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高校构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研究

    时间:2021-03-07 07:58: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被视作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对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工作机制是否健全完善。本研究从保证高校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取得实效性入手,在教育机制、服务机制、保障机制、联动机制上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高校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机制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2.021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2-0104-03

    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的推动下,全国各高校纷纷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对创新创业教育空前重视。[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因此,作为高校要不断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研究,形成合力,引导学生实践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明确意义是高校构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業工作机制的前提

    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在工作实践中主要发挥两方面作用,其一是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有效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进而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其二是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通过大学生创办企业,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通过合伙创业、组建公司等方式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就业,从而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业主体。

    第一,从学生层面讲,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青年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促使其内在的创造潜能和全方面能力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高校构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着重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勇于去实践创新创业,进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为开创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从高校层面讲,可以促进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模式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模式”,高等学校应继续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学校基本目标之一,并形成有自身特点、结合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

    第三,从国家层面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创新驱动”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高校,通过加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研究,不断培养创新人才,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这不仅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二、把握原则是高校构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的基础

    1.科学性原则

    高校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机制的构建其根本在于在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下、站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高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服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人才竞争,以科学的态度选择职业方向,使大学生坚定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念和决心”[2]高校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不仅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可以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2.系统性原则

    高校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的运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教育教学体系、创业指导与服务、硬件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等、还包括了高校与以产业部门、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等为代表的外部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开放合作得关系。因此,高校在构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时要充分考虑影响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的各个因素,科学设计包括由教育机制、服务机制等在内的各个子系统。强化工作机制的整体功能、优化各个子系统要素,积极协调子系统之间关系,各个子系统之间相对独立存在又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发挥其各个要素的整体作用和功能,发挥其整体性的效应。

    3.有效性原则

    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机制是指高校在正视影响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各个部分的存在的前提下,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就其要素来说包含服务、教育、实践、保障等各个方面,各要素组成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果。因此,构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就是要促使创业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打破壁垒,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多渠道的互动与交流,就是要着力解决创业带动就业中存在的部门和组织之前协作不够、部门之间各抓一块、信息共享仍然不足等问题。

    三、找准问题是高校构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机制的重点

    1.教育体系的不健全与学生创业能力亟需提升的矛盾

    国务院办公室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在高校层面还在不同程度在存在着没有按照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教育不分阶段、不分层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实现有机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单一、实践平台短缺等问题。以上所述的问题都会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难以满足创业者在知识、技能、实践等方面的需要,从而影响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的数量,影响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2.指导帮扶不到位与亟需精准服务的矛盾

    当前,全国各高等学校也纷纷采取了相关措施,积极引导、鼓励、帮助大学开展创业活动。但在创业指导和帮扶上还存在着理念滞后、能力不强、效能不高等问题。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在运营起来有较大的差异,在创业实践的不同阶段大学生也需要不同的指导与服务。因此,在创业指导帮扶中除了要解决一些创业者的共性需求外,还要实行“一对一”精准帮扶,搞好创业实践训练和跟踪服务,助力把大学生创业“扶上马”再“送一程”,确保大学生创业一家、成功一家、带动一片。

    3.保障机制不健全与人员、场地等亟需到位的矛盾

    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以来,大多高校均能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各部门配合不得力、师资队伍配备不足、教育场地欠缺、资金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要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全校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

    4.联动机制的短缺与亟需协同推进的矛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家庭等各个平台之间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资源互补,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循环性、永续性、整体性等特征的生态系统。[3]但在实际中,在不同程度还存在着高校主动与政府、企业、行业等合作整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制度政策保障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是影响和制约创业带动就业效果的因素。

    四、形成合力是高校構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的关键

    1.建立教育机制,引导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

    一是人才培养要围绕一个目标。即要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制订专业教育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教育方式方法推进两个转变。教育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关系”,要想达到教育效果,就必须做到单向教育向互动教育、说教教育向实践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式上,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在教育方法上,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三是要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针对全体学生,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启蒙的通识教育;针对各专业的学生,结合专业的特点要开展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和初创企业,强化创业技能培养和创业项目培育。

    2.建立服务机制,促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

    一是要健全持续化创业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广泛收集创业项目和创业信息,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二是对大学生分门别类进行创业培训,对于大学生开展普遍性创业知识培训,在学生心里撒下创业教育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在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模拟实践培训,以降低创业风险;对于已经创业的学生,开展实际操作培训的同时做好跟踪指导与扶持;三是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指导和咨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事前咨询服务、提供事中协助指导、提供事后跟踪服务,增强创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训练中心建设,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建立保障机制,助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

    一是机构到位。健全高校大学生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出台相应政策,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一盘棋工程,各部门紧密协作,开展教育、训练、实践、扶持全过程服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开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二是人员到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聘任企业高管、杰出校友等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为大学生初创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开展结对帮带活动,提高创业成功率。三是场地到位。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特别是要加快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的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提供咨询、指导、实践、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一站式、零距离”综合服务。四是资金到位。学校每年要投入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助力大学生创业。

    4.建立联动机制,支持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

    一是从政府层面,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撑体系的同时,还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从社会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理解、重视、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从企业层面,企业是生产力转化的加工厂,是创业项目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器。[4]因此,高校要加强与企业联系,在实现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邀请优秀企业家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四是从高校层面,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同时,还要加快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多渠道筹措资金,综合运用政府支持、学校自筹以及信贷、创投、社会公益、无偿许可专利等方式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刘海滨. 大学生创业价值观转变的影响因素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2):154-160.

    [2]王占仁,吴晓庆.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贡献论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6(8):34-37.

    [3]张倩,邬丽群. 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7):30-35.

    [4]陈菁,雷国铨,耿银行. 福建高校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相关问题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41-145.

    [责任编辑:庞达]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