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从勐稳人入籍看缅甸的多元民族政治

    时间:2021-02-11 08:00:3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16年3月11日,根据缅甸时任总统吴登盛的指示,缅甸出入境与人口部发放了一个“就大勐宜地区(勐稳)白马民族改称为勐稳白马事宜”(白马是勐稳人对缅语中缅族(Bamar)的云南话音译)的通知。于是“勐稳华人弃汉入缅”的新闻通过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缅中两国的热议,甚至造成了一些有关勐稳人“数典忘祖”,或者缅甸政府“以公民身份换民族和解”的误解。本文意在以小见大,以勐稳人得以融入当地社会为案例,理清缅甸的公民身份制度,阐明缅甸多元民族政治的困境。

    上述文件中提到,掸邦北部大勐宜地区(勐稳)白马民族文化会于2016年3月9日致信总统,要求政府“正式”和“继续”肯定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于2000年给予该民族的勐稳白马之名。文中还肯定了(勐稳)白马在各个历史时期参与国家安全事务的贡献,并说明1998年时任国家领导人丹瑞大将在缅北巡视中曾指示大勐宜地区勐稳民族改称为白马民族。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勐稳白马的民族身份管理却一直未能有效统一。自2009年开始,出入境与人口部向勐稳人发放身份证时,身份证上的民族一栏被填写为勐稳德佑、勐稳白马、勐稳缅马(Myanmar的中文音译)、勐稳等不同的名称。而不同的民族身份则影响到了该民族的选举权。据出入境与人口部的文件介绍,大勐宜地区贵概市60000多名(勐稳)白马人仍因民族身份认定问题而没有公民证,至今仅有620多人获得向白马即缅族候选人投票的资格。文件要求,勐稳的正式法定民族身份应统一写为:(勐稳)白马。

    颜色各异的身份证

    外界讨论勐稳问题时,总是容易将缅甸民族与公民身份两个概念混淆。缅甸与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一样,是个多民族国家。缅甸官方认定有八大民族,即克钦、克耶、克伦、钦、孟、缅、若开、掸。这八大族系又细分为135个民族支系。而在地理上缅甸位于印度和中国两大国之间,面对复杂的民族问题及庞大的南亚裔和华裔两大外来民族,缅甸政府衍生出了一套独特的民族与公民认定制度。

    2015年4月3日,在缅甸若开邦,罗兴伽人在一座难民营内交回“白卡”,即临时身份证。其虽自称罗兴伽族,但并不被政府承认。

    民族身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对某个族群是否能获得缅甸公民身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缅甸现行的《公民法》是奈温政府于1982年公布的。该法将缅甸公民分为公民(粉色卡)、客籍公民(蓝色卡)与准公民(绿色卡)三种。

    根据该法,获得粉色公民卡(即完全公民身份)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本人拥有原住民身份,或者父母满足相应的公民身份要求。所谓原住民是指在1823年前就已将缅甸作为长居国的上述八个族系135个民族。原住民是自然的公民,持有粉色公民卡。因此作为外来民族的南亚裔(印度裔、孟加拉裔)和华裔,除在1982年公民法公布之前就已获得公民卡的家庭外,绝大多数人都只能拿到客籍公民证或准公民证,甚至是外籍身份。例如,在2012年爆发的若开邦民族与宗教冲突之中的孟加拉裔人,虽自称为罗兴伽族,但并不被政府承认,因此就不具有原住民身份,也就无法获得公民卡。

    此外,如果父母均为缅甸公民,或者一方为公民、一方为客籍公民或准公民,其子女也可获得公民卡。但如果父母均为客籍公民或准公民,其第三代才能获得粉色的公民卡。

    客籍公民是1948年《联邦公民归化法令》下诞生的概念。当时,根据该法申请入籍的常住外族人或外国人成为第一代客籍公民。准公民是1982年《公民法》所确定的身份,其缅语原话为“获准入公民籍者”,错过1948年《联邦公民归化法》、并且父母中有一方为外国国籍者,只能成为第一代准公民。不过,1982年《公民法》也规定,除原住民生而为公民外,国委会(Central Council)有权判定谁可获得以上三种公民身份。

