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视角看高校专业设置

    时间:2021-03-07 07:53: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高校专业设置堪称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高校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生命线。当今社会,高校专业设置呈现以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冷热门专业不断改造的特点。高校的专业设置缺乏充分的条件和科学论证、学生专业选择缺少弹性、专业知识内容死板,学生综合素质欠缺、人才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滞后都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并借此着力从高校专业设置角度提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专业设置

    G807.4;G647.38

    一、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

    随着高校职能的不断完善,专业作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专业主要依据现今社会发展的阶段、现代科技发展展業、学科发展三个方面来设置,突出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20世纪末,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扩招和新一轮学科专业调整,很多高校通过快速增设专业数量、扩大招生规模和学校兼并等方式来完成办学转型的。专业设置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

    (一)高校以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的意识明显提高

    从2000年起,我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并同时取消了向毕业生发放“派遣证”的做法,将此做法改为向毕业生发放“就业报到证”。同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指出,我们建立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应当是一个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结束了“计划、分配、派遣”的历史,转向了以了以市场为其导向。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教育”,高校专业设置也从“计划供给型”向“市场需求型”转变。许多高校开始以社会需求来设置所学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新兴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

    (二)高校的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

    高校追求学科专业设置的“大”而“全”,是当前我国高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这不仅造成学校办学特色的丧失,也加剧了国内高校专业布点不合理和专业结构同质化现象。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新建教学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尤为突出。教学型本科院校大多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下,为了更大满足不同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由原来地方性专科学校、特别是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高等院校。这些院校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大部分任务,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部分高校为了扩大招生名额,获取经济效益,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重复设置专业,使得专业设置成了“赢利”的手段。 另一方面,高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定位不准确。高校专业设置盲目转求大而全,不顾及自身的办学理念、特色和优势。当然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在所有的专业上占尽优势,但却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把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作为办学的支撑点和吸引力。

    (三)冷门专业不断改造,热门专业分布较广

    从专业设置类型来看, 全国 249 种本科专业冷热明显。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及经管类等专业炙手可热,录取分数也年年攀升。农林水、动植物、地矿、冶金等,属冷门专业,纯理论研究的专业,如哲学、宗教学、思想政治、社会学等也是冷门专业,相关院校的冷门专业招生指标几乎年年难以完成。为适应市场需要,近年来,全国高校在对冷门专业缩减招生指标同时,加强对传统的冷专业进行改造。比如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改造为计算科学专业,将图书与档案管理专业为信息管理专业。

    二、高校专业设置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长期存在,近年来尤为明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从高校专业设置的视角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对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部分高校专业设置缺乏充分的条件和科学论证

    我国高校没有专业设置的自主权,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时,都需要严格遵守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专业设置的指导方针、原则、基本条件以及设置权限等详细具体的规定。然而部分高校并没有找准学校的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没有严格按照新开设专业的要求,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而是片面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大和专业数量的增多,导致专业重复、缺乏特色,有的专业饱和,学生过剩。

    (二)学生专业选择缺少弹性,很多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今天,学生所学的专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就业,因此能够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以及能够在未来生活中更好的运用所学专业就相当的重要。然而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生不了解所学专业,对所学专业不热爱,选择专业的功利性强等现象。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不了解专业该学习何种知识以及专业发展前景,更多的情况是只知道专业的名字而已,选择专业盲目性大。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知半解,对所热爱的专业知识似懂非懂的现实状况。专业选择上过分关注就业率从而忽视自己对专业的兴趣,也是专业选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专业知识内容死板,学生综合素质欠缺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到了高校也是如此。教师授课形式单一待办,内容也了无生趣,部分教师把讲课当成任务去完成。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兴趣,甚至逃课,考试也是临时突击备考,学习紧靠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与学生之间没有产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展,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在表达能力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上存在欠缺。而如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样难以使高校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

    (四)人才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大学生就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办学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专业设置。一些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给教育发展带来困难。一些学校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部分用人单位门槛比较高,追求高学历,不注重社会实践。

    (五)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滞后

    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有的学校只是在大四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将其贯穿于大学全过程。“高不成,低不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的真实写照。部分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高校就读期间形成了固定的就业观念,在毕业就业时无法及时转变,缺少科学的职业规划。在职位选择上,相当大一部分毕业生愿意留在经济发达地区,过分看重薪酬高的岗位,众多毕业生去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然而欠发达的地区和基层又普遍的缺乏人才,毕业生又不愿意去艰苦待遇不高的地区,这样就形成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现象。

    三、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形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決这个问题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方可有效。文章此处仅仅从高校专业设置角度就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提出的对策。

    (一)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面过窄的问题很早就有人提出改进意见,据此,教育部对高等学校专业面过窄的情况予以调整,合并了部分专业,现在只剩下400多个专业,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仍感到社会变化太快。鉴于这种情况,学校招生时最好能按大类招生,如财经类、文学类、生化类等,具体的专业细分可以安排在进校学习一年以后再进行。这样,学生才会更了解将要学习的专业,根据自己的兴趣、社会的需求选择专业。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实践教学必须保证质量,不能走过场。 过去我们的教学方式以传授为主,学生只要掌握书本知识,就可以毕业了,学生动手能力差,就业时缺乏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首先,组织实践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这种能力应该既包括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 又有较强的社会工作经验,是集理论、实践和项目经验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 其次,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教材的建设。不仅要有能力过硬的教师,还应投入时间和精力,做好实践教材的建设,进一步保障学生能顺利的参加教学实践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的教材应与时俱进,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再次,建设实验、实践基地。 实验、实践基地是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积极寻求企业和生产科研单位的支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设施良好的基地中接受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技能。最后, 改革实践教学的教育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三)完善毕业生就业思想指导,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思想指导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只有当学生有了正确的就业思想、就业态度,才能从容面对就业中各种问题。思想指导应该贯穿高校学生学习的始终,学校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思想指导还应该让学生对国家的就业政策有全面的认识,使得学生能够按照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位置;同时也包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保持头脑清醒,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理性对待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切勿好高骛远。

    另外,就业信息搜集和求职技巧的指导也是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搜集就业信息可以通过派学校专员参加各地的人才交流会,并在现场进行资料的宣传与发放、通过互联网、或通讯等方式,沟通有关企业、组织学生参加各地人才交流会等等。

    (四)设立专门机构,研究专业设置问题,使学校的专业设置更能贴近市场需求

    高校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其中高等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同时,高等学校要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的教育。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形势日益激烈,应引导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去选择职业。要抢抓机遇,积极就业,千万不能高不成低不就。另外,高等学校需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机构。服务工作机构要有针对地加强毕业生就业政策指导和就业技能培训,要广开渠道,准确收集就业信息,为大学毕业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有利条件,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五)自主创业指导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创新与创业教育得到了有效发展。高校首先应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理念、创业技能和各种创业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欲望和创业能力,实现由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观念转变。

    在自主创业教育上,高校必须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并将创新理念充分融入,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开发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以赛代练”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提高,开展多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高素质师资队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一定作用。高校应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水平,增强良好职业道德,对教师队伍的职业责任感进行强化,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强化,将知识系统及时更新,顺应时代的发展特征,让学生学到有实际意义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涛,符新伟.毕业生就业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2).

    [2]冯晓星.研究高校的创业教育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分析[J].亚太教育.

    [3]史丽丽.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难点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杨高.当前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2).

    [5]杜才平.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J].湖北社会科学,2011(04).

    [6]杜才平.近十年国内高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研究文献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03).

    作者简介:曹丽娜 女 1991.10出生 蒙古族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 学历:研究生 职称:无 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