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震后日本经济展望

    时间:2020-09-21 07:52: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日本大地震前,根据《日本经济新闻》2011年2月28日刊登的修正版经济统计指标,日本经济的名义和实质GDP增长率普遍被调低,如2010年1-3月的名、实增长率分别由7.2%和6.8%(日本经济新闻1月31日刊登)下调到6.8%和6.0%,4-6月分别由-1.2%和3.0%F调到-2.4%和2.1%,7-95分别由2.6%和4.5%下调到2.3%和3.3%,而10-12月则为-2.5%和-1.1%。针对如此大幅修正,日本经济学者也感觉困惑,政府统计备受质疑。但向下修正统计,通常反映预期不确定。基于日本政府对统计数字进行向下修正的迹象,日本民间经济学家对2011年的经济走势预测也跟随下调。这至少反映了2011年的日本经济前景带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风险。

    与此同时,美俄加入东亚峰会,地区合作变量增加,地区合作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尽管上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预言的“亚太百年时代”已经来临,但鉴于今后两年,美俄将分别主导APEC峰会,对亚太地区秩序将构成怎样的影响,都将成为日本经济的新课题。日本欲加入TPP谈判,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邮政和保险体制和市场改革。这都使得2011年,东亚、亚太地区的合作形势充满变数。

    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在广泛的亚太地区,既有美中日“世界经济三强”,也有中俄印“金砖四国三雄”,更存在俄澳等资源大国,乃至东盟、韩国等自由贸易协定的积极推进者,强化了对外联系性,使地区合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更加突出。日本如何在泛亚太地区展开FTA阵地战和规则战,也将决定日本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

    2011年3月11日的地震、海啸与愈演愈烈、不断升级的核泄漏事故并发,使日本经济面临二战后罕见的“外来冲击型”的“产业危机”,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固有矛盾激化,“国家风险”陡增,产业加速外移,日本经济运行充满不确定性,走势更加难以把握。

    首先,“3·11巨震”重创日本经济体系,并透过全球产业链、资金链,波及国际金股汇、粮油矿价格体系,平添世界经济风险。若灾后重建滞后,不排除全球产业分工结构异动的可能性。

    一是日本生产体系受损,全球产业链中枢功能削弱。地震、海啸、核电站爆炸连击日本,道路、港湾、厂房“酥松’,生产、物流、电力系统停顿,日本著名厂家的全球供应链中断,殃及世界生产体系。日本的东北、关东地区是日本产业基地之一,丰田、日产、索尼、夏普等名牌厂商,以及占据日本出口近90%份额的中小企业多聚集于此。受震灾海啸影响,灾区生产几乎全停,大厂商资材调配中断,被迫停产。

    二是投资信心萎缩,资金陡然短缺。地震发生的当周五,纽约金、股、汇、石油,芝加哥粮价整体下滑。而震后开盘两天,东京股市直降千点,全球金融市场震荡,亚洲股市跟随下挫,国际黄金(1419.30,15.10,1.08%)、石油、粮价全面滑坡,日元错乱升值,逼近1美元兑80日元关口。日本央行紧急放款,集中吸纳市场国债、企业债和商业票据,基础货币供给额度连日增幅,3月16日达31万亿日元,约为美国金融海啸后的6倍,接近2005年前最高水位。震灾后,日央行超级放款,引乱世界资金流量流向不定,平添国际市场风险。

    三是福岛核电站连续爆炸,重击日核电产业及其全球战略。自上世纪90年代,日放松管制,促进电力产业民营,全国电网由十大电力集团分割垄断,其核电占比为34%。核电事业执行“国策民营”原则,东京电力等四家电力集团与日本原子能发电机构垄断运营。核电的“国策之首”经产省在其下属的“能源厅”内设“原子能安全与安保院”,负责安全监管,搞“国策推进与监管一体化”。而此次爆炸的福岛核电站运营商,东京电力为日核电旗舰,核电占比达40%。

    民主党执政后,推出新能源基本法,计划到2030年将核电占比提至70%,并借美、法技术,构建三大核电设备建设集团,抢占国际市场,东京电力为运营骨干。自美苏核事故后,日本自诩本国核电为世界安全之最、抗震之最。本次震后核事故引发全球恐慌,日本国民的恐怖心理接近极限,日核电战略陷历史低谷。震后第一周,东芝、日立、东京电力等核电相关股连续跌停,市场对日核电技术和安全体系失信,其“新能源战略”遭到打击。美国评级公司将东京电力降级,日本各地要求关闭核电站,核电产业面临重压。其背后的大规模官企投资,恐酿成新能源型不良债权,如何处理实为难题。

