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张晓风散文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倾诉

    时间:2020-04-26 07:51: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情感体验情感倾诉 情感共鸣

    摘 要:作家只有把自己真正融入到作品之中,其作品才独具魅力。张晓风的魅力,就在于她借助文学袒露自己的心灵。

    “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①散文作为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体,作者的真情实感,是其灵魂和血脉。张晓风散文题材涉猎广泛,也皆颇有成就,她荣获过台湾几乎所有具有权威性的文艺奖或文学大奖,是台湾获奖最多的纯文学作家,著作达四十一种之多并且一版再版。她曾说:“现实生活中,我们有门、有墙、有锁、有衣服、有地位,可以作为自己的保护膜,而散文却把最柔弱最不设防最不透明的一向不为人知的我展露给人看。”②正因为她始终以毫不伪饰、绝无做作的心灵之笔抒发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她的散文能够在岁月的沉淀里经久不衰,并得到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是作家性本能的升华,是受压抑的性本能所寻求的一条解脱途径,这就是“宣泄说”。以宣泄说来解释作家们的写作动机,虽有偏颇之处,但张晓风曾把写文章比作生孩子:“生孩子是因为非生不可,胎死腹中是很严重的。写文章也是非写不可,不写,地都会裂、山都会爆……只是‘忍不住而已’。”③正是这种“忍不住”使她产生创造的灵感,引发创作的冲动,激起表达的欲望,从而也使她完成了自己的情感倾诉。她把自我的情感体验化为艺术的喷泉,让内心深处的情感小溪流淌出来,化为艺术上的“不朽”。

    血浓于水:永远的爱与恋

    亲情是文学作品永远的主题,它世世代代为人抒写,然而它又是常写常新,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尤其是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外在压力不断增加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有时会从心底产生对亲情的渴望。张晓风的亲情散文帮助人们重新唤起那些美丽的、温情的或带着感伤的情绪,触到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使爱回归,使心灵不致长满老茧。

    张晓风的丈夫是曾当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的林治平教授,这对琴瑟和谐的夫妻,在大学同学时相知相恋,最终走上婚姻的殿堂。张晓风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就是这段情感经历的真实倾诉。当时年仅二十六岁的她,就因此部散文集获得中山文艺奖,她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即将新婚的女性面对爱情、婚姻的种种感悟:“当金钟轻摇,蜡炬燃起,我乐于走过众人去立下永恒的誓愿。因为,哦,因为我知道, 是谁,在地毯的那一端等我。”文中表现的是少女的特质、少女的气息、少女的情怀及少女的美丽,她的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她的文字流淌着让人安静而又感动的柔美与震撼!

    著名女诗人和学者郑敏认为:“女性最伟大的特点是母性,女性诗歌要尽可能地展示女性的母性景观。”④张晓风是一个善感的作家,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些鲜活的经历和思想使她不得不开始“写着我身心的体验,写着我生命的经历”⑤的创作。在《初绽的诗篇》中她以“俗事入诗”,随手拈来儿子成才过程的几朵浪花,却带给我们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拳拳之爱以及对儿子成长的惊喜、欣慰、感恩。作者写了待产的紧张痛苦,生产过程中的疼痛幻觉情绪的起落变换,生产后在母婴室里的休养,与青春告别的忧伤以及随之而来的做母亲的骄傲情怀。这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写给儿子的第一封“情书”,记录了他的成长和一个年轻的妈妈心中最初的萌动和抚育孩子时的心路历程。而《寻人启事》和《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写的是一个母亲的感叹,感叹时间过得太快,而孩子也变得太快,让她在不知不觉中,惊觉自己最爱的心肝宝贝已长大,已不是以前那个热情而充满好奇心的小孩。描写得十分细腻,让那些不懂“母爱”的人,也能了解作为一个母亲的那份欣喜与不舍。

