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数字雕塑在今天

    时间:2021-04-02 08:04: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从雕塑艺术的发展来看,如今的雕塑艺术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计算机数字技术高度普及的今天,数字雕塑已经成为艺术家常用的艺术创作方式,而数字雕塑如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这种新技术不仅使创作过程变得更加便捷,也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数字雕塑;现代雕塑;数字技术;3D打印

    1 现代雕塑概述

    大约在200万年之前,人类文明便已经诞生。而在人类文明诞生的伊始,艺术便已经开始萌芽。

    在丰富的艺术海洋中,雕塑是艺术所呈现的形式之一。从本质上来说,雕塑是人们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所形成的实体。创作于公元前2.5万年左右的威伦道夫的维纳斯便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人类最早期的雕塑作品。原始人民通过对女性生殖特征的夸张和放大,表达出他们对于繁衍后代的渴望和景仰。

    在浩瀚的雕塑艺术史的长河中,前有古希腊、古罗马古典严谨的人体雕塑和惊艳世人的秦汉兵马俑。此后又诞生了以奥古斯特·罗丹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雕塑。随着社会形态的变革,人们的思维得到拓展,自杜尚起,人们对艺术本质的全新探索逐步被打开,于是便有了以巴勃罗·毕加索为代表的现代主义风格的雕塑。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于雕塑这个艺术门类来说,它所包含的形式、题材以及内容和概念的范围越来越大,且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在现代雕塑艺术概念的范畴中,“雕”与“塑”已经不再是雕塑创作唯一的手段,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雕塑创作的手段与方法再一次融合了技术的革新,开启了全新的时代。

    2 数字雕塑发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史概述

    2.1 数字雕塑发生的时代背景

    早年,著名咨询公司的创始人詹姆斯·麦肯锡就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随着计算机的高度普及,“数字化”成为21世纪最为鲜明的代名词之一。而整个艺术领域也呈现为普遍的“数字化”特质,曾经的物质与实体已经不再是信息的主要载体,计算机使虚拟的数字模型变得可视化,电子媒介成为艺术品全新的承载方式。

    三维数字化技术更是这样全新的雕塑手段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三维数字化技术即利用计算机语言——二进制数据,通过计算机的复杂运算,将数据进行存储和传输。如今的3D打印技术,还能将这种三维数字化的模型精准地转换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实现从现实到虚拟再到现实的三度转化,是体现当今艺术在不断进化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

    2.2 数字雕塑发展史概述

    确切来说,数字雕塑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初期,数字雕塑首先是被小范围地运用在了电影和动画领域。随着3D打印技术的崛起,雕塑家也开始大范围地学习和使用这种技术。在大型城市雕塑与建筑领域,人们通过数字建模,精准地制作出所需要的模型,并根据模型施工。在工艺品雕塑与首饰艺术等领域,数字雕塑技术更是被广泛应用于批量化的生产中,通过数字化的设计与建模以及机械手段的复刻,从一个母模中制作出成千上万的复刻品,大大降低了雕塑工艺品的生产成本。而随着机械生产技术的一步步革新,通过数字手段生产出的雕塑工艺品在材质上的突破也是日新月异。在如今的社会,这种技术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

    早在80年代,以布鲁斯·比斯利(Bruce Beasley)为代表的第一代数字雕塑家已经开始尝试用数字技术进行雕塑创作。他的著名数字雕塑系列作品《Coriolis》,这位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艺术家在不懈的探索中创作出了许多由3D建模得来的雕塑作品,他的作品既融合了建筑和几何学的嚴谨构成,又结合了雕塑的空间美感,风格以抽象为主,是当今世界上最卓越的数字艺术家之一。

    来自曼彻斯特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Keith Brown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字雕塑家之一,这两件色彩斑斓、妙趣横生的作品是他通过数字建模,利用一台全彩的Mcor3D打印机完成的作品。

    如今,用数字技术进行雕塑的创作已经不乏为当今艺术家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段,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未来感强烈的艺术作品及其独特的形式语言影响了如今一大批艺术家,形成一股新兴的艺术潮流。

