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谈职业高中语文教师的主体意识回归

    时间:2021-01-17 07:54: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仔细思考,却发现并不是我们想象当中那么容易回答。比如说对于当下人们常说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当然也可以说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要看不同的语境,笔者本文讨论教师的地位问题,故放在前面),明确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语文教师当然也不例外。但如果局限于这样的理解,那我们就离开了具体的语文教学情境,离开了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境,显得不太精确。又比如有人说,在职业教育中文化学科的教育要服从职业教育,这话尽管有时搬不上台面,但在实际的职业教育情境中常常是事实,在这样的现实中,语文教师的主体意识基本就被模糊了。因此说,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厘清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必须让语文教师的主体地位向现实回归。

    一、主体地位及回归含义

    我们这里强调职业教育环境中语文教师主体意识的回归,不是说教师要重新成为语文教学一言堂的主人,也不是说教师要取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体回归是指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学科特点,结合职业教育的需要,真正以具有工具性作用的语文去帮学生奠定听说读写的基础,真正以具有语文味和人文性的语文去帮学生奠定人文基础。而其中的“回归”则是指在迷失中找寻回到语文本质的路,是指语文教师在认清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应有价值的前提下,通过提高自身教学修养,将其中的力量传递给学生的过程。

    不可否认,国家层面的课程改革以及地方层面的教学改革,催生了大量的教改成果,但同时也不可否认的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有一些优秀的传统被忽视,被丢弃,过多地强调课堂的组织形式如合作探究等,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课改迷失的表现。对于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而言,它应当关注两个对象:一是语文,二是学生。语文是指面向高中年龄阶段学生提供的语文教学资料、语文教学目标等;学生是指接受职业教育的有特定要求的学习对象。

    我们强调主体回归还是针对当下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而言的,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愈发重视,学生的专业技术学习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日益多样,同时我们目前又面临着对“双师型”教师的呼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文化学科的教师尤其需要守住学科底线,真正将“双师”型教师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这样才不至于混淆自身的定位,不至于在语文教学中淡化了语文味。显然,这个挑战是不小的,尤其是在由浮华向本质回归的过程中,如何不忘记先进的教学理念等,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主体回归的教学理解

    还是让我置身于职业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来理解主体回归的含义吧。作为职业高中的语文老师,我们知道站在讲台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携带着教学目标与教学文本来到课堂上,面对的是相对于普通高中而言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不太理想的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能对语文没有发自心底的热爱,而专业的学习更是冲淡了本应起着奠基作用的文化学科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自身的主体地位不能凸显,那就无法对学生形成一种学科上的感召力量,从而起不到真正的文化奠基的作用。

    因而,我们在课堂上努力将自己首先当成主体,先将自己当成语文——语文教育界曾有名师提出“我就是语文”的观点,在职业高中语文教育的情境中,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更要先将自己当成“语文”,只有以自己去阐释语文,学生才能从老师身上感受到语文。毕竟,我们说学生学习语文,首先关注的并不是语文,而是语文老师,只有当语文老师身上呈现出一种浓厚的语文味道,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爱上语文。

    举一个实际教学当中的例子,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对象是文本吗?显然不是,而是文本中的人物,这一人物形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鲁迅先生的情感如何呈现在学生面前?仅靠文本的力量是不够的,因为文本的力量本质上是学生在与文本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感情力量,当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当学生对文本人物缺乏必要感知时,这种力量是无法体现的。此时,教师必须以自身的主体性来阐释文本,才能让这种力量顺利地展开。于是在课堂上,笔者在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之后,将自己当成鲁迅,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表情,去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既是追忆,那必然是伤感的,而学生也是有这样的感情经历的;去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既是痛悼,那必然是既有对当局的愤怒,又有对刘和珍的惋惜;去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既是歌颂,那必然是慷慨激昂,必然是热血沸腾的。只有当这种感情的力量在语文教师身上表达出来时,我们认为这才是主体的回归。当我们借着合作探究之名,将这些行为交由学生时,学生其实是无法领会这种效果的,因此看起来是一种更新的教学行为,实际上却是语文味的淡化,也是语文教师主体地位的迷失。

    三、职教语境下的主体回归

    我们仍然觉得有必要再在职教语境下讨论语文教师主体回归这一问题。职业教育的目的与普通高中有所不同,即使是在对口高考性质的语文教学中,也不完全是以升学为目的的。职业高中的学生最终都是以专业技能的掌握为目的的,职业高中与对口高考的性质在于学历的层次不同。在这种语境下,语文教师的主体地位回归的主要着力点,在于我们面对不同专业需求的时候,能够以不同的语文情境去影响他们。我想这也是国家层面提出“双师”教学的更为本质的内涵——使得文化学科的学习与专业学科的学习不再脱离。但文化学科的教师与专业技能的教师毕竟不能互换,“双师”型教师要求对于文化学科的教学而言,其本质要求更在于基于学科特点的专业技能素质的隐性培养。譬如语文的工具性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的人文性可以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学乃至于文化素养,这些都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我们追求语文主体地位的回归,其中也有这层含义。

    总而言之,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不能以动摇学科本质特点为代价,只有基于具体语境且坚持学科特色和教师主体地位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才有可能永葆生命活力。

    相关热词搜索: 职业高中 语文教师 主体 回归 意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