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艺坛泰斗、一代宗师

    时间:2021-02-08 07:54: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铗、大聋、石尊者等。是近代艺林成就最为显赫的一位大师。诗、书、画、印卓然崛起,兼四绝于一身,熔于一炉。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传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杏花图》等。

    吴昌硕,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1844年9月12日生于浙江安吉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1927年11月6日病逝于上海。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饿。后又与家人失散,以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22岁时中秀才。同治十一年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婚后不久离家赴杭州、苏州、上海等地,寻师访友。师从俞樾学诗词和文字训诂之学,杨岘学书法,与之交往的还有任颐、张熊、胡远、蒲华、陆恢、施浴升、诸贞元、沈瑾、潘祖荫、吴云、吴大潋等画家、诗人、收藏家。这期间,他观赏到不少书画真迹,加以临摹考据,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扩大了视野,开拓了胸襟,艺术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光绪八年举家移居苏州,后又定居上海。30多岁时,对绘画产生兴趣,以写篆书的笔法作画,并经友人高邕介绍,求教于任颐。任颐对其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画,浑厚的笔墨十分赞赏、拍案叫绝,并预言吴昌硕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两人遂结为至交,始终保持深厚的友谊。二十二年被举为安东(今江苏省连水县)县令,到任一个月便辞官南归。三十年夏季,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金培、王褆等人聚于杭州西湖人倚楼,探讨篆刻治印艺术,1913年重阳节西泠印社在杭州成立。被推社长。他勤于书法、篆刻、作画、吟诗,直至晚年乐此不疲,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吴昌硕的艺术贵于创造,他以书法入画,艺术上别辟蹊径,甚至齐白石曾说“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指徐渭、朱耷和吴昌硕)门下转轮来。”吴昌硕的艺术不仅使中国艺术大师获益不浅,而且也让东洋日本艺术家顶礼膜拜。日本人称赞吴昌硕为“唐代之后的第一人”,日本书画界对吴昌硕极为推崇,专门铸造吴昌硕半身铜像,赠西泠印社陈列。

    在近现代中国书画史上,一代宗师吴昌硕的光芒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他的艺术影响到他以后的二、三代人,众多现代绘画大师或出自他的门下,或受他的艺术影响,如近代海派诸家、北京画派的陈师曾、齐白石等,现代最具实力的几大家傅抱石、李可染、黄宾虹等无不源自于吴昌硕。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书、画、印三绝——书法

    吴昌硕少年时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遍临《汉祀三公山碑》《张迁碑》《嵩山石刻》《石门颂》等汉碑。书法中篆书最为著名,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中年以后,博览众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数十年间,反复钻研,并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为满足,参以秦权铭款、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文字的体势笔意,故所作石鼓文笔法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自出新意,风格独特。60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刚柔并济。喜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糅其问,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道润峻险。

    书、画、印三绝——绘画

    吴昌硕学画较晚,30岁学画,40岁以后方将画示人。作为中国近现代重要画派“海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吴昌硕绘画上最突出的成就是他的写意花卉,前期得到任颐指点;后又参用赵之谦的画法,服膺于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画家的画艺,从中受益甚多。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他酷爱梅花,常以梅花入画,用写大篆和草书的笔法为之,墨梅、红梅兼有,画红梅水分及色彩调和恰到好处,红紫相问,笔墨酣畅,富有情趣,曾有“苦铁道人梅知己”的诗句,借梅花抒发愤世疾俗的心情。又喜作兰花,为突出兰花洁净孤高的性格,作画时喜以或浓或淡的墨色和用篆书笔法画成,显得刚劲有力。画竹竿以淡墨轻抹,叶以浓墨点出,疏密相间,富有变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为“双清”或“三友”,以寄托感情。菊花也是他经常入画的题材。他画菊花或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与菊花情状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黄色,亦或作墨菊和红菊。墨菊以焦墨画出,菊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问,层次分明。晚年较多画牡丹,花开烂漫,以鲜艳的胭脂红设色,含有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叶相衬,显得生气蓬勃。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经常入画的题材。菜蔬果品如竹笋、青菜、葫芦、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画,极富生活气息。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用色上似赵之谦,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名重当时的画家任伯年对吴昌硕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画拍案叫绝,并预言其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吴昌硕作画用“草篆书”以书法入画;线条功力异常深厚。虽然从状物绘形的角度看其线条的质感似乎不够丰富、切实,但恰恰是舍弃了形的羁绊,吴昌硕的绘画才步入了“意”的厅堂,从而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表现形式。