    3 数字雕塑对现代雕塑创作的影响

    3.1 数字雕塑的语言特质

    (1)模型的几何构成性。在计算机的3D建模过程中,每一个模型的每一个点都有自己在三维空间内的坐标,每个面都有其精确的位置,这些点与面之间形成了精确而复杂的构成关系。相较于传统雕塑,这些点、线、面的大小位置及空间构成关系不受材质与重力以及客观条件的约束,而是遵循严谨的几何构成关系,相对于人工创作的随机感,数字雕塑在雕塑语言上能更好、更工整地呈现出相应的几何构成感。

    (2)精确的对称性。由于受重力、材料、工艺方法以及人为操作所造成的误差的限制,传统的雕塑很难达到理想状态下的完全对称,并且在需要对称构成的情况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调整出肉眼认为对称的状态。而使用数字建模方法制作的数字雕塑完全不用操心这个问题,用很简便快捷的操作就能使成品达到理想状态下的完美对称。

    (3)无限可复制性。相对于传统意义的雕塑,数字雕塑在进行复制重组的问题上几乎是小菜一碟。如今的许多艺术家也常常运用这种复制重组的手法创作出效果震撼的雕塑。这种无限可复制性正是数字雕塑的艺术语言的一大特征。

    (4)形体的穿透与叠加性。在考虑到重力和雕塑各方面的承重力等物理环境的约束下,传统雕塑的创作常常会受到工艺的限制。而数字技术建模的雕塑是虚拟的,在形体的穿透和叠加上有无限的自由,无须受到任何物理条件的限制。雕塑在形体的穿透与叠加组合上有无限的可能。

    3.2 数字雕塑对当代雕塑创作的积极影响

    数字雕塑对当今的雕塑创作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总的来看,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中,积极影响如下:

    (1)创作过程的便捷性。因为只需一台电脑就可完成整个建模过程,3D打印以及各种数字雕刻机也实现了将数字模型迅速转化为实体的可能性。在这种技术的支持下,雕塑创作的过程变得越来越简单,对场地和空间客观位置的要求也越来越低,整个创作过程变得十分便捷。

    (2)创作成果的可控性和精确性。在传统雕塑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往往很难把控最终实际的创作效果,对于不熟悉的材质,也需要一定的实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最终的创作效果而言,在创作初期往往是很难想象的。这种不可控性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许多失败的经历,整个创作成果的可控性并不高。

    而对于数字雕塑而言,通过建模和渲染就基本上能预先在电脑上看到最终的成果,艺术家对于结果的可控性相对较强,能将脑中的设想较为精确地付诸实施。在这种情况下,若有不满意,也能预先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其中耗费的修改成本大大降低。

    (3)后期制作的简化。传统雕塑由于材质和工艺的不同,往往要经历多次的翻制和铸磨过程,在反复的材质转换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一定程度上的变形和细节的丢失,此外,其耗费的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整个过程相当复杂。而数字雕塑往往能通过3D打印技术一次成形,不需要太复杂的后期工艺,使整个制作过程简化了许多。

    (4)雕塑创作的可复制性与大众化。由于数字模型的可复制性,雕塑作品能实现大批量的生产操作,因此也越来越大众化。例如,著名的思想者雕塑不再需要临摹者手动完成复制并制作成缩小版的复制品投放于市场,用3D扫描技术便能直接完成这件旷世奇作的精准复制,因此降低成本,使其越来越大众化。

    (5)雕塑创作语言、材质与形式的丰富。数字雕塑和传统雕塑有完全不一样的创作手法,因此前者也形成了独到的艺术语言。数字雕塑作品往往具备传统雕塑作品达不到的精准性和复杂度,而传统雕塑作品也比数字雕塑作品多一份人工制作的痕迹和感性意味。数字雕塑也扩充了雕塑创作的材质和形式。总体而言,数字雕塑丰富了雕塑创作之道,为其平添了一份科技感色彩。

    3.3 数字雕塑对现代雕塑创作的消极影响

    (1)艺术家参与感的削弱。数字雕塑由于极大的便捷性,在制作上需要艺术家参与的环节大大减少。尤其是写实雕塑这一块,即便是不懂雕塑的人,利用3D扫描技术,也能将实物直接转化为3D模型完成数字雕塑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数字雕塑比传統雕塑在艺术语言上更缺乏人为的主观处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参与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

    (2)手工制作的情感性的削弱。艺术是需要人的情感进行创作的。手工制作的艺术品,在艺术语言上往往会呈现出一定的情感特质。艺术家在用手塑造形体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移情状物的过程。即便是写实雕塑,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在形态上也会呈现出某些夸张处理的成分,而不是将现实模拟照搬。但对于数字雕塑而言,正由于其制作到成形一步到位的便捷性,使得数字雕塑比传统雕塑往往少一层手工制作的情感性。

