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诗意与残酷的乡村

    时间:2020-04-27 07:56: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曹瑞欣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她为人处事方面稍有钝感。我当时认为这一印象的背面应该是日常生活的劳顿吧。后来读她的散文集《树上的童年》,我才知道,这背后原来还有过早失去亲人的痛苦,以及过分的艺术投入所带来的与生活的距离感。

    与这种钝感相反,曹瑞欣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诗意、不动声色的功力与素朴纯熟的语言技巧却让我惊讶不已。“是一场真正的小雪,白色都没有力气盖过广场上的枯草”,这样的文字够美了,还有“母亲的手,手指白皙。在乡村,这双手似乎找错了主人”,这是诗歌的语言,虽然她奉献给我们的是一本散文集。“我是如此迷恋草原,我的前世是一棵青草吗?我的脚一抵达草原,我的灵魂就随之完整了。”这是可以击节咏叹的文字。“麦粒归了仓,就像游子回到了家。”这样的文字还有很多。对别人来说,这需要技巧,但对于曹瑞欣,这些文字的捕获,好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整体来看,她的文字叙述干净利落,自然天成,几无斧凿痕迹,如云出岫,如风拂过山冈。

    曹瑞欣在作品中用一种异乡感打动了我。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打动。她站在城市眺望乡土,以女性的温柔描述一个人的心灵风暴,用缓慢而朴素的节奏记录成长年代的青春之歌,在她的文字中,异乡与故乡、乡村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灵魂与物质构成了一种不易觉察的微妙对立。特别是身处异乡,而对故乡童年的回忆,是她情感花园里最茂盛的一部分。因为时代和历史的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身居城市的人们,大多有着从乡村走过来的艰辛记忆,因而她的这部分作品也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曹瑞欣的作品,给我以视觉般的画的感觉。这不是一幅幅水墨画,而更像是油画,因为它们质感强烈,背景鲜明,有着我们渴望并且能够感觉到的力量。

    她的作品刻画的是诗意化了的乡村。她笔下的人物,无非是父母、大姐、大哥、二哥、小妹的形象,尤其是勤劳的父母,作者饱蘸了最深情的墨水;她笔下的事件,也无非是割麦、烙槐花饼、收玉米、挖野菜,以及“树上的童年”,在别人眼里都是些细枝末节的、了无趣味的、或者不愿启齿的事情,而她却倾注了丰富的想象力与细致的情感,并借助诗意的语言,深深地拨动了阅读者的心弦。这种成功是与她良好的艺术感觉分不开的,“……再后来,玉米粒子变成了玉米煎饼,变成了一件的确凉上衣——母亲背了一袋子玉米到集市上卖了,给我买的。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每每穿了这件上衣,就感觉身上披了一层金黄的玉米粒子。”别人也可以写自己的农村生活,但有几个会有这么好的艺术感觉?

    《树上的童年》是一本关于记忆、亲情和爱的散文集,因此,始终有一层薄雾般的淡淡的忧伤贯穿其中。这种忧伤源于诗意化了的记忆,实际上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轻型的否定。也因此,曹瑞欣才会给我以真实生活中的钝感。她在亲近彼类生活的前提下,远离了此种生活。或者说,她以生活的钝感为代价,换取了作品的诗化。

    曹瑞欣的另一部分作品震撼了我。这几乎是我未曾预料到的,因为这部分被她命名为《往事寂寞如歌》的作品位于这本散文集的最后,异军突起,风格迥异。包括写红旗的母亲与摇着拨浪鼓的货郎悲惨交往史的《红纱巾》;写族人活埋参加了八路军的表姨夫,表姨另嫁他人却常遭毒打、最终失踪的《沾满鲜血的麦秸》;写看似疯疯癫癫的面条爷爷的《搭蔓子花》;写被哥嫂间接害死的美丽活泼的小芙蓉的《芙蓉》等。

    这部分作品写的是残酷的乡村。它给人以沉重、压抑、激愤、无语的阅读感受。这是活生生的另一面人性的展示,却毫无疑问是真实的展示。这部分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而难得的是作者仍然是以艺术化的语言轻轻道来,使作品产生了一种天然的艺术张力。这种处理方式以及它的内容使我想到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想,如果曹瑞欣的这本散文集整体都是这样的文章,并且具有前后连贯性,那就是一部当代版的《呼兰河传》。这部分作品在我眼里是最有分量的。它与集子前部分诗意化的乡村共同组成了真实、完整的乡村,继而传达出了曹瑞欣试图通过这些文字所要挽留的理想:孤独的羊和青草一起憧憬善良的事业;人类走过了茹毛饮血的洪荒岁月,但人类的童年还深深地眷恋着树上的欢乐。

    相关热词搜索: 诗意 乡村 残酷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