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日本战后语文教科书中的战争文学作品分析

    时间:2021-03-09 07:56: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日本语文教科书的战争文学作品可以分为以原子弹爆炸后的凄惨景象,以战争时期和战后日本人的悲惨生活和心灵伤害,以反映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为主题的三大类。三类主题都是以间接的方式表现和平生活的可贵,从而呼吁和平。总体来说日本战后入选语文教科书的战争文学作品变化不大,但细微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出时代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战后;语文教科书;战争文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2-008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最基本、最系统、最长期的学习方式,是儿童走向社会前的必经阶段。目前,全球所有国家都确立了学校教育制度。语文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的传承手段,更成为重中之重。

    语文教材中的战争文学作品,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对战争的认识和反思,也影响着国民的思想形成。在战争认识问题上,一直受到关注的是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本文从语文教材中的战争文学作品剖析日本的战争认识,对于更全面地了解日本,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研讨日本语文教科书中的战争文学作品。

    一、日本语文教科书的变迁

    在探讨日本语文教科书中的战争文学作品之前,首先概观一下日本语文教科书的历史和变迁。

    日本教育制度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公元701年的大宝律令。学校教育的开展,则是在千年以后的江户时代中期。尤其是在明治时代得到大力推广,并且以1902年的教科書疑狱事件为契机,实行了国家制定教科书制度,全国使用统一的教科书。

    战后的教科书,则以“涂墨教科书”为起点。所谓“涂墨教科书”,是指日本战败、美国管制的当年,来不及进行教科书的全面改定,而是援用原有教科书。原有教科书中鼓吹军国主义等不合适的内容,则涂上黑墨进行掩盖,再予以印刷发行。1947年3月公布了“教育基本法”“学校基本法”,教科书由国家制定改为民间制定。由于准备需要时间,1946-1948的教科书依然由日本政府的文部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制定,称为“文部省制定教科书时代”。这个时期的语文教科书,以文学作品和适合儿童特性为中心,选用了较多安徒生童话等外国作品。1949年以后为“检定教科书时代”,由民间制定教科书,文部省检定批准发行。检定依据“教科用图书检定基准”进行,该基准1949年制定,1977年、1989年两次全面改定。

    教科书的发行,首先是提交编好的教科书,进行检定申请。经过教科书调查官的调查,教科用图书检定审议会研究讨论,最后判定是否可以作为教科书出版发行。教科书的采用,公立学校由设置该校的都道府县市町村的教育委员会,国立和私立学校由校长决定。目前采用较多的是教育出版、学校图书、日本文教出版(大阪书籍)、东京书籍、光村书籍、三省堂等六家出版社的教科书。其中,尤以光村书籍出版的教科书采用最多。

    二、日本语文教科书中的战争文学作品的特点

    日本的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和交流能力。语文教科书的编排注重实用性,有关理想、奉献、爱国的内容较少,战争文学作品选入的也较少。日本语文教科书中的战争文学作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以1945年美国投放的原子弹爆炸后的凄惨景象为主题

    如描写广岛原子弹爆炸的井伏鳟二的“黑雨” ,今西祐行的“广岛之歌”,井贯富子的“小河和纪夫”,原喜民的“夏天的花”,野坂昭如的“变成风筝的妈妈”等等。多是以故事的形式描写原子弹爆炸后的悲惨景象。“变成风筝的妈妈”讲述的就是原子弹爆炸后的一片火海中,为了让孩子不要被烤干,妈妈拼命地用汗水、泪水和挤出来的乳汁去涂满孩子的全身。最后熬干了水分的妈妈,就好像晒干了的干菜一样飘上了天空,变成了风筝。孩子也随母而逝。