    以上三种公民身份证件可以说是1982年《公民法》的“主产品”,而在实际执行中它还衍生出三个“副产品”:一是外籍居住证(长方形白色纸张),向无缅甸国籍但常住缅甸者签发,持有该证件的人不得随意出行、迁居和置业。二是临时身份证(白色卡),向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认定公民身份者签发,许多难民和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组织成员投诚后持有这类证件。三是国民身份登记证(三折卡,男的为绿色,女的为粉红色),相当于粉色公民卡的前身,主要向首次“登记入籍”的果敢族和(勐稳)白马签发,在一段时间后可换成粉色公民卡,有明显的地区和民族识别色彩。

    虽然缅甸有各类身份证,但实际上只有粉色公民卡持有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缅甸公民。持有蓝卡、绿卡、白卡和三折卡者会在政治上受到一定限制,拥有选举权但无被选举权,不过,在出行、教育、置业、经商、工作上并无“明文”区别对待。不过持有外籍居住证者另当别论。2010年的《政党组织法》也曾允许持有蓝卡、绿卡、白卡者组织政党,但2014年《政党组织法》的第二修改法案取消了这项权利。

    复杂又模糊的民族认定

    缅甸在行政区划上分为七个省和七个邦。省是缅族主要聚居地,而邦是其他七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135个支系民族中,大家所熟知的缅族就分为9个支系、克钦族分为12个支系、掸族分为33个支系。而中国人最熟知的果敢族属于掸族33个支系之一。(勐稳)白马目前被归为缅族,但是否缅族会增加为10个支系,或者(勐稳)白马和白马(Bamar)成为同一支系,目前缅甸政府似乎还没有明确方针。

    勐稳的民族身份同样引起中国学界困惑,即勐稳是否属于华人?根据中国侨务政策,华侨是指中国公民身份,但长期居住国外者;华人是指拥有中华血统,但持外国国籍者;华裔是指华侨在侨居国所生并取得侨居国国籍的子女。但若以上述的界定来区分缅甸“华人”将会造成许多概念上的混乱。当我们讨论勐稳、果敢及缅甸华人时,需要理解三者的生存环境,将三者的法律身份的认同和血缘及文化上的认同区别开来,将融入当地的诉求与对自身族群文化的传承区分开来。

    缅甸华人作为一个统称,实际上成分复杂,可粗划分为华人、果敢族和(勐稳)白马族。但华侨、华人、华裔、汉族、中国人等这些在中文中含义不同的词汇,在缅语中都被称为“德佑”。该名称据一些学者考证,是缅甸首个统一王朝蒲甘王朝(1044〜1297)时期流传下来的,是对“鞑虏”的音译。缅甸的德佑主要为云南籍、福建籍与广东籍。云南籍德佑主要分布在北部,而福建和广东籍德佑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多数德佑,如今已发展到第三代、第四代,虽然属于外来民族,但根据不同时期的政策和不同地区的政策实际执行情况,以及一些“技巧”(如民族一栏写上其他民族成分),他们所拥有的身份证是不一样的。

    位于中缅边界缅甸掸邦第一特区的果敢族,虽是“明末遗民”,说汉语、写汉字,但在法律身份上并不属于缅甸华人,而是属于掸族的一个支系。因此,果敢人也能生而拥有缅甸公民证。不过由于该地区特殊的政治环境,以及果敢族本身对民族和国家的认知,果敢人持有着不同身份证,甚至有的没有身份证。

    大勐宜地区位于果敢特区西部,两者之间隔着丹伦江(中国称之为萨尔温江,中国境内为怒江)。勐稳是大勐宜地区的一个村落,夹在克钦独立军(KIA)和掸邦军(SSA)两个民族地方武装组织的势力之间。现在一般以大勐宜为地名,勐稳为民族名。大勐宜和勐稳均为掸族语。勐稳人和果敢人说的是两种不同语调的云南方言,但是不能将两个族群与祖籍云南的华人混为一谈。

    据腊戌市(勐稳)白马民族文化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杨中善介绍,勐稳人自18世纪就已定居该地,比果敢族还早,符合1982年《公民法》对原住民的限定。(勐稳)白马民族文化总会主席、联邦巩固与发展党(简称巩发党)议员王国达(缅文名吴敏伦,U Myint Lwin)在前军政府时期就与领导人丹瑞大将关系良好,王国达积极地投入到勐稳人的民族身份认同工作之中。目前缅甸勐稳人约有26万人。

