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浅析西方马克思文艺理论主要观点对艺术本质的思考

    时间:2021-03-07 08:00: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其理论结构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构建了关于人类、关于社会、关于宇宙的科学世界观,并指导一切人类活动,通过辨证的灵活运用,发展出一系列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法论。艺术作为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以不同的艺术载体、不同的表现形式发展至今,经历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在艺术存在、发展、创新、变化的过程中,蕴含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指导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知和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文艺理论;艺术本质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56-03

    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文艺理论——艺术是如何产生的

    (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进化论”的问题。

    1.“生物进化论”的观点。

    “进化论”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是一个生物学领域内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文艺理论中这样论述:“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根源,和自然界一起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平地上行走时就开始摆脱用手的习惯,渐渐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意义的一步……手越来越多的从事于其他活动,在猿类中,手和脚的运用已经有了某种分工”1。在这个分析中,存在人类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渐渐成熟的过程,通过直立——手的解放——确定语言的符号性意义——大脑思维及心理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层级的跨越,劳动在创造了人本身之后,通过人的身体与思维建立起与自然对话的关系,进而也产生了艺术,艺术作为人类意识形态领域独特的一种存在方式,随着“劳动创造人本身”的进化应运而生,因此也不难理解在艺术起源理论中关于“劳动论”的思考和分析。

    与此同时,正是手的开发对信息的传递范围有了极大的拓展和开发。就舞蹈艺术本体而言,其身体语言,在索绪尔语言学核心内容中涉及的“身体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舞蹈艺术张力的效度问题。必须明确的是事实上劳动只是通过所应用的传递媒介与艺术建立联结,所以在大脑的进一步发育,思维心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成熟起来,进而完成这三个层级的的进化过程。

    2.“社会进化论”的观点

    这是“进化论”从社会层面的角度来解释艺术的产生。也就是说,在社会进化论所提出的问题中,其实存在着一个物质与精神的不对等追求、满足的问题,从而带来了艺术概念上的“灵”与“肉”的两难境地。如果暂且预设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分析平台,不考虑其他方面的综合影响因素,物质方面的低级生存方式——高级生存方式,精神方面的低级思维——高级思维,这四种因素在整体的进化上需要完成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衍生的关系建构,并且这个关系是辩证的。那么,在关于艺术产生的思考过程中,物质与精神从低级向高级的起源与发展,存在着社会进化的客观规律。

    (二)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文艺理论——艺术个案、巨人时代与分工问题。

    1.历史演进过程中一个艺术个案的启示。

    “现代自然科学同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相反,同阿拉伯人的非常重要、但是零散的并且大部分已经无结果的消失了的发现相反,它唯一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从这个伟大时代算起,德国人遭遇的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2从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现代欧洲国家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依靠打垮了封建贵族的市民所建立的巨大的、以民族为基础实质的君主国而发展起来,在资产阶级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转变的时刻,现代大工业的经济现实也带来了艺术的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巨大变革,意大利、德国、法国的新文学的产生,即现代文学雏形,英国和西班牙很快达到的古典文学时代等都说明了这一点。艺术从最初的产生,同时也在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确立新的形态,而无论怎样改变最终不会脱离人类社会生活单独存在。

    2.“巨人时代”的现实。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3关于“巨人时代”的问题,在恩格斯的文章中,通过一些对历史伟人的介绍,用事实说明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渊博的学识,这样他所创造出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并且,由“巨人时代”产生的原因的剖析,自然要分析到“分工”的问题,巨人时代是打破了劳动分工的界限的,从而才能够、并且保证了综合性艺术的巨大魅力。

    3.分工问题对于艺术发展的影响。

    “那时的英雄还没有成为分工的奴隶,分工所具有的限制人的、使人片面化的影响,在他们的后继者那里我们是常常看到的。”4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必要解释:分工是社会发展中的必然,事实上,分工的产生是适应着社会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所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必须强调:分工细腻≠知识的狭窄。为什么社会进步了,反而“巨人”却少了?虽然社会分工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细致,对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每一个劳动者来说知识结构和知识范围反而要向宽、广、深这三个程度去发展,终极目的就是要产生具有无法企及的高度的艺术作品,当然发达的经济水平对艺术是一个良好的促进和使其能够更加完美的补充,然而这仅仅是补充。艺术的发展需要完成平衡基点的确定,需要打破学术的界限,涉足更广更深的学科知识,最终目的是为了对艺术本体升华的再创造。

    (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文艺理论——人的本质对象化。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说来成为社会存在物……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5从这一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是按照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进行美的创造的,包括对万事万物所赋予的情感、灵性,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作为载体而表现,都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具体体现。天空——自由、悠远;江河湖海——平静、壮阔;月亮、夜空——静谧、思念;山峰、树木——伟岸、坚毅……自然环境与万事万物似乎都与某种生命状态和生命情感相联系,成为艺术产生、艺术创作源源不断的表达,其内在就是人将自我本体的属性特征赋予,即“人的本质对象化”。虽然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曾有功能性的艺术创造的方面,但是同时兼具美的追求和创造是不能忽视的普适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艺理论——艺术并非高不可攀