    张晓风不只写自己对丈夫对子女的爱的历程,也写父母对自己的那份亲情。正如冰心的“爱的哲学”源于她所生长的那个充满爱的家庭,作为长女的张晓风从小就沐浴在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里,这些爱的体验“不断地来撞击我的心”⑥促使她写出《尘缘》《不识》《母亲的羽衣》等至真至诚的作品。《尘缘》《不识》是张晓风最近写给她离世的父亲的,与张洁在失去母亲后写《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时候常哽咽不已难以自持相比,这里没有张洁的痛彻心肺与呼天抢地,只是一些细微的悲伤与无奈,但“恰恰就是这些细微与轻微的触动,让我在四月的阳光里潸然泪下,让我从你的悲伤里,明白了自己的悲伤”⑦。《母亲的羽衣》是张晓风献给自己母亲的一曲颂歌,也是献给天下所有母亲的一曲颂歌。她捕捉到的是一个独特的瞬间,天下所有的母亲和自己的母亲(女儿的外婆)的少女时代、自己的少女时代、女儿现在的少女时代聚拢在一起,展现出天下所有的女人曾经有过如花似锦的年华,都曾经“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换上了人间的粗布衣——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在这里,具象的个体的母亲(“我”的母亲和我自己)和抽象的整体的母亲(天下所有的母亲)、过去的母亲和现在的母亲未来的母亲汇合聚集,从母亲的“羽衣”和母亲的“粗布衣”这两个意象的转换中得到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审美表达。

    张晓风还把这种“小我”的亲情引发到“大我”的对祖国母亲的痴恋。她出生于浙江金华,虽然一岁就离开了故土,八岁随母亲赴台,但血浓于水,大陆故乡永远是她的根,是她灵魂永恒守望的绿色番薯田。在《愁乡石》《何厝的番薯田》《秋声赋》等名篇中,她反复吟哦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心中不堪一听的浓愁。魂牵梦绕的故乡风物,清晰如在眼前,伸手拥抱时才发现它们在遥远的洪荒,多么残忍的现实:“番薯秧在红土田里翻腾,一种浓稠苍老的绿。番薯秧在两岸的熏风里澎湃,阴暗的惨绿沉重地压迫着两岸的呼吸。战争很遥远,故土很近。故土很近,战争却很遥远。”这时的番薯秧乃是作者心头思虑的堆积,她翻腾着,澎湃着,压迫呼吸,让人喘不过气。回环修辞手法的运用,给人以无可奈何的叹惋!

    感恩万物:永恒的精神皈依

    “写作只是生活的一个记录而已!”⑧张晓风曾这样阐述自己的散文观。张晓风笃信基督,其创作贯穿着基督教信仰的精神,在其作品中表现为对世上的繁花、茂果、石雨风晴、鸟叫虫鸣等自然现象,无不有一种上天赐予的惊喜和虔诚的感恩情怀。

    她在自然里体悟人生,体验生命的力量,倾听神性的声音,自然、生命与神性是相融一起的。自然里有神性,美是神的造物,所以她因大自然而有“悲悯”,因雷雨而生“静穆”和“虔诚的敬畏"(《雨天的书》),沐浴月光而“感到一种宗教的庄穆”(《一钵金》),爱秋天而有“全部的虔诚与敬畏”(《秋天•秋天》)。万物都成了人的伴侣,物有神性,也有人性,“咏物者终于发现自己在万物里,万物在自己里” (《万物伙伴》)。张晓风有一种“神临世界”的心境和“物我无间”的思维,她在自然中发现了“神”也找回了“自我”,所以她在一次次朝山谒水中释忧解烦,物我两忘。

    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不仅使张晓风能满怀爱意地探取自然,亦使她反观人间,能以宗教的柔和宽敬看待、解释人间。她相信只有在宗教世界里才找得到人间的平等。因而,她眼中的世界是一种宗教性的世界,她的情感是宗教性的情感。池莉说她正是在生了女儿之后,才知道“尽量宽厚待人”,“对天下的父母都永存一份敬意”⑨。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间情怀,而张晓风因为《圣经》上有“爱人如己”的爱的哲学,让她于熙熙攘攘的世界中悟出与人为善的真谛,并从中得到快乐。“人生若不是为了信仰却还剩下什么呢?”她还认为,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了不平凡的人而存在的;恰恰相反,这个世界主要是为平凡的人而存活。因此,在她的散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可爱的小人物和平淡无奇不为文豪所注目的景象:灶下捧读《古文观止》的胖厨师,在沙地上划方程式教学生的代数老师,违章建筑里的小女孩,坐在人行道上剥桔子吃的老人……