    (二)以战争时期和战后日本人的悲惨生活和心灵伤害为主题

    如佐江众一的“哥哥的明信片”,太田章的“妹妹和子的像”,阿万贵美子的“小琪的投影游戏”,长崎源之助的“爸爸的风筝”和“铅笔头”,向田邦子的“没有字的明信片”,宫本辉的“信”,今西祐行的“一朵波斯菊”,山川方夫的“夏天的葬礼”等等。“夏天的葬礼”讲述的是主人公学生时代遇到空袭,疏散时由于胆小跑不动被同班女生广子所救,而那位女生却因此被子弹扫中。战争时期就此离开了故乡,心中却一直怀着内疚,不得解脱,也一直没有勇气再回故乡。20多年后的夏天,主人公决定回归故乡,彻底地从痛苦的记忆中解放出来。回来的那天遇到一列送葬队伍,意外发现死者的遗像很像是因救自己而早已逝去的广子。情不自禁地去询问逝者是谁,发现的确是广子。心中一喜,原来广子没有因为救自己而死!可是详细一问,得到的却是广子当时被子弹扫中,虽然没死,但却疯了,直到前天去世!主人公的心情几起几伏,不得解脱。

    (三)以战争时期的亚洲各国为背景,反映战争对人性的扭曲的作品

    如武田泰淳的“坏蛋”,描写的是在中国发生的故事。大岗昇平的“野火”,则描写了战争时期日本士兵在菲律宾的生活。主人公由于肺病没有回到部队,也不能入院,最后浪迹于原始森林,遇上了永松和安田两人,将猴子肉分给自己吃。后来却得知所吃的“猴子肉”实际上是日本士兵的肉。之后,永松和安田内讧,安田被杀被吃。作者通过描写人吃人的故事,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性和潜藏在人性中的兽性。

    总体来说,第一、二类的作品最多,第三类较少。第二类的作品中也是以日本本土被轰炸、国民不得不疏散去乡村等战争时期的苦难生活为背景的题材为多。

    不管是哪一类,日本语文教科书中的战争文学作品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个是间接性。在这些文学作品中都没有出现“敌人”,也不表现敌人的残暴。而是用淡淡的笔触,描写战争时期发生的故事,间接地反映战争对生活对人性的伤害,从而说明和平的可贵。二是所选多是日本作家的作品,外国作家的作品入选的很少。日本是一个“私小说”很发达的国家,以个人体验出发的作品,描写原子弹爆炸、日本人战时战后的艰难生活等题材,更符合日本人的心理需求。

    三、日本语文教科书中的战争文学作品的变化

    总体来说,日本战后的语文教科书中入选的战争文学作品变化不大,但也不是说没有。其中典型的一例是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

    日本最早于1902年翻译了都德的“最后一課”。1927年入选三省堂的《新选国语读本》。1937年日本社会战争色彩浓厚,日本政府宣传国民团结和天皇崇拜,而“最后一课”爱的是法国,反对的是敌人的侵略,所以被撤出了教科书。然而,由于“最后一课”主张的是热爱祖国的语言。热爱日本皇国也要热爱日本语言,所以“最后一课”很快又回到了教科书中。

    1945年日本战败,美国占领日本,开始民主化改革,“最后一课”从教科书中消失。但是到了1952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开始需要日本的支援,对日本的管制放松。日本原有的民族主义精神抬头,12家出版社出版的25种教材中都收录了“最后一课”。小说中的阿尔萨斯被德国占领,会令人联想日本的冲绳被美国占领,从而唤起日本人的民族意识。

    但是,到了1986年,“最后一课”从日本的所有教科书中都消失了。理由是阿尔萨斯原本就是德国的领土,有很多人说的就是德语,小说的内容并不合适。

    从入选语文教科书的战争文学作品的细微的变化,也可以看出日本的国家政策和时代环境的影响。

    四、结语

    可以预测,随着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语文教科书的战争文学作品的入选也会有所变化。反过来,语文教科书的入选的战争文学作品的变化,又会反映日本社会和国民的主流思想意识的变化以及对下一代的影响。关注语文教科书的入选的战争文学作品的变化,对于了解日本社会的发展动向,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泓.日本战后初期文学与中国新时期伤痕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1987(04).

    [2]赵乐生.中日文学比较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杜,1990.

    [3]王立波.日本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内容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

    [4]付宜红.日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研究(一)——教材内容倾向及其编排特点[J].学科教育,2003(02).

    [5]付宜红.日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研究(二)——单元类型与编排体例[J].学科教育,2003(01).

    [6]高宁,韩小龙.试论中日教科书里的日本二战小说——从文学批评的历史把握谈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03).

    [7]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语文(小学1-12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相关热词搜索: 日本 书中 战后 文学作品 教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