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多元文化环境中凉山彝族在校大学生家支文化认同模式及传承选择

    时间:2021-03-21 08:08: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凉山彝族大学生从传统凉山家支社会到包容开放的现代高校,固有的家支文化体系受到多元文化环境的冲击和挑战,其原始的单一家支文化认同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建立起对主流文化和家支文化的双重认同,并在此支配下进行家支文化传承选择。

    关键词:多元文化;家支文化;双重文化认同;文化传承

    一、问题的提出

    家支文化是凉山彝族社会的文化根基,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凉山彝族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也赋予每个凉山彝族人家支文化传承的使命。彝族大学生从凉山来到内地高校,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不同于单一文化体系的凉山家支社会,内地文化环境以汉文化为主要背景,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指导,文化多元,包容性强,中西方文化、各个民族的文化、各种性质的文化交流融合、相互碰撞,其中占主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家支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受到其他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此外,文化环境的变化使彝族大学生面对的文化体系也发生变化,要进行从家支文化到主流文化的跨文化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彝族大学生原始的单一的家支文化认同心理被打破,如何重建文化认同模式并进行传承选择是他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顺利完成家支文化传承使命不可逃避的问题,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多元文化环境对家支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1)价值文化的差异。家支体系中的部分内容与大学教育中的社会规则、主流价值存在差异和矛盾,并在生产生活中与基层政权管理产生了现实中的摩擦。在婚姻规则方面,主流文化中的婚姻规则以科学伦理为依据,以现代法律为保障,主张婚恋自由、优生优育,而家支社会的婚姻规则规定同族内婚、家支外婚(女必先嫁舅家之子,娶妻必先娶姑家之女),体现鲜明血统意识和等级观念;在政治模式方面,家支社会实行以“头人”为核心的家长式统治,精英主义和等级意识鲜明,家支势力在政治管理中的不当渗透导致基层政权管理职能的弱化,在乡村基层物质利益与政治资源的分配上时常出现强势家支垄断的现象;价值标准方面,凉山彝族的传统道德文化为血缘家支服务,强调家支共同体的集体价值观;主流价值道德标准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倡导全社会意义上“集体”观念,同时注重并培养个体的全面发展;而律规范方面的不协调集中表现为习惯法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差异和冲突。习惯法兼顾情理,注重赔偿,追究连带责任;国家法制则排斥情感,不承认连带责任,且政法部门对刑罚的关注大于赔偿。[1]价值文化体系上的差异使彝族学生跨文化适应时产生文化适应的迷茫,造成价值认知的混乱,对固有的家支文化认同产生冲击。

    (2)教育文化的不连续性。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缺乏民族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普及少数民族理论、相关政策和基础文化知识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仅在民族高等院校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高校开设,而在非民族高等院校却并未开课。[2]对凉山彝族大学生来说,学校的文化环境和课程内容与家支文化产生了断裂,这种教育文化的不连续性让他们自身固有的家支文化体系得不到呼应、互动和肯定,在他们文化适应的迷茫中被怀疑,被动摇。

    (3)被异化的风险。一方面,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文化交融需要解决不同文化间的异质性带来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家支文化面临其他文化冲击,以及被主流文化“同质化”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特殊的政治环境赋予了文化建设更多“政治使命”,主流文化总是试图从政治意义的角度塑造、调适民族文化意涵。这影响了彝族大学生对家支文化的认知,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家支文化体系的调整和重构,以迎合主流语境对家支文化的期待,这为家支文化带来被异化的风险。

    (4)社会交往的压力。彝族学生的行为和价值渗透着家支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他们与主要来自主流文化环境的同学之间存在价值观念、认知方式上的差异,这为他们之间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带来阻碍。而环境适应和社会交往的压力要求他们对产生阻碍的家支文化内容进行调整和改变。来自多元文化环境的挑战和冲击形成一种“推力”,推动彝族大学生从家支文化绝对认同心理中渐渐脱离出来,直接或间接地引导着他们在传承中对家支文化体系向朝着与主流文化相协调的方向进行调试。

    三、家支文化传承的防线

    家支文化延续千年,其特性和传承机制中蕴含着对抗外界压力、保持家支凝聚力的“拉力”,确保家支成员在不同情景下的忠实,构成家支文化传承的防线。第一,家支本质上是以血缘为纽带经济互惠组织,彼此间通过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实现一种动态互惠。不少彝族大学生都接受过所在家支的“尔扑”(家支成员以贺喜的方式对考上大学的彝族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在京彝族老乡会也会对他们予以帮助。这种经济互惠加深彝族学生对家支的感情,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支的凝聚力。第二,家支文化的传承有社会强制作用作为保障。家支会对违背规则的家支成员进行肉体或精神惩罚,甚至会追究家属以及家支的连带责任。即使是走出凉山的彝族大学生在婚姻、信仰等方面也不敢贸然违背家支规则,否则会因为自己不“火你”(没有家支集体意识)而导致家人被家支孤立、敌视。第三,家支社会是泛道德社会,家支文化中以孝为重,团结友爱,重义轻利等道德伦理与主流价值观相契合,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受到主流文化语境的肯定和认同,为家支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空间。