    四是市场功能丧失,社会秩序紊乱。营直人政府的总动员不得要领,灾区恐慌心理日甚一日。生产停顿,物流中断,生产、生活的物资供给困难,灾区被迫搞“配给制”,市场功能丧失。与此同时,个人信息系统混乱,现金需求上升,银行系统面临危机。尤其不能忽视的是,日东北、关东北地区,多为山地,居民分散,部落散居,震后孤立无援,形成百余个“孤立区”,且被困者多为老人,面临缺医少药、断粮断水的危险,日赈灾体系失灵,社会秩序直面紊乱风险。

    其次,地震、海啸与核泄露事故并发,恐引发全球产业格局异动,日本经济充满不确定性。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虽6000余人罹难,给日本带来重创,但属于商业中心型地震,通过政府赈灾、重建体系迅速启动,坏事变好事,反激活了内需,带来一波经济复苏小“艳阳天”。尤其是,阪神地震后,日本改革推进,市场功能健全,新兴产业活跃,“雅虎日本”等新产业迭起,新日铁等旧有巨星企业改组,重振雄风。

    但此次巨震,不仅使日本遭受三种复合重伤,即地震导致的外伤、海底板块异动型海啸所致的列岛内伤,以及核事故、政府赈灾减灾体系失灵的社会恐核、恐慌的心理软伤,而且直接打击了日本制造业的心脏部位,众多巨型企业的核心材料、核心部件生产停顿,设备开工率直线下挫,其烈度超过了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日本制造业为核心的生产体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特别是,东京电力公司发生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导致包括东京都在内的广泛地区大面积停电,其电力不足区域的GDP占日本整体GDP的28%,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前所未有。震后,美调查评级公司相继发表报告称,日本产业体系的停顿状态至少将持续一个季度。

    日本产业供应链断链,殃及全球产业和贸易。尽管日本上市制造业企业的海外产能过半,海外利润占比达30%,但其总部、研发中心、资材配置中心、财税、人事管理等中心仍在本土。其本土科研基础设施竞争力、研发经费的GDP占比、国际专利掌握份额均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在全球产业专利中,日本独占10大类产业专利的20%(音像技术、光学仪器、半导体、高分子化学、电气机械及装置、电器能源、无机材料及冶金、涂面加工等);在全球尖端技术专利的前15位企业中,日本企业占1/3。这意味着日本企业已居全球产业链中枢位置。

    从中美日三边贸易关系看,美国是基础科学研究龙头,日本是技术转换基地,中国是产品生产和出口中转站;而从中日东亚三角贸易结构看,日本是核心部件源头,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形成中间产品,中国再加工出口。显然,日本产业断链,美、中、东亚整体产业面临风险。从中日直接贸易关系看,日对华出口产品的90%为核心部件、中间产品、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日产业停产,中国产业面临断粮风险。

    其三,地震对亚洲及新兴国家形成两难风险。震后,日本资金大举回巢,引发全球金融和商品市场动荡,平添新兴国通胀压力。自2001年以来,日本长期持续执行超低利率和总量放宽的金融政策,日元资金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而在黄金、贵金属、石油、煤炭、铁矿石涨价背景下,日本综合商社、金融集团、石油集团以及下游产业集团等,联合编制了“油价金融衍生商品”、“粮食基金”以及其他大宗商品基金,集体操纵“日本资金”循环于国际商品市场,也演变为国际商品价格波动翻滚的元凶之一。

    而日本巨震,惊震海外“日本资金”集体回巢变现,令全球市场骤然资金短缺,而日本国内则表现罕见的“日元短缺”,引发全球性的金股汇、粮油矿行情滑坡的同时,日元坚挺,突破1美元兑80日元大关。尽管,地震后,七国集团联手干预日元汇率、日本央行也超常规扩张货币供给,暂时抑制了日元升值态势,但若欧美同时提息,金融政策回归正常状态,世界资金紧缺难免,届时,日本仍将出现严重的资金不足局面。

    由此,对亚洲和新兴国将形成两难风险。一是外资意外退潮,与贸易赤字趋势相伴,恐引发亚洲、新兴国货币突然贬值,导致金融市场混乱,中长期看,不排除首先在贸易赤字国引发货币贬值型危机的可能性,即东亚货币危机再现;二是鉴于日本央行紧急扩张基础货币供应总量,在美国未改变超宽松金融政策下,亦不排除海外游资掀起规避日本风险型的投机反扑。

    相关热词搜索: 展望 日本经济 震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