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讴歌风土人情(一)

    时间:2020-04-18 07:58: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主题阐述

    风土人情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气候、礼节、习惯等的总称。记得有首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的民族是繁荣的,风土人情更是绚丽多姿的。苏轼说:“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风土人情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始终与民族繁衍相伴随,百代不绝。北京的景泰蓝,天津的泥人张,河南的剪纸,山东的风筝……玉林舞狮,龙川杂技,鲁西斗鸡,长沙皮影……秦、晋传来的秦腔晋调,粤地楚国飘忽的鼓韵琴魂……各地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绘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生动的画卷,风土人情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海洋。

    风土人情是语文学习资源的海洋,它在中考试卷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风格独特的湘西吊脚楼,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北京胡同的四合院,让人垂涎欲滴的风味小吃,被称为“东方明珠,华夏一绝”的土圆楼……透过考卷的窗口,我们可以从中体验独特的民族风情,品味民族文化的精华,感受民族文化的内涵。风土人情试题是命题者通过精心策划提供给考生的文化大餐,它让我们饱餐山河秀色,让我们吮吸文化乳汁,让我们沐浴思想光芒。

    原题回放

    乡间的庙会

    林 莽

    在华北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赶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璎珞。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乡村里一年一度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件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唯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质朴的土地与炊烟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

    (选自“中华文史网”,有删节)

    1.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请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项须有“庙会”二字)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和概括能力。解题时需反复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答题时还要注意括号内的要求,每空都须有“庙会”二字,不能无谓失分。

    失误分析:审题不清,考生回答时易把“思路”理解成“线索”,直接答成了乡间庙会。有的考生没有看清括号内的要求,归纳时缺少“庙会”二字。

    参考答案:介绍乡间庙会、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由庙会引发的思考。

    2.第四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特点的认识。一般考查语言特点的题多为赏析句子,要求考生从赏析中体会语言的特点。这道题先指出文章“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再要求从文中举一例进行分析。答题时首先要看清范围,仅限选取描写“路上”情景的句子,而不是全文。再次要找准目标,不是随意举一句就行,而是要抓住“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特点,分析时也要紧扣这两点。

    失误分析:此题分析时,考生易忽略“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这两点。

    参考答案:示例: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面“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还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

    3.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现在对“庙会”的认识。(不超过150个字)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把握和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回答第一问时要迅速定位,找到“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确定答题的范围是在第三、四段,再反复阅读,寻找突破点。第二问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回答,不能以偏概全。另外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不超过150个字”,回答时不要超过这个范围,当然也不能太少。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失误分析:第一问考生容易找不全面,第二问则不能正确理解文意,回答时字数偏少。

    参考答案:主要内容:走亲家、做买卖、看戏。理解(要点):现在作者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现状的关注与同情。(言之有理即可)

    名篇赏析

    元宵狮舞

    无歌

    有一种美,总在徐徐绽放。它是隐在内心深处的烟花,像拂之不去的红尘,给回忆穿上了几件情爱般的喜气衣裳。我记得了,它的名字,叫做:元宵狮舞。

    正月似乎比其他的月份都走得快,一转眼,除夕过了,新年来了,初三溜了,初十到了,元宵在望了。它招手,在十五的日子里,绕着贴满春联的村庄游走,或者倚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门楣吟唱:“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那时候,在我和伙伴们吃腻了平日难得一见的糖果米粑,并狠狠地玩耍了一通之后,我的父辈祖父辈,将在这一天把“年”味推向高潮——举行声势浩大的“狮舞”。尽管穷,岁月艰难,但又有什么能阻拦住乡村祈福人的心愿呢?挨不到天黑,我们一群小伙伴就早早赶到了生产队仓库。威风凛凛的狮子,暂时静默的锣鼓,竹马,鱼灯,龙灯,象灯,走马灯,金童玉女,它们团团聚在几张方桌上,像一家子人,焦灼地等待那幸福庄重的时刻来临。几位晚间要舞狮子的大爷大叔,正细心擦拭着,一点点,一寸寸,也不放过。有胆大调皮的伢子,趁着大人高兴,就拍拍狮子呀竹马呀金童玉女呀,突然模仿成人的口气,一声吆喝,黄梅小调夺腔而出,旋而缠缠绵绵:“正月里来是新春,我和妹妹哎去看花灯。人来又人往啊,我的妹子哎,你我快快地行啊,去晚了看不成……”惹得大人和小孩笑得泪花子都绽出来了。

    慢慢地,家家户户的灯笼亮起来了,夜色上袭。随着村子西头的锣鼓“锵”“嗵”一敲,大地欢腾,远山喧响,鞭炮齐鸣,戏狮活动粉墨登场了。

    我们老家的狮舞兼有南北两派的特色。影响最大的是南派的刘河狮舞和北派的东坪狮舞。于我,最难忘的却是一场刘河狮舞。他们叠起32张方桌,人穿套于脚,狮肚扎以布带,显得小巧玲珑,利索轻便。只见绸狮翻翻滚滚在呈宝塔形叠起的方桌上,一会儿显威、寻巢、巢中思伴,一会儿大过五关、上泰山、翻江倒海、仙人打坐,不久,雄伟的狮子“高山跳架”“荣登大宝”,似喜鹊登枝、黄莺别树、果老骑驴,方桌的狭小隙地,表演却从容不迫,一系列高难度套路一气呵成,直看得人眼花缭乱,心跳不止。

    这时候锣鼓敲得震天响,高台雄狮在几丈高的方桌上连连表演巨蟒翻身、望楼台、美女梳头、太公钓鱼、天鹅孵蛋、狮子打浴,最后,一个鲤鱼打挺,舞狮人齐刷刷落于地上,纹丝不动,引得全场一阵阵爆彩。

    现在回到乡间,舞狮也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日渐式微。偶尔见到一两个白胡子的舞狮老人,他们无可奈何地叹息,手艺没有谁愿意传承下去。曾红遍古典中国,“倾座东风百媚生,万红无语笑逢迎,红妆起睡蜡烟轻”的元宵狮舞,怕已是一种美好的梦想吧。

    (选自《新民晚报》)

    特色赏析

    这篇文章着力回忆了元宵节刘河狮舞壮观热烈的场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文章场面描写极为精彩,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动作描写与外貌、神态描写相结合,使读者如临其境、如睹其人、如悦其情,获得美的享受。当你欣赏着这演绎着民族风情的民间艺术,品咂着其中蕴涵的传统文化的韵味,感受着乡土情结的萦回时,你是否会有一种血脉贲张、意气昂扬的冲动呢?是否也为这种艺术如今的日渐式微而感到惋惜与心痛呢?

    相关热词搜索: 讴歌 风土人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