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让“对话”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诗意栖居

    时间:2020-05-31 08:04: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师本对话,引导学生进行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彻底地将学生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解放出来。师生双方努力营造和谐、诗意的课堂教学新境界。

    关键词:对话;倾听;和谐

    一、源与缘:灌输式教学——对白总是自言自语

    通过反思我自己及同行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课堂教学生态的角度看,至少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1.教师的行为表现为霸权与控制。2.学生行为表现为从众与退缩。3.课堂群体生态的失衡。4.危险的“花盆效应”。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定造成教师教育民主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丧失。由此造成的弊端是:1.主体性缺失: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2.有效性缺失:学生缺少独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空,教学的“少慢差废”现象普遍存在。3.创造性缺失: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僵死、教条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4.情感性缺失:教学设计忽视情感性培养,教学中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简单的重复的劳动。落后封闭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独立自觉、富有创造精神的未来公民,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却又出现了将阅读对话滑向学生独白的篡位。许多教师将教学中的“言说”,较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自己来‘说’”这一点上(尽管这是极为关键的一点),从而将隐喻性的“对话”实体化,较简单地阐释为教师与学生平等地“讨论”,将体现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而“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对话,较简单地运作为学生“交谈”的行为参与方式,失去了“知识建构”的原本意义,把本来应该占据阅读对话主导的另一主体方——文本撇在一边,许多教师甘当伙伴而忘记了教的专业角色。严重曲解、误解和违背课程标准精神,有悖于对话教学的原理和学理。

    那么到底何谓语文对话教学?如何进行语文对话教学呢?本文尝试根据对话教学的原理,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阐述了语文对话教学的内涵、特点、原则、实施策略、中学语文对话教学的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旨在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废”的现状,探索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二、法与理:创设平等对话的平台——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客观上决定了其具有多向的交互性特点,或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诱发疑惑,从而使学习的内容“增值”,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怎么把这个理念落实到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形成真正的“对话”,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目的呢?

    下面,我重点从师本、生本、师生几种对话方式的生成,努力构建生命的、诗意的课堂方面进行探究,使我们的学生能真正在语文课中诗意地栖居,从而来享受我们的语文课。

    (一)师本对话——把我的预设留给自己

    师本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其所持有的“成见”为前提而对文本进行的理解。因为教师都有一定的文化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是具有主动精神的意义的生成者和发展者,因此,在“传道、授业、解惑”前他都会跟教材对话,思考学生理解课程知识可能出现的认知差异,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确立课程目标,提出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

    1.师本对话的条件

    (1)扎实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指跟教师承担的某门课程有关的专门知识,主要包括本专业知识的基本结构,组成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隐含在专业知识中的科学方法等。

    (2)丰富的文化背景

    教师要很好地理解文本内容,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了解丰富的文化背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各种知识会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介传播开来,学生获得的各种信息也会在课堂中反映出来,使教师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另外,各学科之间渗透和课程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因此,教师必须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3)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既要学好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要了解自己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就,让自己的教学知识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要超越教材的要求,从而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平等对话,运用自己的体验去建构文本的新意义并实现自我的超越。

    (4)教师与文本视界的部分重叠

    师本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和文本的视界融合的过程。无论何人,因为他有自己的历史性,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及经验世界,因此必定有自己的视界。教师与文本也是如此,当教师带着自己的成见去理解作为课程内容的文本时,就一定会出现两个不同的视界,即教师的视界和文本的视界。教师无法摆脱由自身历史存在而产生的成见,这是他的视界,但他同样不可能以自己的成见去任意曲解作为课程内容的文本,因为这里面也存在着文本的视界。只有当这两个历史背景,即解释者的“先见”和被解释者的内容,能够融合在一起,产生意义,才会出现真正的理解。

    2.操作程序

    (1)熟悉文本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就应该是知识的已知者。若教师不懂,则学生更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必须熟悉文本,将文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尽量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装备以及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

    (2)创设性地发展文本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智慧,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探究,去自主学习。

    (3)反思文本

    教师在课堂上实践文本后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课后教师要在原来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不断丰富,不断改造,不断创新,充实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3.案例分析

    案例1:《老王》

    一、情感导入(促情铺垫)

    1.“同一片蓝天下”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条路上理解)

    2.杭州新增节日“邻居节”(教师可先查阅有关“邻居节”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2.故事梗概事件概括3.人物概括

    三、深层探究(阅读生成)

    1.让我们感动的事情:

    2.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

    3.你疑惑的问题:

    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四、表达思想(情感体验)

    结合课文,以“关爱”为话题,各抒己见。

    案例反思:

    杨绛的《老王》一文,描写到生活在“文化大革命”荒唐动乱的年代里的老王几个生活片断,勾勒了一个孤苦伶仃、凄惨艰难、纯朴善良、知恩必报的三轮车夫形象。从文章诸多的细微处可以感触到老王一个不幸者的真诚和纯朴,同时更让我们触动的是作者一家对老王一个不幸者、社会地位卑微者发自内心关心和爱护的真情实意。这种诚意和精神给予我们的是灵魂的震撼。我们用震撼融进课文,便发现作者是在为我们解读“人”的内涵:人是平等的,所谓幸与不幸,只是各人所处的境遇不同,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而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文中写到“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很抱歉,这些细微之处让我们读懂了作者的心——一颗赤诚的心。又如,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这一僵直的形象似乎在敲击我们每个人的心,在呼唤社会的人道精神。“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一朴素而又绚烂的语句意味深长,也正是作者心灵的独白,读来静穆超然、感慨良多。

    相关热词搜索: 栖居 语文课 诗意 堂中 对话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