    吴昌硕身材不高,面颊丰盈,细目,疏髯。年过七十而鬓发不白,看去不过四五十岁的样子。这是他勤于劳作的结果。他每天早起,梳洗过后,就面对书桌,默坐静思约一刻钟,把当天的工作程序安排好,然后再进早餐,有时兴致来了,不及进餐即开始工作。他在作画之前,先要构思。有时端坐,有时闲步,往往要过很长时间。及至酝酿到一定程度,整幅画面的形象在心中涌现,灵感随即勃发,于是凝神静气举笔泼墨,一气呵成,看去似乎毫不费力。等到大体告成之后,对局部的收拾,却又十分沉着仔细,惨淡经营,煞费苦心。常见他凝视沉思,笔头颤动,跃跃欲试,但很久不着一笔。他曾

    说过:“奔放处要不离法度,神微处要照顾到气魄。”一幅画作好之后,就张挂在墙壁上反复观赏,并请友人品评。大家提出意见,他就虚心听取,经过考虑之后,再着手修改,直到满意,才肯题款、钤印。万一画的不大满意,他就断然弃置,毫不顾惜。

    书、画、印三绝——篆刻

    吴昌硕是近代艺林成就最为显赫的一位大师。就篆刻而言,古朴、拙野、宽博、厚重,这也正是构成吴昌硕高浑苍劲风格的要素。

    明清至近现代的篆刻,流派纷呈,是篆刻史上继汉印之后的又一鼎盛时期。清末民初的印坛,吴昌硕与黄士陵、赵叔孺三足鼎立,各成流派。而吴氏更因其为现代印人梦中的家园——“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的身份,影响尤其深远。吴昌硕的篆刻是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吴氏兼师丁敬、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诸家。中年以后,摆脱各家影响,直接从秦汉金石文字中吸取营养,在研究古代文字的基础上,掌握基本规律,使印章字体结构既符合规范,绝无杜撰,又能干变万化。他刻印极重章法,事前反复构想,先于纸上起稿,修改再三,满意后才摹印石上,奏刀时大胆迅疾,一气呵成,不多加修饰,具有自然浑朴古拙之趣。其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的特点。篆刻方面吴昌硕上取鼎彝,下挹秦汉,创造性地以“出锋钝角”的刻刀,将钱松、吴攘之切、冲两种刀法相结合治印。所以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丽处显苍劲,流畅处见厚朴,往往在不经意中见功力。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艺名益扬,有《缶卢集》、《缶卢诗存》、《缶卢印存》及书画集多种刊行。

    吴昌硕宗“封泥”、“石鼓”、“砖瓦”,把“封泥”尊为鼻祖,追求的意趣在“古秘”、“古趣”、“古气”、“古拙”之间。朴陋古拙的金石味是他艺魂所在。吴昌硕师古却不泥于古,而是建立在“古人为宾我为主”的基础之上,反对食古而不化。吴昌硕治印,不求媚俗,制成的印喜碎刀敲凿,或在砖石上打磨一番,以求拙朴的野趣。气势博大、凝重,以小见大,求之象外,每一方小小印章,如同一块块硕大的丰碑,此乃是吴昌硕篆刻艺术更重要的艺术特征。

    相关热词搜索: 艺坛 泰斗 宗师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