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论大众传媒背景下土家族民间文学变迁与保护

    时间:2020-11-22 07:52: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生活在渝东南的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遗产。但随着大众传媒媒介的日渐普及,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人们价值观、生活方式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土家族民间文学出现变迁,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进行保护。

    关键词:土家族民间文学;地域特色;传承与保护;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I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15-02

    渝东南土家族主要居住在秀山、酉阳、黔江、彭水等区县。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丰富的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建筑、民间乐器以及大量的民间艺人,是渝东南土家族宝贵的文化财富。然而,在大众传媒背景下,面对日甚一日的现代文化的冲击,渝东南土家族的民间文学正在发生变异甚至有消亡的危险,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保护。

    随着时代的前行与社会的发展,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人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发生了空前巨大的变化,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文学的传承也出现了巨变。

    首先,民间文学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鲁枢元指出“文学艺术与‘水土’、‘风土’更原始、更直接的关系,表现在民间文学、民族艺术、乡土文学、地方文艺中,这又是一切艺术活动的根,在民间、乡土的丛林中,曾经生长繁息着数不清的文学艺术的‘物种’。”[1](p317)民间文学的土壤在民间,它有自己的生态环境,例如《薅草锣鼓》一般是在劳动人民集体劳动的时候吟唱;民间故事,则常常是在劳动人民休闲时群聚在一起时讲述。离开了民间土壤、破坏了文化生态,必然导致民间文学在传承中走向消亡。

    其次,传统民间文学的听众有了极大的减少。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不仅用各种各样的‘货物’占据你房屋里的环境空间,同时还以各种信息占据了你大脑中的想象空间,以及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空间。”[3](p124)在相当比例的大众中,听流行歌曲、逛超市的多;看电视、玩网络的多;听民歌者、听民间故事者少。文化消费观念的变化导致民间文学的受众日益减少。

    第三,随着岁月的流逝,民间文学的讲唱者也在急剧地减少和消逝。一般情况下,在民间,会讲会唱那些传统体裁和内容的民间文学作品的人,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年轻人则对民间文学几乎不了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欲追求日益强化,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年轻人更感兴趣的是打工挣钱而不是关心民间文学,这导致民间文学的传承后继无人。为了减少这种“人亡而歌息”、“人亡而故事断”所带来的的损失,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地政府就采取各种措施组织民间文学工作者对各地的民间文学进行了收集整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民间文学传承人的问题却缺乏必要的措施。

    第四,民间文学内容的更新。在当下生活中,纷繁的社会生活造就大量新的口头文学作品,比如都市传奇、笑话、网络段子、时政歌谣、校园故事等。但这些新的民间文学,与传统民间文学相比,在思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等方面有所逊色。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中国民间文学面临危机,渝东南土家族民间文学也在当下社会大潮趋于衰落。

    在经济发展与图象充斥人们生活的时代,如何收集新的民间文学、利用传统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何种方式来保护渝东南土家族民间文学呢?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具备可操作性并能行之有效?我们提出如下构想:

    1.文化部门牵头收集整理。

    各地政府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片面搞形象工程,也应该注重文化建设。对民间文学的传承与保护,是各地文化部门责无旁贷的任务。各地文化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措施,对民间文学保护给予法律保障;同时,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保护本地区的优秀民间文学遗产;另外还应组织民间文学工作者对民间文学进行新的收集整理。

    2.组织有关人员开展田野调查。

    渝东南土家族地区有众多民间文艺团体,有数千计的民间文化艺人,有一些民间文学研究学者。依托区域优势,利用众多的文化机构和文艺工作者,可以完成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

    然而,渝东南土家族民间文学的处境却十分尴尬。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整理涪陵民间文学以来后,就再也没有组织有关人员对最近20多年的民间文学进行过收集,这不能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3.民间艺人的保护。

    民间艺人(民间巫师、民间医生、民间歌手、民间匠人等)是民间文学的创造者与传播者。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那么文化的执行者也应该是文化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主体部分。再优秀的文化,如果在继承中只是物件的继承,而没有了人的参与,那么优秀的文化只能算存在于过去,而没有了传承下去的希望。一些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年岁较高,甚或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继任者。所以,在民间艺人的师徒传承上也应下一定功夫,选择合适的人选。对一些民间艺人可以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让他们积极参与民间文学的传承与保护。

    4.基础教育与文化传承挂钩。

    在一些小学,可以开设乡土文化教育课程,组织一批民间文艺工作者编写地方民间文学教材,让小孩子从小接受地方文化的熏陶,加深对本民族、本地域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学习地方文化的兴趣,让珍贵的文化财产得以传承。在酉阳县酉酬镇,当地学校的音乐课教学生练习咚咚喹;在秀山溶溪镇小学,学生学习花灯舞;在黔江南溪小学,学生学习南溪号子。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举措。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地方文化教育的时候,不能走向形式化,为了旅游开发或者应付上级检查而进行等等,我们需要的是让下一代真正把民族的、地方的优秀文化继承下去。

    5.民众的参与是文化保护的主体保障。

    民间文学是民间大众在生产与生活中创作的,“在一般情况下,常常先由个人创作出来,然后逐渐在流传中进行加工。它的流传过程就是创作过程,传播者自觉不自觉地参加到创作中来,这使民间文学在流转中,不断集中了群众的天才创造,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5](p15-16)因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渝东南土家族人有自主参与民间文学创作、传承和保护的意识。只有人们拥有了“文化主权意识”,才能使优秀文化得到更有效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鲁枢元《文艺生态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2]贝纳尔《科学的功能》,陈体芳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3]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象时代》,胡菊兰,张云鹏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http://travel.sohu.com/20051205/n240880319.shtml

    [5][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