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浅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1-09-26 13:00: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针对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我个人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二是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四是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一篇很大很难做的文章。必须从宏观和微观方面下功夫,采取有效措施。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农业减收。农业收入受“两头”影响,一头是农民本身;另一头是农产品市场。农业减收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现阶段城镇中,住宅、通讯、汽车、旅游和子女教育等新兴消费领域的需求增长很快,而食品尤其是未经加工或只经初加工的农产品需求增长缓慢。二是就业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四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此外,因乱摊派增加农民负担,也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不可忽视的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当前要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
      综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业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是解决现阶段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
      (一)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放到第一位。农产品质量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农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吃饱肚子是第一位的,好吃不好吃,无人挑剔。现在的情形已经完全不同。人们对粮食等农作物、畜产品、水产品的品种和品质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优质化需求。近几年,一些农产品的出口被拒,表面看是出口受阻,实际上是我们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上存在问题。因此,农业要跳出长期以来片面重视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圈子,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放到第一位。要从过去的“跟着感觉走”转向标准化生产的路子。不解决农业的标准化生产问题,农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能力。要将标准化生产的装备、技术、观念、意识等及时有力地导入农业和农民之中。要引导和帮助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科学用肥,安全用药,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建立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市场监管制度和检测制度,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实现优化农产品品质、优化区域布局和发展精深加工的有机统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对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发展和创新,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重视和支持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通过扶持和发展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打通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降低农民各自分散经营的成本,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要做好做活四篇文章。一是做好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农业现代化首先是指农业产业化,这就要求土地适度集中,使得人才、资金、技术、物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合理组合,最终实行规模经营,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合理规划布局优势农产品区域,建立基地,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的格局,引导农民在结构调整规模上做文章,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三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做文章,农产品加工才能增值。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精心培育和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名牌产品;加强对农产品采后处理的检验检测工作,使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带标识流通,保证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四是在市场流通上做文章,不管是粗级农产品也好、加工或精深加工农产品也好,最终都要在市场上流通,只有在市场上流通了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开拓多元化农产品市场。要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进一步优化流通环境,实现农产品市场相互拉动的良性循环。总之,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打破和清除一切不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要求的羁绊,鼓励和创造更多能促进农业发展的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增收的能力。
      二、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温家宝总理2003年1月7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广开门路,多渠道并举。
      (一)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据盐边县农牧局农经站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全县农民人均所得为1,676元,比上年增加76元,增长4.75%。其中: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人均为368.83元,同比增加28.36元,增长8.33%。由此,可以看出,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是拓展农村就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当前应重点做好两条: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营造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氛围和环境。要坚持所有制的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多层次性,放手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无论什么所有制形式,只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权益、符合安全标准,都要鼓励发展。二是要支持现有企业搞好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加快体制创新,提高发展水平,特别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增收拓展新的门路。
      (二)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已成为目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来源。据盐边县农牧局农经站对全县31个乡(镇)97,525户农户的统计,2001年,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人均为112.37元,同比增加15.53元,增长16.04%。外出劳务收入增加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71%。今年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纳入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加强指导、搞好服务。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关键是它能够尽快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当前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因此,政府要重视劳务经济的发展,利用人员广、信息灵等优势为农民进城当好参谋。一是加快软件建设,解决农民进城的积极性问题。从政策、户籍、工商、税收、医疗、教育、社保等诸多方面给予优惠,引导、规范劳务输出,为保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服好务,促使劳务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城的积极性。二是促进土地流转,解决农民进城就业和创业的资金问题,保证土地产权属于集体,使用权属于农民,生不增、死不减,农户间、农户与企业间可以有偿转让,进城农民可以将土地出租,他们万一失掉城市工作,还可以回到农村务农,既有利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三是发挥优势,解决农民就业的单一性。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多、劳动力便宜,应该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较为密集的区段。同时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满足城市新增和农民进城就业的需要。当前要在着重解决好拖欠工资、劳动环境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频发等突出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同时,重点抓好农民工外出前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培育农村劳务中介组织等,通过这些措施,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减少盲目性,降低务工成本,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迫切要求提高城镇化水平。当地政府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把小城镇发展的重点放到现有的片区性交通枢纽建制乡镇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要注意发挥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优势,利用交通要道,建设市场型、旅游型、加工型等有内涵、有特色的城镇。要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在小城镇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要把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同时要加快户籍、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市场化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三、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
      农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农民素质的竞争。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农业竞争力的源泉所在。政府必须把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提到重要日程。
      (一)积极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开放20多年来,许多资料显示这样一个无法否定的基本事实:广大农民思想的变化较之农村面貌变化更为重要,更为深刻。没有农民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也就没有今天农村的巨大变化。我们看到,在农村,谁的观念转变比较快,谁的思想适应比较快,谁的胆子比较大,谁就能早富、快富、再富。时代需要造就善于独立思考,接收新事物意识强的新一代农民。政府应该创新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换脑筋、拓宽视野,克服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想,鼓励他们面向市场,发挥所长,艰苦创业,勇闯新路。把他们培养成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二)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广和运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大推动力。当前,表现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普遍存在着投入偏低、推广网络不健全、农民数量大但接受程度低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虽说需要较长的过程,但是也不能坐等时机。现在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进行解决:
      第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第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第三,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下大力气把农民创新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第四,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科技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农村扩散,大大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
      (三)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农民内在素质的提高是支撑农民增收潜力的根本所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首先要抓好文化基础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提高农民子女的入学率。农村税费改革后政府要对农村的转移支付,优先安排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其次,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培训农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绿色证书培训、农广校和“农函大”等方式方法,开展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党员干部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强化农民进行包括现代农业知识、法律知识、WTO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培训。同时要在农村举办各种各样农民喜闻乐的短训班,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新技术的研究和对科技人员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力度,来提高他们增收的能力。
      四、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被农民誉为继土地改革、联产承包现任制以后又一重大改革的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制止了农村的“三乱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应该树立“减负就是增收”的道理,坚定不移的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坚决把不合理的负担减下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禁止出现农民负担反弹的现象,确保农民的增收不会因其他隐性负担的增加,而出现不增反降的情况,从而为农民的增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实现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健全民主、科教文化进步、社会繁荣、人民生活殷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农民真正增收,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农业,用市场的手段抓农业,要有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新思维,要在“农”外作大文章,最终才能从根本上让农民摆脱贫穷,实现增收。

    相关热词搜索: 农民收入 有效途径 增加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