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试论贺敬之文学作品对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影响及推进作用

    时间:2021-03-07 08:00: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贺敬之是我国当代重要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化活动家。他在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大量长篇政治抒情诗,以自己特有的艺术气质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令人瞩目的位置,被誉为“开一代诗风”的诗人。他以高昂的政治热情和敏锐的时代意识写就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唱,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笔者认为从文学社会学意义上看,贺敬之的文学创作就是继承传统,让文学发生最大的影响,获得最大的读者群。在其文学创作道路上,他在不断学习提高,在以诗人的眼光观察认识新的生活,作创作上的准备。这种准备的重点,就是探寻政治抒情诗的文体规范。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抒情个性和艺术风格,熟练掌握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创造了适合表现他独特文学内容的新形式,显示了他创作的特点和才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诗歌史上的突出地位。这种榜样作用,有助于新诗艺术的普及。贺敬之的文学创作一直紧密反映时代,和时代的结合十分自然,并且,在贺敬之的文学创作中,这种情怀具有政论、时代、民族性,随贺敬之的成长不断成长、升华,并和其创作血肉相联——支配创作,并通过作品得以展现。政论性的抒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定位,时代性的形象传达了自己的身世体验和人生感悟,民族性的语言则属于“小我”向“大我”认同的文化标志。这种大气淋漓的艺术特色,塑造出贺敬之这位杰出的政治抒情诗人豪放的抒情风格,体现了舒卷时代风云、挥洒民族性的语言的浪漫个性。贺敬之创作的文学社会学意义,就在于时代精神的个性化表现,亦即通过对于人性的独特理解,对于历史的的重新阐释,对于艺术的独创之处,完成了政治抒情诗的文体建构。这种文体首先吸收了朗诵诗的艺术经验。其次,是政治抒情诗借鉴了民歌体叙事诗的形式结构,高兰的朗诵诗,李季的民歌体叙事诗,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都推动了新诗的社会影响力,培育了社会化的审美方式,从大众传播角度看,确实具有文学社会学的积极意义。本文仅就《放歌集》的情思内核,讨论贺敬之对于时代精神的个性化表现方式。从文学社会学角度看,文体的可传播性决定了自身的盛衰。贺敬之文学作品的精神意蕴、思想内涵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当时历史条件下先进文化的要求,表达了人民大众的愿望,表达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审美理想,其时代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在当今中国入世后,西方文化涌进国门的信息时代,以及从文艺的可继承性观点来看,贺敬之的文学作品对当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笔者仅就贺敬之的部分作品作一些简单的解析。

    一、歌剧《白毛女》带给我们的的思索

    歌剧《白毛女》是贺敬之贯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一个丰硕成果,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新歌剧,是我国歌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贺敬之的文学作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曾于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该作品可谓是经典性的,其先进文化内涵得以充分表现,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为人们大众所喜闻乐见。半个多世纪盛演不衰,润人甚深。

    作品《白毛女》是辨证利用和推陈出新的典范,它植根于人民群众的艺术实践,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同时又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的特点,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民族形式,为我国新歌剧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文明史,其厚重的文化积淀留下了适合人民群众审美需要的艺术形式、技巧、民族形式及其艺术风格等。中国入世后,在伴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数字电视的出现,以及卫星传输技术运用的同时,良莠不齐的西方文化、思维方式、音像制品等,甚至一些不健康的文化思想也进入我国。对此我们应采取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看,科学分析,批判地继承、借鉴本国和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真吸收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遗产,还应对外国的优秀文学遗产和当代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采取科学辨证的接受方法使之为我所用。

    《白毛女》通过承受了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喜儿”的遭遇,歌颂了劳动人民优秀品质和反抗意志及顽强的斗争精神。鲜明地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真理,指出了农民只有把个人反抗同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相结合,才能把反抗剥削压迫,追求光明解放的斗争推向前进,并取得最终胜利。极为深刻地揭示了“鬼”与人的对立所产生的社会变革的现实意义。

    二、贺敬之诗歌作品所彰显的时代强音

    贺敬之的诗来源于生活,反映着时代。“一支文笔,三千毛瑟精兵”,在中国高迈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巨大作用。他的诗歌《乡村的夜》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农民的生活,走的是赵树理的道路,既不是由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也不是由完全的高雅走向普及的大众化,而是更贴近生活与现实的觉醒的农民诉说自己的悲惨命运。纵观中国革命历史,从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多少次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不是被镇压就是被地主阶级所利用,成为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农民受剥削压迫的命运没有真正改变。历史证明,他们只有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才能建立自己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人民大众决定的,坚不可摧的,党群的血肉联系是不可分割的。

    贺敬之自觉地用自己的诗表达出时代精神和时代强音,使自己的诗同时代、人民、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贺敬之独树一帜的政治抒情诗的创作代表了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这些“时代新歌”代表了当时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情怀,在主题思想上注重通过对时代和历史的深刻反思,从现实生活中提出热门普遍关注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重大问题,作出富有启迪性的引人思索的回答,其教育意义是深远而有影响的。

    党的重要思想宣传导向和优秀作品对时代的鼓舞作用是巨大的。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口号,在全国掀起重视德育教育的高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是经久不衰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是一个伟大的名字,一个有高度自觉性的战士,他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上升到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考高度。在他身上凝聚着劳动人民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他是时代的楷模。当今时代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这时期,向雷锋学习,弘扬主旋律,用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优秀作品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尤为重要。贺敬之的《雷锋之歌》的传颂对于学习雷锋,发扬革命优良传统,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弘扬革命骨气和正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试论贺敬之对现代文艺理论的贡献

    作为上层建筑,文艺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但经济基础与文艺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要经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介。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需要先进的文艺理论作指导。文艺工作总口号的调整应该是一件由党中央直接领导的关系整个文艺战线全局的大事。1980年1月23日贺敬之在中宣部的一次座谈会上发言,认为文艺工作的总口号应当明确提出为什么人服务。他指出,对我们的文艺方向的概括性表述,是不是可以在我们的“文艺要为广大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之后加上一句“为社会主义服务”。只提前一句,可能使一些人误解为只有一个服务对象问题,加上后句,可以简明指出对文艺思想内容和社会功能的要求。这个意见后来被中央采纳。此后,“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中被一直肯定下来。

    1984年以后,贺敬之在讲话和文件中对“主旋律和多样化”这一命题作出肯定和论述,强调了文艺创作要“坚持主旋律,发展多样化”。文化艺术战线要恢复生机,真正繁荣,必须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这些意见被中央采纳,并分别写进党的十四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我国的文艺发展方向沿用至今。

    从《劝世良言》到太平天国,从1989年动乱到“法轮功”的出现;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两个文明建设,稳定与繁荣”,足以说明正确科学的思想意识导向作用的重要性。

    我们正处于二十一世纪的开端,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更需要优秀的作品表现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表达历史前进的要求,使文艺作品成为凝聚人们的精神力量,鼓舞人民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一定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艺术实践,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搞好稳定与繁荣,吸收一切优秀文化传统中的营养,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并从新时代的生活源泉中汲取营养,表现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实践,才能为发展先进文化做出贡献。贺敬之的这些文学创作与理论上的重要探索,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对于我们今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