    缘情入理:独特的人生感悟

    当然,张晓风也写身边的琐事,一己的悲欢,自然的物象,但那只是一个切入点。她善于从平凡微末的事物中,细腻地领悟其深层的情理蕴含,以其独特的观物角度和人生视角,由事缘情及理,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生命的新鲜感受和体验,从中获得美感和启迪。如《衣履篇》中,她写了羊毛围巾、背袋、风衣、牛仔裤、项链等等在别人看来极普通,几乎每个人都拥有的日常生活用品,而她所要表达的是“人生于世,相知有几?而衣履相亲,亦凉薄世界中之一聚散也——” 取材笔意灵活而体悟独特。《描容》为己画像,引人无限省思。

    晓风不仅常以事件的真实可爱与有情,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的涵容与关怀,而且还通过读书阅文,从历史人物素材中显示现代意义,引发文化省思,表现学识智慧。她在散文《地泉》(一)中写道:“读一切的书,我都忍不住去挖一下,每每在许多最质朴的句子里,蕴结着一股股地泉。”正是靠着这种挖掘的功夫,她以自己独特的思维角度去思考,去解释古书记载的古人古事。她从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感悟出现代诗的美感;从夏夜长空的“彗星”,读解出“笔星”惊心动魄的光华,从天宝年间受唐明皇冷落的梅妃,笔触柔婉地描绘出梅花的含香凝芳,以梅花之高洁象征梅妃之气节。《许士林的独白》这篇散文,更是凭藉古代故事《白蛇传》中白素贞和许仙的儿子许士林叩拜母亲这一情节,淋漓尽致地发挥想象力,“细细表出许士林叩拜囚在雷峰塔中的母亲的心情”,写出人间的聚散无常,写出母子情感的惊天撼地,令人读之荡气回肠,情不能已!正如余光中的散文《夜读叔本华》,余光中从阅读《叔本华小品警语录》中引发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追求作品传后与精神生命的超越时空,可视为一种与古人的超时空对话与精神交流。相较之下,晓风的读书阅史散文,显然与余光中一样,从与古人的精神对话中,产生新的感悟,引发新的人生思考,提供了别一种富有当代意识的新阐释。

    张晓风还从历史及现世里发现生命的无常。博学孤绝的汉代艺术家蔡邕在混乱的政局中下狱,不但饱满的艺术才华永不为人知,且身后成了民间戏剧中的负心郎,被街上的盲艺人侮辱不休;与秦帝国一同辉煌过的丞相李斯,曾是多么的傲视天下,可临刑时却黯然地羡慕一个农夫的幸福(《替古人担忧》)。张晓风就这样精选历史,发挥其优美丰富的审美想象,融注入自己的审美体验,或比兴寄托,情景交融;或妙用传说,神韵夭然;或含蓄委婉,笔意回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以优美的情思和美妙的文笔,在一片片虚实相间的历史境界中,推衍出一个个如真似幻的人世悲欢情事。晓风这种独特的细腻领悟,一方面可归因于她的睿智与颖悟,一方面也归功于她特有的情感体验,她总是以深情入理,常使笔力直透读者心坎,使人读之激动不已。

    张晓风曾说过:“我从来不想把我整个生命都放在文学上,而是把重点放在生活上,整个的去体会我的人生,在体会人生之余,我能有多少精力,就用多少精力去记录生命里的种种体验,保持自己还是个很容易受感动的人。” ⑩这就是张晓风,一位至诚至性地记录自己心路历程的作家,一位用写作完成自己情感倾诉的耕耘者。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李 琳,1975年2月生,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港台文学。

    ① 清•袁枚:《答蕺园论诗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② 张晓风: 《晓风散文集》[M].道声出版社,1976年版。

    ③ 张晓风:《不掩国色——张晓风谈散文》[N].联合报联合副刊.2004-5-24。

    ④ 王岳川:《女性批评的话语边界》[M].《文学自由谈》.1999(3)。

    ⑤ 赵丽宏:《我观散文》[J].《散文》.1994(11)。

    ⑥ 张晓风:《张晓风经典散文集•台词》.时代书城电子书,2005.8。

    ⑦ 席慕蓉:《相见不恨晚》[A].张晓风《秋千上的女子序》[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3。

    ⑧⑩ 汤 柔:《挖掘不如小心—专访台湾作家张晓风》[N].北京:《中国妇女》,2003(8)。

    ⑨池 莉:《怎么爱你都不够》[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相关热词搜索: 情感 倾诉 散文 体验 张晓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