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农业产业化不能让农民失去土地

    时间:2021-09-26 16:31: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推进农业产业化本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些地方打着这一旗号,把农民承包的土地强行征用,大片转租给从事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而农民由自耕农变为无地的企业雇工。这种将农民的命运系于一家企业的做法,让农民担起了企业经营风险,失去土地而断了退路,一旦企业经营失败,农民顿时无土无业。它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影响社会稳定,应当予以纠正。 
        2002年发生的“蓝田风暴”事件,就是这种做法危害的集中体现。蓝田股份公司落户湖北省洪湖市后,大搞“圈地运动”,通过当地政府强行征用农地5000多亩。随着公司的垮台,7000多名农民成了无班可上、无田可耕的“下岗工人”,生产生活陷入极大困境,并由此引发许多矛盾和冲突。  
        但一些地方似乎并没有从“蓝田风暴”中汲取教训。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像蓝田公司般的“圈地运动”仍搞得热热闹闹。尽管中央一再强调稳定土地家庭承包制,但由于土地发包者是村民委员会,基层干部在在利益驱动下,根本不考虑未来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将农户承包地长时期、大面积转租给企业或大户经营。承包地的合理流转是完善土地承包制的重要内容,农民作为土地流转和结构调整的主体,理应自己来当家。但不少地方为了追求政绩,树立形象工程,行政撮合,强迫流转,暗箱操作,从中渔利。在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土地纠纷已取代农民负担问题,成为农村群体事件主要的“导火索”。 
        一些地方的干部认为,“圈地运动”是土地规模经营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这是对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片面的理解。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实践看,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无不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之上,而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可大可小,具有很大弹性。如日本、韩国等国至今仍是户均只有1.2公顷耕地左右的“小规模经营”,但却实实在在地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我国许多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得好的地方,基本的模式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从而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他们的成功实践表明,农业的规模经济不等于土地的规模经营。我们决不能脱离国情,为规模而规模,人为地推行土地集中。 “蓝田风暴”警示我们,龙头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决不能将农民的命运系于一家企业。应当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产前、产后领域,并投资开发非耕地资源,但要限制其大量占用耕地。据了解,日本和韩国等国有关土地的法律,都明解规定农户拥有农田上限制度,并严格限制非农生产者和公司拥有耕地。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中央有关文件明确规定:“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户承包地”。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是一条底线,是一道保障农民基本利益的“安全阀”,决不能打着农业产业化的旗号,让农民失去土地。

    相关热词搜索: 能让 农业产业化 土地 农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