猛正直、心高气傲。外部因素也是抓住了两个人物:猪八戒和唐僧。在比较和衬托的布景中,经过分析就会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突出出来了。

    陈洪说过:“作为一个研究者,自我的要求要高一些。既是一个普通读者,又要超越普通读者。”尽管这段话是就学术研究者的研究境界而言的,同样也可以用到教学当中。教师既要讲出读者能看到的,也要讲出读者看不到的。或者说,要在读者看到的地方讲出他们看不到的。陈洪抓住“智谋”,抓住人物形象分析的要点,从听众的关注点循序讲起,又能引导听众从文学走向文化,这展现的才是教师的教学魅力。

    三、根于原典,适度阐发

    这部讲稿在根于原典的基础上,还注意分析地域、环境与小说主题的关系。比如对于《儒林外史》的讲解,就抓住了时代难题与作品主题的关系。当社会运行体系日渐僵化,士人追名逐利成为常态,就会在文学文本中展现出来。从这一点来讲,文学作品不同阶层人物命运的书写也具有启示性意义。作者善于从大处着眼,从细处说起,将文本之间因主题、体裁的不同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效果。一册在手,通过作者的讲故事就讲通了许多文化史上的关键问题,而且说得相当清楚。

    立意高远亦是这部讲稿的魅力所在。陈洪给每一章确立的题目就颇有深意。如讲《水浒传》用“正义与野蛮的交响乐”来定位这部名著。陈洪关注小说的人物塑造,认真分析“看似简单的江湖人物,形象的深处有着怎样丰厚的文化内涵——或者说是怎样从文化传统中生长出来的”。再如讲《儒林外史》用“读书人命运的悲歌”,这个题目不仅指向《儒林外史》,而且是从“时代难题与作品主题”出发,分析王冕这个人物出现体现的批判精神。

    研究性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点指示研究路径。正如陈洪在《课程导言》所说:“‘导读’课呢,就是指示门径。我们不是四平八稳地铺陈六部作品的方方面面,而是就六部作品阅读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及分歧点、困惑点,做出介绍、梳理,为同学们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并给个别同学将来的学术道路点亮几个路标。”这里体现的正是师者的自觉意识,从小处着眼可以小见大,从大处着眼可通观全局,为学生点亮通往经典深处的暗夜烛光。这部书稿值得一读,正如出版宣传所说:“本书是在讲课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讲堂上的即兴发挥与延伸的话题,使本书在严谨缜密的学术研究风格之外,多了些许感性的亲和。听听陈洪教授对‘六大名著’的评说,或许能帮我们打开另一扇未知的窗。”读者已知的是故事,故事之外,文本蕴含着中华文化精神。这可不是人人皆知的见微知著之处,需要将读者从故事之中引出来,进入文化胜境。

    文学教育就是通过解读文本实现的,一部敞开的文本展现给读者无数条道路,如何能曲径通幽则依赖于读者的智慧。《六大名著导读》的文本中有很多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沿着探讨的话题,教师的阅读经验也会被激发出来。“教育的真正含义不是宣传,不是说教,不是训练,它更像是陶冶,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总之,听听陈洪的讲授,读读陈洪的文字,犹如身临课堂场境,毫无疑问,陈洪为文学教学工作者指出了研究性教学的向上一路,确是令人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陈洪.六大名著导读[Z].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2]聂珍钊.文学经典: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C].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陈洪.徘徊与“还原”与“建构”之间[J].文学遗产,2013,(6).

    [4]李曼丽.通识教育—— 一种大学教育观[Z].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与 研究性 路径 教学 文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