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Ful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长恨歌》的译文解读

    时间:2020-03-31 08:00: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在比较不同哲学流派及语言学派的翻译观基础上,总结出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上的创新和特点。然后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对《长恨歌》的日语译文进行解读,一方面有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认知翻译观;另一方面也利于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长恨歌》的日语译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观;《长恨歌》

    要想翻译好原文,必须正确理解原文的语义,懂得语义学,而语义学又与哲学和语言学紧密相连,因此研究翻译理论和实践必须借助哲学和语言学的指导。翻译的交际程序必然要涉及作者、文本和译者三方面的内容。不同的哲学流派和语言学派对交际过程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翻译观。

    一、各语言学派的翻译观

    针对“作者-创造出作品文本-传递给读者阅读”这一简单的交际过程,西方语言学派的主要聚焦点不同,形成了三种观点。传统语文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在不同哲学基础上,人们对语言、意义和翻译的理解也不同,因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翻译观。

    传统语文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论,主要目的在于追寻作者原义,因此重点将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这一主体身上,主张作者中心论。其翻译观严格要求译者必须“忠实”和“信守”原义,表达作者的原意,翻译方法一般采取直译法。该翻译观的优势是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直观性,完整表达作者的观点,其局限性是限制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分析哲学兼唯物论,其主要目的是发现文本意义,将研究重点转向了“文本”本身,主张文本中心论,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和相关规律。翻译观为忠实原文论、等值论、再现论等,将翻译视为“等值”或“等效”地转换文字的活动。该翻译观的优势是深化了对文本结构内容的解读,其局限性是忽略了文本与作者、社会、读者等的关系。

    后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哲学基础是解释派哲学,主要目的在于受话人的解读。重视读者如何解释文本、理解意义,强调文本具有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其翻译观主要有“读者反应论”、“再创作论”、“目的论”等。该翻译观的创新之处在于增加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其局限性是过于强调读者的解读而忽略了作者的原意。

    以上三种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翻译观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也各有其特点,认知语言学在传统语言学基础上加以探索和完善,在体验哲学指导下,形成了自己的视角和内涵。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是“现实-认知-语言”,它认为语言是人们基于对客观外界的互动式体验,经过认知加工形成。其翻译观认为翻译的认知基础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包括作者、读者、译者)所参与的多重作用,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前提下,尽量将其在目的语言中表达出来,并充分将作者所要描述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在译文中展现出来。只有将交际过程的三个环节(作者、文本、译者)紧密联系,充分认识到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处理好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作者、理解作品和译好文本。

    二、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主要理论内容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翻译具有多重互动性

    翻译是建立在多重互动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认知活动。这里的多重互动是“作者--文本--译者”这一交际活动中三个元素的互动,其中包括:现实与主体(作者、读者、译者)、主体与源语言、主体与目标语,以及读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只有处理好这些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本文主要探讨读者与译者的互动观。在翻译中,译者首先是读者,须与原文作者互动;然后他又是“创作者”,应当兼顾他通过译文与阅读译文的人的互动关系。

    (二)翻译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翻译活动是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的利用自己的认知思维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从根源上来说,翻译主要是对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所形成文本转码进行映射性转译,其中必然要涉及不同的认知世界,因此翻译也是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认知过程。

    (三)翻译的语篇性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兼顾译文的语篇特征。翻译的认知语言模式提出了翻譯的语篇性,认为对语篇中个别语句的理解和翻译离不开对语篇整体的功能和认知分析,必须深入体会和综合思考语篇中语句、段落、章节所反映出的各类意义,反映出语篇的整体性,前后的连贯性,风格的一致性。(王寅,认知语言学,2007)

    (四)翻译的“两个世界”

    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是语篇生成的基础,语言中的语句也反映了这两个世界。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尽量将语篇中的信息还原为这两个世界,而翻译也应尽量译出原作者和原作品对两个世界的描写。译者应该首先是读者,他从读者的角度按照自己确立的认知世界的价值标准对其作出判断,从而作出这样的解读和翻译。

    三、认知翻译观视角下《长恨歌》的译文解读

    川合康三教授长期从事唐代文学、中国诗学研究,特别是中唐文学研究,对于诗歌及中国古典文学都有深厚的研究成果。教授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特点是现实性,白居易的诗也是也是将日常经验入诗,这与以体验和互动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解读川合康三教授的日语《长恨歌》译文。