    (一)关于人类思想意识的问题(统治思想与自由竞争)。

    “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的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6事实上,我们能够认识到,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思想其实是中性词,艺术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事物,真正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是遵循具体要求的。再者,共产主义革命需要决裂的是传统的所有制关系,明确指出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的、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旧的关系,真正决裂的并不是传统,明确了这一点,就能够清楚的理解,人们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思想、自由思想的存在以及旧传统所有制关系的革除与艺术之间并不矛盾,反而相生相进,而艺术也是一个与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生活领域息息相关的事物。

    (二)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性。

    “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生产关系为法的关系怎样进入了不平衡的发展”7在社会历史的发展实践中表明艺术的发展,艺术的繁盛与落寞基本上不一定同社会的真实发展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有时是正向的极大超越,有时也会是反向的倒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中又有层级的划分,因此,经济基础真正决定的是上层建筑范围内的下方层次,下方层次随经济变化而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不一定会随之变化。这就产生了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在某种情况下通常存在的不平衡性问题。我们通常会说“当物质文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精神文明自然要与之相适应繁荣发展!”但是事实上,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同物质生产的发展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并非正相关,纵观中国古代艺术史发展,在汉唐大一统盛世时的艺术繁荣,反而在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战乱时期,艺术的发展却更彰显极致……

    (三)“头足倒置”理论。

    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文艺理论研究中,有关于文化艺术与政治、经济之间关系的思考。“经济运动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确立的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在货币市场中,总的来说,并且在上述条件下,是反映出而且是头足倒置的反映出工业市场的运动一样……”8具体而言,这里所谓的“头足倒置”即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而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某些特定的环境影响下,如果意识形态的发展非常快,那么经济的地位被放在下方。“通过对德国、印度的现实分析“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奏第一提琴”9。

    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具体文艺现象

    (一)“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化”的问题。

    “……能够在更高得多的程度上用最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可是现在除宗教自由以外,实际上,国民的一致就是你的主要思想,这样,你就更加的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单纯的传声筒。”10由此需要说明的是,“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化”是艺术表现中的两种不同方式,其中莎士比亚化是讲求艺术表现与艺术创作的个性化,而席勒化则是艺术表现与艺术创作中直抒胸怀的类型化,通过原文中的论述,很明显马克思主张的是在艺术表现中塑造和创作人物个性的鲜明特征的莎士比亚化,并不是要绝对完全体现统治阶级思想的东西,因此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必须遵循客观的艺术原则,不能只做无个性的传声筒,那样艺术之于人类,艺术之于社会没有任何有效的价值和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文艺对人物性格表现的“恶劣个性化”。

    “主要人物是要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通过剧情本身的进程使这些动机生动的、积极的、也是是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您完全正确的反对了现在流行的恶劣的个性化。”11马克思主义主张写人物的性格,是要体现人的主要特征,所有的艺术创造最终都是在塑造人,而人物的塑造关键就是人物性格的塑造。黑格尔在其“性格理论”中曾提到过“粥状人物”的理论观点,我们必须明确的将“这一个”的定性保证其坚定性,而不是能够囊括所有的丰富性,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了。

    (三)人物性格的坚定性以及在生命终端完成的历史使命问题。

    “对于这两种环境里的人物,我认为您都用您平素的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给刻画出来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即使作者没有直接提出任何解决办法,甚至作者没有明确的表明自己的立场,这部小说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12而在此基础上,真正的现实主义是什么?“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越好。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13这其中蕴含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论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艺术创作中首先应注意观念先行的问题,我们需要以社会现实为基础,在社会现实中构造典型环境,并由现实中得来的思索进行典型形象的塑造和艺术化创造,其中透出艺术创作者站在思想的层面,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类……所有一切的理解和表达,并通过艺术形象以某种艺术承载,传播于更广的受众,感受艺术的魅力与价值,传递人性的关怀与思考,才是真正深刻具有思想内涵的东西。

    结语: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文艺理论,早在十八世纪就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怎样发展等问题进行全面而有深度的思考,今天的我们只有在领会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用科学的世界观来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论来解决问题,保证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才能真正在具体思考与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秉承真正的艺术本源。艺术在其终端意义上是承担着社会历史使命的,我们需要拓展文化视域,延长艺术的生命,只有深厚的艺术本体的确立,只有能够明确艺术真正的地位以及在社会的整体运行中的作用,把持住艺术的准则和原则,其他的任何交叉性的事业才能更好的发展,至少是保证了最基本的纯洁性和透明性。

    参考文献:

    [1]畅广元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版。

    [2]黄应全著,《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注释:

    1.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76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510页.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1876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4-446页。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1876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4-446页。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1876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4-446页。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3、96、125-126页。

    6.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3-255页,270-272页。

    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7-39,47-50页。

    8.恩格斯《致康·施密特》,1890年10月27日于伦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2-487页。

    9.恩格斯《致康·施密特》,1890年10月27日于伦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2-487页。

    10马克思《致斐·拉萨尔》,1859年4月19日于伦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571-575页。

    11恩格斯《致斐·拉萨尔》,1859年5月18日于曼彻斯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581-589页。

    12恩格斯《致敏·考茨基》,1885年11月26日于伦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382-386页。

    13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1888年4月初于伦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1-463页。

    作者简介:姜郑嘉梓,讲师,研究专长:艺术学及舞蹈学基础理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相关热词搜索: 马克思 文艺理论 浅析 本质 观点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