    四、文化认同模式的构建——双重文化认同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全红在对美国族裔群体进行研究时提出“双重文化认同”的概念,即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同时认同母文化和美国文化,既熟悉美国政治和文化价值体系,以改善自身政治和经济状况,实现“美国梦”;同时也保持对祖籍国的文化认同,依靠族群的集体力量融入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3]“双重文化认同”的概念对彝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模式同样具有解释力。来自多元文化环境的冲击“推力”以及家支文化的传承“拉力”使彝族大学生的认同心理在主流文化和家支文化间游移,并随着彝族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完成调适到合适位置,形成了对两种文化的双重认同心理。这种双重认同心理,一方面指彝族大学生积极主动的熟悉并融入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以实现自己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个人发展,主要表现为不逊于汉族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汉族学生无明显差异的学校表现以及对政治信仰的追求;另一方面指彝族大学生保留着对家支文化的认同,表现出鲜明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积极寻找适合家支文化的传承路径,即在传承过程中保留家支文化的基本精神,强调家支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协调性,对于不可协调的内容积极变动,有简化,有异化,也有坚守。

    五、家支文化传承的选择

    在校彝族大学生群体在家支文化传承方面的行为选择是受其双重文化认同心理支配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1)婚姻观念:血统意识减弱,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彝族大学生群体普遍明确且强烈的抵制“家支外婚”规则,而对于“同族内婚”的态度则多有保留。可见血统意识在彝族大学生群体中渐渐泯灭,而等级观念则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消除。并且,这种保留态度主要来源于对彝族社会规范的惩罚机制(对违规者进行孤立、排挤)的畏惧,说明家支婚姻规则主要依靠家支社会的强制性维系,而血缘的维系作用减弱。

    (2)文化习俗:简化形式,注重精神传承。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彝族大学生群体在家支文化传承过程中依简化文化习俗的形式,将“尊卑有序的秩序感”“尊长重道的道德标准”“文化保护的责任感”等精神内核提炼出来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使能体现彝族民族特性的精神先于形式进行传承。他们身上体现鲜明祖先崇拜的痕迹,格外忌讳关于父母祖先的玩笑、轻薄话;积极参与和组织学校的彝族年活动,活动形式和内容依据大学生群体的兴趣和时间进行调整;同时,他们对民族身份和彝族文化感到骄傲,并关注对彝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

    (3)统治愿望:家支统治为本,政府统治为器。彝族大学生的政治心理表现出精英主义、等级意识的倾向,并在此之上形成了独特的政治道德标准。在他们的政治逻辑里,家支统治是彝族社会原生态的统治方式,不可替代,对于家支势力在基层政权中的渗透表示理解、认可,乃至支持,但对于家支势力在政治选举中贿选,在政治统治中打击异己、假公济私、滥用公权等行为表示明确反对。他们期待能寻找一种更合理的方式将家支势力与基层政权组织相结合,让基层政权组织的法治性和纪律性为家支统治提供规范化、人性化的标准,让家支头人卓越的领导能力和突出威信在家支社会的管理中得到充分利用。

    (4)法理观点:国家法具有权威性和先进性,习惯法具有实用性和改造必要性。彝族大学生对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定位和认识较为客观,认识到国家法的权威性不可侵犯,且相对于习惯法更具先进性,从法理评判上更倾向于国家法;同时,他们认为习惯法兼顾情理,更符合凉山彝区的现实需要性,主张对习惯法进行现代化调适和改造,尤其要明确规定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家支活动,融入现代法理观念,在不违背国家法的前提下提高实用性、规范性和程序性。

    (5)道德价值观:功利性增强,体现出城市化、市场化的时代特征。传统的家支道德价值观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包含着集体主义价值观、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轻商薄利等与现代化相悖的因素,这与凉山家支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相适应的。彝族大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相比父辈产生鲜明的变化,功利性增强。以就业设想为例,与父辈壮大家支、回乡就业的期待不同,彝族大学生对家乡相对封闭保守的生活方式缺乏兴趣,而对彝族企业家的创业故事喜闻乐道,希望能够在城市安家立业,表现出对城市生活和金钱的渴望,这与城市化、市场化的时代特征是贯通的。

    参考文献:

    [1] 周星.家支·德古·习惯法[J].社会科学战线,1997(5):248.

    [2] 刘正发.凉山彝族家支文化特性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8(04).

    [3] 朱全红.论美国族裔群体的双重文化认同[J].学海,2006(01):156-

    161.

    [4] 蔡富莲.市场经济体制下凉山彝族家支、习惯法与彝区社会治安问题研

    究——以彝族聚居县美菇、昭觉、布拖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6).

    [5] 吴桃.论凉山彝族“家支”制度文化[J].人民论坛,2013(02).

    [6] 刘正发(阿里瓦萨).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

    央民族大学,2007.

    [7] 邱翎.“家支”观念对小凉山彝族地区村级民主选举的影响研究[D].云

    南大学,2011.

    [8] 米正国.凉山彝族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化浅析[M].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4.

    [9] 王明雯.凉山彝族习惯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10] John Snetsinger.“Race and Ethnicity,”in encyclopedia

    of U.S. Foreign Policy edited by Alexander DeConde,

    charles Scribner’s Sons,2002.

    相关热词搜索: 彝族 文化 在校 传承 认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