    虽然,勐稳早在2000年就已改称为(勐稳)白马,但大勐宜地区勐稳人多不识缅语、缅文,在民族及国家认知上较为模糊。再加上中央政府不同时期的考量,及当地政府的实际政策执行情况,使得勐稳的公民身份和果敢一样复杂。因此,此次勐稳人入籍事件并非是一些媒体所说的勐稳华人突然“弃汉入缅”,而是对缅甸(勐稳)白马民族身份管理的长期混乱进行规范化。勐稳人在当地与缅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均相处融洽,此次勐稳民族身份的再次确认,当地缅族和少数民族均是支持的,仅仅有克钦独立军、掸邦军和南方的部分缅族排华势力表示反对。

    吴登盛离任前的决定

    探讨吴登盛总统为何在离任之际赋予勐稳人公民身份,首先需要了解王国达及勐稳人的身份诉求和政治倾向。作为世代居住在大勐宜地区的勐稳人渴望自己能与其他原住民拥有同等的公民身份。一些勐稳人曾于2014年恳请时任出入境与人口部部长吴钦宜(U Khin Yi)帮助他们修改身份证上的民族栏。据报道,2015年11月缅甸大选前,大勐宜地区曾流传过一份为巩发党候选人拉选票的通知。王国达作为巩发党党员,现在连任掸邦议员。吴登盛政府的决定很可能是兑现双方在大选中的“交易”——勐稳人投票支持巩发党,巩发党政府则赋予他们合法的公民和民族身份。这一决定也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在未来的选举中为巩发党守住一些选票。

    但是,这并不是吴登盛政府做出的唯一有关民族问题的决定。吴登盛总统在2016年3月30日正式离任前,还做出了另外两项较为重大的决定。一是3月11日宣布解散缅甸和平中心(MPC),将其资产全部转移给两个独立的非政府组织——缅甸构建和平对话中心和和平与发展基金会。缅甸和平中心成立于2012年11月,曾在与少数民族地区武装的停火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悉两个新组织由前缅甸和平中心的核心成员建立。二是3月29日宣布解除若开邦的紧急状态,政府军不再为这一地区提供日常安全保障。而若开邦自2012年以来民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安全局势持续恶化。

    综合来看,吴登盛的这些决定也都意在对其任期内巩发党的主要民族政策画上一个句号,与新上任的全国民主联盟(NLD,简称民盟)政府分清功过,并划清政策界限。而掸邦首席部长吴林图(U Lin Htut)就(勐稳)白马族身份事宜表示,他上任后会重新审核此事,并承诺会根据民意(包括反对的声音)做出一些改变。可以预见,(勐稳)白马族的公民身份落实和融入可能在未来面临挑战。

    多元民族政治的未来

    勐稳人身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特例性事件,并不一定预示着缅甸身份制度和民族政策的重大转机。相比勐稳人的身份问题,在缅甸更为复杂的、也最为国际社会诟病的是孟加拉裔即罗兴伽人的身份困境,因为后者涉及持续的族群冲突、甚至人权问题。面对若开邦的冲突局势,民盟在2015年才首次要求当时执政的巩发党修改《公民法》、放松公民身份限制,然而民盟也认为在缅甸不存在罗兴伽族。

    接手执政的民盟当前面临着内外压力,但尚未决定是否修改或废止相关的身份或民族法案。除了1982年《公民法》外,还有2015年颁布的四部“种族和宗教保护”法律,尤其是《宗教皈依法》。民盟中央委员会成员、下议院立法委员会领袖彤彤亨(Tun Tun Hein)在2016年2月表示需要重新研究现行的所有有关公民身份的法律,才能决定如何修改。

    同时,民盟在新内阁中任命巩发党代表吴登瑞(U Thein Swe)担任劳工移民与人口部部长、任命前巩发党成员吴昂哥(Thura Aung Ko)担任宗教事务与文化部部长,意在躲避一些针对罗兴伽族群问题的批评。吴昂哥近期因为在受访时表示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是客籍公民而广受批评。然而,借助前巩发党执政经验的结果也可能使相关政策得以延续,但解决民族身份问题仍然困难很多,缅甸民族融合依旧前路漫漫。

    (胡然为英国化险咨询全球风险分析部分析员;亨凯为缅甸华人、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生)

    相关热词搜索: 缅甸 入籍 民族 政治 勐稳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