    (一)翻译具有多重互动性

    (1)对于“在天愿作比翼鸟……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段诗句,译文“天にあっては比翼の鳥に地にあっては連理の枝に”以及“悠久の天恒久の地”在翻译中选词对仗,结构一致,整句简洁明了地还原了原文。这是译者同文本的一次互动。此外,关于“恨”的翻译,译者结合文章的背景及中日文化中“恨”字字义的异同,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互动,将“恨”译为“悲しみ”,有悲痛、遗憾之意,既有原文作者的认知语义,也添加了译者的创造性翻译,既还原出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又在在译文最后作为点睛之笔表达出了长恨歌的凄美境界。

    (2)原文“芙蓉如面柳如眉……秋雨梧桐叶落时”中包括“芙蓉”、“柳”、“桃李”、“梧桐”等意象,描写了太液池的景象,让人不禁触景生情,有物是人非之感。译文一方面作为读者,理解了原文的意象,并在翻译时还原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另一方面作为译者在理解原文基础上又添加“楊貴妃”、“この何も変わりがない宮殿”,使得文章结构更流畅。这里很好地体现了读者、文本与译者之间的互动。

    (二)翻译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1)在翻译诗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时,译文中“さて、そのような折り”为译者添加,承接上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文章更紧凑,衔接更自然。

    (2)在处理“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类无主语句时,译者不仅增加了主语“楊貴妃”,还调整了语序,在保证还原原句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按照译者的理解将两个句子的语序进行了重新调整,条理依然清晰。译文中还增加了“楊貴妃に賜われる天子の御寵愛はあふれるばかり”,形象地表现出玄宗对杨贵妃的独宠。在一定程度上的创译是可以理解的,只要创译有度即可。也充分的体现了译文中既有作者的声音,也有译者的声音。

    (三)翻译的语篇性

    (1)译者对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翻译,没有简单机械地分别译出单句意思,而是在把握整句的句义和风格的基础上,先整合句义后又着重解释,主次分明,很好的还原了经典诗句的语境。体现了认知翻译的语篇性。

    (2)从文体风格来看,译者考虑很全面。首先,在形式上,译者虽没有完全按照诗歌的对仗形式翻译,但也按照原文将译文分成了十四部分,每部分也几乎遵循每句一行的格式,尽可能和原文保持一致;其次,在翻译方法上,译者大部分采用直译的方法,但也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地创译,在选词上也尽可能地符合诗歌的文学体裁;再次,通读节选的文章,文笔流畅,情感丰富,再现了作者创作《长恨歌》时的心境。

    (四)翻译的“两个世界”

    “翠華揺揺行復止……迴看血涙相和流”本段诗中的客观世界主要包括翠华、宛转蛾眉、花钿、翠翘金雀玉,借助这些客观事物给读者再现了当时三军旗下,君王被迫赐死杨贵妃的场景。译文“続いて翡翠の髪飾り金雀の髪飾り玉のかんざしが地に散らばり落ちています。”将贵妃佩戴的簪花、珠玉、配饰等依次散落在地的状态描写得很生动。

    作者在本段诗中想要表达的主观世界主要是贵妃的凄惨结局以及君王的无奈和后悔。译文中“天子でさえもこれにはどうすることもできず”以及“天子は玉顔を覆うばかりで救いも何も出来ず振り返り振り返り血の涙を流すのです。”都表现出君王眼看着自己最爱的贵妃惨死却无力挽救的悔恨和无奈。而且,“その花のかんざしは打ち捨てられ拾う人もなく”也借掉落的饰品比喻贵妃的悲惨,表现了贵妃的可怜和悲哀。

    作者原文本中的两个世界在译文中得到很好地还原,足以见得翻译得很到位。

    四、结论

    在翻译分析中引入认知语言学的知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认知語言学理论将翻译看做一种认知活动,基本观点为“现实-认知-语言”,即关健环节是认知。在作者、文本及译者的多重互动基础上,三者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达成翻译活动,解决了传统翻译观中只注重单一交际环节的问题。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在解决保留作者本意、适当增加译者新意以及文本相符等问题上非常有效。因此,在认知语言学的指导下,能够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作者和文本,并更好地完成翻译活动。

    参考文献:

    [1]孙红梅.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观之对比浅析[J].高等函授学报,2008,(Vol.21 No.12):94-113.

    [2]王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04).

    [3]王寅.主客主多重互动理解[J].哲学动态,2009.

    [4]陈友勋.认知翻译法[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9.

    [5]川合康三(译).白乐天诗选(上)[M].岩波文库,2011.

    [6]川合康三(译).白乐天诗选(下)[M].岩波文库,2011.

    [7]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下定雅弘、李寅生.白乐天的世界[M].凤凰出版社,2017.

    相关热词搜索: 长恨歌 语言学 译文 认知 视角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