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史记》立言创意之崇高美

    时间:2020-11-22 08:02: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史记》的文风,历代学者多有精辟之论,本文从司马迁的立言创意方面来谈其崇高美。司马迁从文学的角度公正地记述历史,他以他那崇高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就了一部伟大的《太史公书》。

    形成崇高美风格的条件是必须以恢宏阔大的社会生活为审美对象,其次是作品中蕴含着作者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按照这个标准,可以看到,《史记》所关注的是“上记轩辕,下至于兹”(指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包括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祖国的山川、水利、文物、古迹;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正在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甚至包括中国以外的国家。可谓纵横古今,褒贬百代,总揽宇宙,气吞山河。更可贵的是司马迁对这三千年的历史,寄寓着他的审美理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言”,即一种议论、主张和理想,“成一家之言”,就是独创一个思想体系。而“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则是“一家之言”的核心。“理”是法则、原理,含有规律的意思。“稽”的目的是“志古自镜”,以史为鉴,“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司马迁著史,自名《太史公书》,汉代一直习用,经过后世人的改订,遂把《太史公书》更名为《史记》。然而将司马迁著史与后代史书作比,可以发现它并非同于后世史官所著之书,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开了后世私人修史之风。

    文学的作用在于剖析人的内在心理结构、态度和内体验。童庆炳在《文艺理论教程》中指出:“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之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其中包含着作者的审美向度。《太史公书》是一部文学性的历史传记,司马迁是带着历史家的严肃和文学家的激情来编撰《太史公书》的,他有着古代庶民的喜怒哀乐和道德取向。文学是人心理的定向投射,是人情感的缺失体验的情感图式。司马迁本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李陵之祸”却给他带来了“诟莫大于宫刑,形馀之人,无所比数”的巨大痛苦。正道直行之人却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后“君子道穷”,心有郁结而发愤著,于是“述往事,思来者”,他通过《太史公书》来寄寓他的理想,宣泄他的情感。

    《太史公书》的主要文学成就就在于注重人物描写,以客观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历史和现实的人物为中心,展开历史的纵横面。

    司马迁第一个创造了以人为中心的纪传史,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扶义俶傥,不令已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可见他对人才有着不同于别书的见解。“迁闻君子可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认为只要是为民立德,为事业立言,为国家立功的人都可以垂名后世,便都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司马迁的人才观的可贵之处就是不求全责备,他站在人的角度看待他的历史人物,看他们的优点与不足,对他们的过失揭露和抨击,但仍不埋没他们的功绩,体现了司马迁对人才不求全责备的审美理想和政治理想。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独尊儒术的时代,而他的文学审美思想,却有着强大的崇高的人格精神,具有反传统和对现实的强烈的批判精神。在《太史公书》中所体现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是以心为美,以德为美的核心。“道”即“德”,“以德为美”即以道德为规范审视人。

    《史记》是英雄人物的画廊,是具有崇高人格人物的画廊。据统计,《史记》写人物的一百多篇,其中写被杀、自杀的人物有三十多篇;其他崇高性人物有二十多篇,写以崇高结局的从属人物的有七十多篇;就连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也是一篇具有崇高人格人物的自传。无论是悲剧性人物还是壮美性人物;无论是为社会变革而牺牲的悲剧英雄,还是由于自身缺陷、过失而导致失败的悲剧英雄,还是具有慷慨悲凉情绪的英雄,司马迁所写,都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如实地历史地表现他们的毁灭过程;第二,真实地挖掘崇高性人物内在的价值,把他们身上的崇高美的本质,尽量地揭示出来;第三,倾注作者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崇高性的感染力。比如在《伍子胥列传》中,作者对伍子胥慷慨悲壮的表现,充满了敬意和惋惜之情。“弃小义,雪大耻”,“隐忍就功名”,这正是司马迁自我感情的流露,以至发出了“非烈丈夫孰能至此哉”的评价和感慨。

    我们从《史记》中读到的“不是失败的挽歌,悲伤的叹息,而是无畏的进取,是胜利成功的快慰,是一种道德上获得满足的欢欣”。这是因为在一个敬仰英雄、崇拜英雄、积极进取、追求功名、崇尚崇高的时代,人只有这样生,这样死,才是崇高的,才是美的。《太史公自序》也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这就是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观、荣辱观,也是他的审美理想。

    司马迁从文学的角度以故事的形式、散文化的笔法如实地记述历史,塑造人物。他的人才观、写作观、政治观,投射到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他的心灵,体现了他的审美理想和崇高的人格精神,体现了他的立言创意崇高之美。另一方面,司马迁的历史观是大一统的历史观。在史记中,夏、商、周三代之君,春秋战国诸侯,秦朝汉代的帝王,四面八方的民族,都是黄帝子孙。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战争,尽管有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但所反映的都是在斗争中发展,不断走向大一统的中国历史,反映从黄帝统一时,由少数部落组成的古国到秦皇、汉武大一统时各民族的互相融合。正像今人张大可在《论司马迁的历史观》中所说的:“中华民族皆黄帝子孙,这一民族一统观念就奠基于《史记》。”十分难能可贵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已有了那种在继承传统中的批判精神,在评价历史人物中的贬恶扬善精神以及面对现实的直言精神!他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道家和屈原思想的闪光思想,取各家所长为我所用,形成了他自己的思想特色。

    无论是司马迁的人才观、写作观、政治观,还是他的大一统的历史观,都体现了他的崇高的审美理想、崇高的人格精神,都充分体现了他的立言创意崇高之美。

    参考文献:

    [1]《司马迁评传》张大可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3]《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系统整体观照》祁志祥《文学评论》2003-3.

    [4]《文艺心理学》金元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 史记 立言 创意 崇高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