    (3)可复制性带来的版权问题。相较于传统雕塑只能通过临摹和翻制实现的可复制性,数字雕塑最大的特点就是可无限精准复制。同一个模型可以制作出千万个相同的雕塑,通过电脑进行虚拟模型的传输,数字雕塑已经消解了实体。在这种情况下,数字雕塑极易被人拿来进行非法的复制与模仿,而如今国内的艺术品版权保护体系尚不健全,数字雕塑极大的便捷性背后往往也容易引发一些版权问题。

    4 艺术与技术的辩证统一

    4.1 艺术离不开技术

    自工业革命伊始,人类开始进入了机器代替手工的时代。在几百年的变革中,人们逐步进入了数字时代,开始通过计算机的演算与网络信息的传播形成新的生产与生活模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均根据其变化而变化。

    早在19世纪,管状颜料的发明直接打开了户外油画创作的可能性,从而催生了艺术史上闻名遐迩的艺术流派——印象派。便携的颜料改变了艺术家在工作室内夜以继日地长线作画的创作方式,彻底改写了艺术史的进程。

    著名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在他的著作《隐秘的知识》中断言15世纪艺术家曾大批使用透镜成像技术作画。在摄影技术尚未诞生的时代,早期的艺术家发现了透镜这样的光学设备能将实物直接投影在画布上,从而完成精准的造型创作,从而创作出极为精确的作品。因此,从后来的艺术作品来看,当时的艺术家的确创作出了一大批造型技巧极为逼真的作品。

    1839年,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诞生,除了催生出摄影艺术这一新兴的艺术领域。绘画不再以写实为主流,随着时代的推进,人们回归艺术的本质,思维及创造力成为艺术价值判断的核心因素。而如摄影、摄像、数码等技术的产生,也不断丰富艺术创作的手段。由此看来,艺术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4.2 技术无法替代艺术

    曾经,摄影技术的问世的确对写实的架上绘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这种冲击并未造成架上绘画的消亡,而是引导写实的架上绘画发挥自己本身的优势,寻找新的方向。如今人们欣赏写实架上绘画的写实性,也更关注其中人的创作所带来的情感性,同时也催生出抽象的架上绘画。艺术并没有被技术取代,而是吸取了其优点,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扩充了其形式与内容。

    如今数字雕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雕塑的创作方式。例如,曾经的写实雕塑需要对实体进行临摹,而如今有了3D扫描枪,直接通过扫描,就能完成实体的精准模拟。但这种模拟并不代表写实雕塑就此消亡。相反,通过人的主观进行形态的调整和再创作,才是如今写实雕塑的核心。技术是创作的方法与工具,唯有人的主观创造才是艺术的核心。技术只是拓宽和方便了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并不可能真正取代艺术。

    4.3 艺术与技术辩证统一

    在技术革新的背景下,艺术家们闭门造车,不去了解和学习新的技术自然是不可取的,但盲目追求技术,不去思考艺术的本质和价值,没有个人的主观创作,也是不可取的。艺术和技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做到将二者结合,使艺术和技术达到辩证统一的高度,才能在如今新时代的背景下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5 结语

    本文从数字雕塑产生的背景出发,探讨了其在当今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数字雕塑作为一种全新的雕塑手段,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特点,并将数字雕塑与传统雕塑进行比较,分析这种全新的手段对于雕塑创作的优劣性,将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形式、过程、语言以及艺术家的主观制作方面进行了剖析。最后从小见大,由数字雕塑这个点上升到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的讨论,即艺术与技术的辩证统一关系。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数字雕塑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全新的创作手段,在技术上给雕塑创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方便,也滋生了新的雕塑语言。但也不能完全替代传统雕塑的创作,艺术终究要回归本质。艺术家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数字雕塑所带来的利与弊,以积极的心态将新的技术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与时代紧密结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大卫·霍克尼.隐秘的知识[M].万木春,张俊,兰友利,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2] 赫德·里普森. 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M].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中信出版社,2013.

    [3] 邓威.数字雕塑发展现状分析[J].美术大观,2013(3).

    相关热词搜索: 雕塑 数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